最快增長近18倍!去香港開店成為新風口?
來源/餐飲老板內參
撰文/余從
同比增長81.7%
香港餐飲好起來了!
香港餐飲正在快速恢復活力。3、4月開始,部分餐飲品類出現爆發式增長。
香港政府統計處2023年5月5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一季度香港餐飲收入預估為276億元港元,同比增長81.7%。
酒吧收入增長得最為兇猛,今年一季度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了712.5%。3月份單月的數據更是夸張。2023年3月,全香港酒吧的收入約1.2億港元。2022年3月,全香港酒吧的收入只有近6百萬港元。同比增長近18倍!
香港,這個離“家”近、餐飲市場發展成熟、因為疫情許多樓盤空出來的地方,成了今年有擴張意向的大陸餐飲品牌重點考察的地方。有一批餐飲品牌,已經把店開到了這里!
從赴港開店的時間來看,Manner coffee走在最前,去年底就已經行動、開出圍擋,2023年年初,迅速開張!年后,其他餐飲品牌緊跟著行動起來。由于茶飲咖啡這類小模型的門店建店周期更短,所以這類品牌的香港首店,現在基本都已經開店了。正餐類門店的香港首店較晚一些,基本要到今年第三第四季度。
從目前公布的信息來看,檸檬茶是進港開店熱情最高的品類,廣東餐飲品牌對赴港開店更加積極,數目最多。
已經開出門店的是少數,有意愿去香港布局門店、還在計劃中的難以計數。
幾位深圳的餐飲品牌負責人說,他們也有去香港開店的計劃。
“疫情三年,作為旅游城市的香港,餐飲業未能實現充分競爭。而一河之隔的深圳,歷經三年能夠活下來的品牌也修煉了內功,可以嘗試去香港試試水。畢竟,香港也可以作為品牌出海戰略的第一步。”
這也許是很多餐飲老板想要去香港拓店的原因。
但疫情三年后香港餐飲到底是怎樣的呢?大陸餐飲品牌赴港開店,有哪些優點,又有什么挑戰?
從最新數據看香港餐飲
我們還需先來盤點一下香港本土餐飲的生態情況。
本土頭部品牌增長略顯乏力
翠華、大家樂、大快活三家香港餐企龍頭公司,在上個月公開了2022年3月份至今的業績。
翠華整體營收為8.45億港元,同比去年下降14.9%;大家樂整體營收為80.24億港元,同比增加6.9%;大快活整體營收為30.2億,同比增加4.7%。
大家樂和大快活雖然已經走出了虧損泥沼,但和2019年相比依舊略顯乏力。值得一提的是,大家樂在財報中表示:“年內引入一種新的門店格式,店鋪面積較小,營運成本較低,并更具彈性……新的門店格式能讓我們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更好地改善利潤率。”
大家樂采用的“新門店模型”,也是在“缺人”困境下的一種靈活變通。
缺人問題已經困擾了香港三年
香港的勞動力市場有多缺人?
是輸入2000,缺口60000的那種缺人。港府政府曾在3月份時,準許飲食業輸入2000名前線員工,包括部長級人員、廚師等。
但根據港府數據估算,業界在疫情期間已流失6萬名從業員。按照目前的形式估計,最起碼需要輸入1-2萬名外勞,才可維持業界基本運作。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評論道:“缺六萬人畀(給)得2,000人,大家可以想象到難度有幾高,系遠遠唔足夠。”
而香港餐飲業界也愿意以港人薪金水平聘請,甚至付出更高的薪金。黃家和表示:“高啲都冇所謂,香港我哋請唔到人。(高一點都沒所謂,在香港我們請不到人)”
◎一些急聘類崗位,能給到更高的薪酬
但從海底撈能給予在深圳和香港前廳后廚人員薪酬對比,也能感知一二。
◎左:香港海底撈招聘
右:深圳海底撈招聘
人手短缺導致服務質量下滑、屢被舉報
香港TVB在6月初發布了一條關于“內地游客投訴香港餐飲業服務態度差”的新聞。
新聞中,記者裝作只會講普通話的內地人、只會講英語的意大利人,在餐廳用餐后,都得到了“不太好”的服務態度和用餐體驗。
據香港消費委員會統計,今年1月至4月,共計收到593起游客投訴案件。香港餐務管理協會主席更是表示:因為人手不足,我們對于本地人和游客“一視同仁”,都會有一些怠慢……
部分網友對該說法表示認同。
上述本土品牌增長乏力、人手短缺導致的服務質量問題、同質化現象嚴重等都是香港本土餐飲的遺留問題。
而封關更是讓一大批“旅游目的地型餐飲”開始關停門店。據香港本地媒體報道,結業的食肆以大眾食肆及游客導向型餐廳為主,截止至2022年年底至少有3000多間餐廳暫時停業,其中不乏百年老店和一些連鎖類品牌。
進軍香港
到底香不香?
鋪面的騰空、租金的降低以及內陸整體市場的恢復,使得部分大陸品牌看準機會,紛紛瞄準香港餐飲市場。
內陸品牌能大舉進軍的原因有二。
一是租金下降的“旺鋪”。
據港媒報道,西塔老太太租下的店鋪面積約4260平方英尺(約合396平方米),此前曾由茶餐廳租用超10年,每月租金在最高峰時高達55萬港元,在疫情期間月租降至45萬港元。此次,西塔老太太以跌幅達3成的月租30萬港元租入該鋪位。
此外,根據界面新聞記者報道,林香檸手打檸檬茶以每月約13萬港元,承租旺角西洋菜南街4號昌記大廈地下鋪位,面積約500平方英尺(約合46.5平方米),此前該鋪位是一間藥房,2019年時每月租金約25萬港元,閑置一段時間后于今年4月被林香檸接手,租金下跌約一半。
也是在寸土寸金客流爆滿旺角,“茶救星球”和“LMM檸濛濛”早在今年年初就在此開店。
二是香港民眾給予品牌的信心。
早在今年的年初,深圳4號線就掀起了一股“反向代購”新風潮,地鐵上隨處可見鮑師傅、KUMO KUMO、一點點的購物袋。
反向代購指從深圳“代購”網紅飲料、糕點等商品到香港。
最開始起源于一網友在小紅書上發布從深圳代購一點點回香港的帖子。帖子已經發出,在短時間內便收獲4000多個點贊和2700多條評論,不但吸引評論區一眾網友砸單求代購,還催生了一種新的跑腿模式——“反向代購”。
現在的深港線正在悄悄被食客占領,這種風潮也在不斷加劇。
據Hot商業地產報道,通關以后,大批港客來深圳體驗消費,在享受到同等餐飲消費僅需一半甚至更低價格的同時,也對深圳服務人員的“如沐春風”也有了更真切的感知。
這就像是一個正向循環。深圳餐飲對比香港有著“一半甚至更低的價格”、“出色的服務質量”,培養出一批忠實客群。隨著這批客群的壯大,“反向代購”的需求量隨之增加,從而使得內地品牌在港客中更具影響力。
雖然內地餐飲品牌有品牌美譽度、性價比優勢,又以相對合適的價格占領到了“旺鋪”,但大陸餐飲品牌進軍香港還是有較大的挑戰。
不論香港本土品牌,還是新入駐的大陸品牌,人力成本始終是繞不過去的問題。
香港正處于“高價難招餐廳員工”的狀態,大陸餐飲品牌過去開店,要如何在控制人力成本的前提下,又能招到足夠的員工,讓餐廳正常經營?
人力成本的提高勢必會壓低餐飲店的利潤率,進一步影響到餐廳的正常經營,迫使餐飲店調高產品定價。
當餐飲店定價上來,內地餐飲品牌失去價格優勢,就需要同本土品牌進行真正的品質之爭。
屆時,廝殺才真正開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