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大鍋飯”的阿里,過上好日子了嗎?
出品/聯商專欄
作者/和二
事實上,馬云之于阿里的意義,在于其極為宏大的“先見性”,這樣的先見性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迅速覺察到危機或者是機會,并很快采取相應的改變措施,比如2005年將支付寶從淘寶剝離,再比如今年將阿里一拆六;第二方面在于,未來需要怎樣的模式或者產品,將極度朦朧或者抽象的“感覺”給出一個相對清晰的粗線條描摹,這樣的預判力讓馬云成為阿里的“首席想象官”,可能只有他才最清楚,阿里需要什么。
今年3月27日,媒體報道馬云回國。緊接著第二天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宣布“1+6+N”組織變革正式開啟,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未來都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彼時,在阿里的內部會議上,馬云說,“阿里過去那些賴以成功的方法論可能都不適用了,應該迅速改掉。”
3月底正是阿里上個財年的結束。從4月到6月,阿里進入2024財年的第一個季度。
01
拆分后的第一份財報
8月10日晚間美股開盤前,阿里巴巴發布截至6月30日的2024財年首季度財報。本季度阿里收入達2341.6億元(約322.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超過預期的2249.2億元;凈利潤增長51%,達到343億元,好于分析師平均預期的273億元。
在電話會議上,張勇表示,隨著我們繼續進行重組,阿里巴巴實現了穩健的季度業績,重組開始為我們的業務釋放新的活力。阿里CFO徐宏表示,由于強勁的業務勢頭以及我們對各業務運營效率的關注,我們在上個季度實現了強勁的財務業績。收入和調整后的EBITA分別同比增長14%和32%。
阿里的喜悅溢于言表。無論營收還是利潤的增長,阿里的高層口徑一致地全部歸功于3月底的組織架構調整。而資本市場對于阿里的這首季財報也報以肯定。阿里股價盤前交易上漲近4%。而早在財報發布之前,市場就已經做出了積極的預測。根據彭博社數據,截至周二收盤,押注阿里巴巴香港上市股票上漲5%的看漲期權合約的交易溢價高于看跌期權合約。市場情緒已轉向更加樂觀的一面。
打破“大鍋飯”之后,阿里六大集團的負責人形成一定程度的PK和暗中較勁。雖然各大業務集團規模不一樣,經營狀況也完全不同,但彼此之間同比增長數據卻是可比的,曾經虧損的業務需要虧損收窄,老牌的核心業務也要考慮創新重回高增長。
不得不佩服,馬云這一招“賽馬機制”實在是高。
具體業務表現是:
阿里的立家之本電商業務,也就是淘天集團的收入在這個季度占全集團總營收的45.8%,依然是位高權重。但是同比增長幅度只有12%,增速排在六大集團的倒數第二位。
另一位特別能打的是阿里云業務,也是張勇親自操盤的業務集團。云智能集團本季度收入為251.23億元,占比約10%,同比增長4%。云計算業務在去年同期和前年同期的同比增長分別是10%和29%,收入增速下降。有報道稱,原因是大客戶的外遷以及在線教育行業客戶的消失。不過,云智能也是目前三大準上市集團中利潤增速最快的。本季度經調整EBITA為3.87億元,同比增長106%。
國際數字商業經調整后虧損4.2億元,相比去年虧損的13.8億元,虧損大幅收窄,收入占比8.8%,增速為41%,排在第一;盒馬所在的其他業務部分(還包含高鑫零售、阿里健康、靈犀互娛、銀泰、智能信息、飛豬和其他業務)的收入貢獻18.2%,占比排在第二位;菜鳥集團收入占比9.2%,以34%的增速排在第三,且單季扭虧為盈;
本地生活集團(餓了么和高德地圖)去年第一季度虧了28.34億元,今年調整后虧損19.82億元,這已經是近年來最漂亮的一個數字;連常年一直虧損的大文娛都出息了,賺了0.63億,實現首次盈利;菜鳥也終于賺到了錢,去年同期虧損1.85億,本季度利潤有8.77億元,實現了一大步跨越。
02
電商板塊依然需要創新
電商,也就是淘天集團營收占阿里整個集團的半壁江山,雖然規模很大,但是增幅很低。阿里的電商迫切需要模式上的創新。
今年3月底獨立后,淘天集團確定了“用戶為先、生態繁榮、科技驅動”的三大戰略,分別針對用戶、商家和科技。淘天集團CEO兼董事戴珊在業績分析的電話會議中表示,三大戰略已經初見成效,帶來了一些驚喜。
另外,已經很久沒有公布月活數據的阿里,在本季財報中透露,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單月,淘寶APP日活同比增長6.5%,原因是受惠于有效的用戶獲取計劃和本季度淘寶APP用戶留存率上升。另外,本季度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10%,并表前,這一收入在去年同期的數據為下滑10%,前年同期為上漲13.7%。
戴珊主政下的淘天集團,所謂的“用戶為先、生態繁榮、科技驅動”的三大戰略,從可以落地的策略語言來理解也就是:以更有競爭力的價格優勢吸引用戶;以新的流量分發和廣告機制服務商家;以新的算法和技術應用提升效率優化消費體驗。
但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這些年的阿里電商,本質上缺乏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流量消退依然無法阻擋。只不過在戴珊接手之后,阿里對電商的考核導向有所改變,從追求GMV(銷售額)數據到追求用戶復購率。
對商家來說,用戶的復購率才能真正體現產品粘性以及產品在價格、品質以及配套服務上的競爭優勢。
關于電商業務進一步發展的具體工具和方法論,淘天集團開出的藥方有五個方面,分別是:直播、私域、內容化、本地零售、價格力。
當品質電商有京東,便宜電商有拼多多,直播電商有抖快的時候,萬能的淘寶成為其唯一的優勢和護城河。所謂萬能的淘寶,意指其品類廣泛,商家眾多,只要消費者想要的產品,淘寶必能滿足,但這樣的競爭優勢,基于大量的中小商家的存在,關注大量中小商家的健康生態才能維護淘寶的核心優勢,否則必然被拼多多和抖音分流。
一些淘寶商家表示,今年以來,整個淘天的流量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官方旗艦店的流量被切分出來一部分,用于扶持淘系生態的中小賣家,內容流量的權重大于搜索流量,流量的算法和玩法都在變,這也使得商家開始配合淘寶重點進行內容運營和私域運營的相關動作。
03
張勇的新挑戰
阿里云一直是阿里集團除了電商之外的第二大核心業務。所以張勇選擇作為云智能的掌門人。
在張勇親自操盤之前,阿里云危機重重。2019到2022年,阿里云的增速逐年放緩,到2022年三季度,增速降到了4%。去年12月18日,阿里云在中國香港的數據中心機房降溫系統出現故障,導致服務器宕機,在沒有備用冗余方案的情況下,持續了近12個小時,被稱為“阿里云發展史上的重大丑聞”。到2022年下半年,阿里云的市場份額已經從此前的45%跌為31.9%。
在國內,云市場可以開辟的空間已經所剩無幾,而且競爭十分激烈。阿里云雖然目前處于賽道第一名,但外有AWS、微軟云虎視眈眈,內有華為云、騰訊云緊追不舍。
需要新的增量,阿里云將觸角轉向了“政府用戶”。但是,相較于企業而言,政府機關對于云服務的安全性要求更高,而且很多政府的內部信息需要嚴格保密,在選擇云服務企業時,國企云更有優勢。比如三大運營商和中國電子云等國資背景的云廠商,對政府客戶來說比阿里云有著更多認知上的心理優勢。
分析人士認為,張勇帶來阿里云可開辟的未來新增長曲線可能在于“大模型”。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應用正在成為巨大的風口。
張勇表示,模型訓練和推理服務所需要的高性能、低成本算力,為云計算服務的發展打開了全新的空間。
今天的AI還在打基礎的階段,阿里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培育開發者的種子。今年4月,阿里云發布了生成式AI模型“通義千問”,又升級了音頻轉寫平臺“聽悟”,7月份推出了生成式AI文生圖模型“通義萬相”。開源平臺魔搭提供大量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模型、工具和服務,截至2023年7月,魔搭匯聚了200多萬AI開發者,托管了超過1000個AI模型,累計模型下載量超過4500萬次,想要成為AI時代的GitHub。
同級別的競爭對手騰訊云在大模型領域走得似乎比阿里云更為超前。
騰訊大模型模式,目標是面向產業端,解決不同的行業問題。5月的一季度財報會上,馬化騰定調,“關鍵還是要把底層的算法、算力和數據扎扎實實做好——更關鍵的是場景落地”。
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表示,騰訊云MaaS是基于TI平臺打造的行業精選模型商店,能夠提供超過50個解決方案。專注于落地實際的問題,希望在每個特定場景里100%解決客戶的問題,而不是找100個產品解決70%到80%的問題。
回到本文開頭,馬云的超級“前瞻性”造就了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巨頭。發展二十四年之后的今天,張勇掌舵下的阿里云智能集團,能否像當初的馬云一樣,再一次超級前瞻地洞察到下一個十年、二十年,在AI領域“需要什么,可以做什么”,可能是深刻影響阿里能否活過102歲的新關鍵新起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