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大”眾點評,不甘“小”眾“富”礦
來源/財經故事薈
撰文/王舒然
編輯/萬天南
“你們在點評打個卡,給個好評,送你們一扎馬蹄水可以嗎?”
9月初,北京國貿CBD的一家江南菜系飯店里,《財經故事薈》作者和友人小聚,服務員小心翼翼提出了請求。
幾天前,一位餐飲老板在微信朋友圈發帖,求助好友介紹大眾點評LV7以上用戶,“來我們新店打卡評鑒”。
大眾點評分數的高低,是飯店口碑的門面,所以他們才會如此看重點評的分數。
今年,恰逢大眾點評20周年。2003年上線的大眾點評,是中國最早的第三方消費點評網站。其面世,比美團早了7年,比小紅書、抖音早了10來年。
不過,自2015年其與美團合并后,大眾點評就開始越發低調。
如今,在抖音、小紅書等新勢力的攻防戰中,有些佛系的大眾點評,似乎逐漸式微了,月活用戶數的大幅下滑,是注腳之一。
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今年4月,大眾點評月活為1.21億,而據搜狐科技報道,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時,大眾點評的月活用戶還高達2.5億,移動端獨立用戶數超過4億。
以此測算,過去7年間,大眾點評月活用戶跌去了大半。
在美團內部,大眾點評也在逐漸“邊緣化”。國金證券研報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大眾點評DAU為1890萬,而美團App和小程序的DAU約為1.47億。
而在外部,據36Kr報道,年初小紅書日活已超過1億;另據公開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11月,抖音日活超過7億——點評DAU不足其3%。
可見,無論在美團體系內外,大眾點評都是一個“小而美”的存在。
“四面臨敵”之下,大眾點評也被激發出求變的魄力——據晚點報道,大眾點評定下了此前七年都未曾有過的增長目標,今年底日活用戶要達到2500萬。
值得一提的是,晚點還提到,大眾點評目前的日活用戶數,與被并購前后并無太大變化。但結合前述QuestMobile數據,其月活卻少了大半,可以大概推測,大眾點評雖新增用戶乏力,但死忠用戶的粘性卻在持續增強。
那么,依然手握數千萬死忠用戶,以及不少粘性商家的大眾點評,在小而美的新框架下,如何找到自我新價值?
佛系點評,群狼環伺
時年二十歲的大眾點評,相對于狼性的美團,一直顯得有些佛系。
2020年,美團點評上市兩年后,發布公告,更名為美團,彼時,有網友評價“從此江湖里只有美團,不見點評。”
佛系的大眾點評,如今卻群狼環伺。
一方面,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對本地生活的“入侵”,給其帶來了潛在威脅——過去,用戶參考大眾點評的評分下單,如今,不少用戶被抖音的視頻、小紅書的攻略種草。
大眾點評的商家也被對手不斷滲透,以抖音為例,據久謙中臺數據顯示,抖音與美團(大眾點評的商家與美團同步)餐飲商家重合度高達87%-90%,美團頭部商家中20%會在抖音進行動銷,單個頭部商家約30-50%廣告預算在抖音。
《財經故事薈》也抽樣發現,很多全國性連鎖品牌都布局了抖音,紅餐網發布的《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2》統計了各個餐飲細分品類的十大品牌榜單,包括海底撈、半山妖烤魚、大龍焱、肯德基、味千拉面、楊國福麻辣燙等連鎖品牌,抽樣其中35家發現,只有1家沒有上線抖音團購或直播,7家沒有在小紅書進行官方運營。
此外,還有一些非全國性連鎖品牌也在積極擁抱抖音,在大眾點評北京、上海必吃榜中,多是本地連鎖商家,抽樣其中24家發現,有10家已布局抖音,4家在小紅書有官方運營。
北京一位連鎖火鍋店店主就表示,自去年10月左右,自己就開始主動擁抱抖音,抖音為其帶來了不少增量,他曾在大眾點評和抖音上傳相似的雙人套餐。
大眾點評依靠自然流量,10天賣了大概8萬多元,而抖音直播一晚上三小時就賣出3萬多元。
抖音等平臺對商家的長期滲透,可能影響商家對大眾點評的投入度,比如預算分配等。
其次,短視頻平臺憑借內容種草,可能逐漸培育起用戶的搜索心智,對大眾點評是一種威脅。
中泰證券互聯網傳媒首席分析師韓筱辰曾表示,在抖音的強流量灌溉,及較長的人均停留時間的加持下,用戶主動搜索的習慣是可以培養的,哪怕抖音只分配1%的推薦流量給本地生活,對用戶的認知也有影響。
工具屬性的大眾點評在使用時長上確實遜色不少,華安證券去年4月的報告提到,大眾點評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約11.5分鐘,而小紅書達66分鐘,另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12月,抖音該數據超過2小時。
實際上,抖音用戶的搜索心智已見初步成效,90后劉嵐就表示,她每次在大眾點評選好店后,都會去抖音搜索團購進行比價,哪兒便宜在哪兒買。
盡管,現階段這些用戶行為似乎還不足以明顯“蠶食”大眾點評,據前述火鍋店店主了解,北京一些頭部商家今年初的大眾點評套餐核銷金額,沒有明顯變少,和去年差不多。但這種威脅是潛在的,大眾點評無法忽視。
此外,高流量和人均停留時長也有助于抖音等平臺更快地積累評價。
抖音目前已上線評價體系,實現了“種草-消費-評價”的完整閉環,其發力本地生活只有兩年左右,但部分商家在抖音評論量已有可觀積累。
比如,肯德基北京某分店的抖音評論量有240條,對比大眾點評4年積累了336條,抖音評論增長速度不算慢,再比如,海底撈北京某分店的抖音評論量有733條,而大眾點評13年積累了1萬多條,粗略折算,抖音效率不差;還有一部分商家的評價數量甚至超過了點評,比如《財經故事薈》發現,山東某知名素食自助餐廳,在大眾點評的評價數有832條,在抖音有972條。
當然,數量只是評價體系的一部分,評價的質量更為關鍵。而得益于多年來在評價規則和社區生態方面的摸索和積累,大眾點評在此方面相對勝出一籌。
一來,大眾點評對“刷好評”的識別機制更完善、審核力度更嚴。
小紅書一位網友就有過相關體會,他前段時間去了一家抖音3.9分的烤肉店,結果踩了大雷,“不好吃、服務差、價格還貴,全方面的不行”,帶著“明明這么差,為什么好評那么多”的好奇,他仔細查看評論發現,有三四個賬號的評價中竟然有一樣的圖片,“刷好評無疑了”。
而反觀大眾點評,盡管刷好評現象也難完全杜絕,但上述這種“圖片重復”的基本問題不可能發生,大眾點評V5達人悠悠告訴《財經故事薈》,大眾點評對評論圖片的審核比較嚴,同一張圖片不能在兩個賬號出現,否則審核不通過。
二來,對不少用戶來說,差評內容更有參考性,大眾點評在此方面也相對更有優勢。《財經故事薈》抽樣對比了6家知名餐飲商家在抖音和大眾點評的差評,包括海底撈、渝香園、楊國福麻辣燙、必勝客、半天妖烤魚、味千拉面,發現這些商家的抖音中差評中,一半左右的評價只有評分,沒寫內容,而大眾點評側沒有一條差評內容為空。
某餐飲店在抖音的部分中差評
比如,海底撈某分店在抖音71條的中差評中,有39條內容為空;渝香園71條中差評,34條內容為空;味千拉面43條中差評,有21條內容為空。
而兩平臺在產品機制上均支持“發布評論時,不寫內容只打分”,這說明,上述差異的形成是因為用戶在兩平臺寫內容的自發性不同,這與平臺社區生態所構建的影響力息息相關,顯然大眾點評更有優勢。
總的來說,在評論的公正性規則摸索、社區生態建立等方面,大眾點評有著不低的護城河。但問題是,抖音、小紅書在上游手握流量“王牌”,有機會衍生出更多可能性,有些方面的“落后”也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大眾點評在評價方面雖“比下有余”,但也面臨一些難題——持續有用戶質疑其評價的公正性。
在小紅書、微博、即刻等平臺,吐槽“在大眾點評高分商家踩雷”的帖子并不罕見,以至于不少網友調侃,3.5~4分左右的飯店,才更真實更美味。
汕頭的魯川就有過切身體驗,去年底他去了一家大眾點評人氣榜Top2的牛肉火鍋店,結果一言難盡,清湯鍋滿滿味精味兒,牛筋腥臊味特別大,有兩塊上面還有毛,牛肉丸嚼起來太軟,妥妥的淀粉肉丸,杯子碗也沒洗干凈。
廣州的豆豆則是今年7月“踩雷”了一家高分螺螄粉小店,“清湯寡水,連基本的辣、臭酸都沒有,服務也差勁,連酸筍都不知道幾塊錢。”
這個現象要歸因于一串連鎖反應:用戶撰寫差評的自發性天然更高,寫好評則需要“額外的激勵”——但類似“用戶就餐后送贈品”的方式不被平臺允許——商家別無他法,第三方刷虛假好評的黑產鏈隨之衍生。
在小紅書、豆瓣等平臺上,就有不少招募點評寫手的帖子,“店鋪需要好評,五星文案不帶圖15元一條,帶圖20元,賬號級別高的額外加”,“鮮花店招寫手,無需到店,買券核銷就行,賬號等級V3的10元,V4-5的15元,V6的20元”……
悠悠告訴《財經故事薈》,為了拉動好評,有些差評很多的店會重新做一個新團購,叫博主探店寫五星好評。
雖然大眾點評一直強化治理措施,2019年4月,正式啟動了平臺治理專項「清風行動」,但虛假好評和真實好評難以絕對界定,治理力度高了,不少真實評價的用戶反而無辜“中槍”。
在小紅書等平臺,有不少用戶吐槽“大眾點評無故處罰降級”的帖子,在黑貓投訴平臺, 相關投訴也約有160多條。
比如,一位撰寫了上千條評價的V8用戶,在7月被點評判定和商家炒作寫好評,誠信分被扣,等級被降,即便上傳消費憑證仍無效;還有一位V7用戶即將升級V8,也被處罰,等級降為V5,VIP資格取消,一年內不能參加免費試活動,這打擊了其積極性。
對于大眾點評來說,要做好評價公正性和真實用戶利益之間的平衡,分寸確實不好把握。
大眾點評的不可替代性
“小而美”的大眾點評在美團體系內,承擔了什么價值?
合并初期,在外界看起來,美團在逐漸“去點評化”,比如,大眾點評CEO張濤在合并后一個月淡出管理團隊,大眾點評業務也被整合進用戶平臺事業群,作為事業群下的分支業務。
過去十年間,美團站在了“聚光燈”下,點評“偏安一隅”。
以至于曾經還有新聞曝出“大眾點評將會更名或被美團直接放棄”,但均被美團否定。
而隨著后續競爭環境的變化,美團對點評的定位開始逐漸明晰。
2019年,王興在內部信中提到,點評App將以PDC為基礎,UGC為核心,激勵用戶增長,大力布局內容運營,做公平可依賴的在線查找平臺——點評的內容價值被明確。
其實,雖然點評體量不大,但對美團來說,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特性。
其一,點評用戶群體的消費意愿和能力相對更強。
據晚點報道,大眾點評每個日活用戶每年能帶來667元左右的收入,處于行業高水位,即便是很能賺錢的抖音,其每個用戶在2022年貢獻的收入,也比點評低了14%。
廣西南寧一家美甲店店主告訴《財經故事薈》,雖然通過美團到店的客人,大概是點評的4倍,但點評用戶質量更高。比如,她們一般不做低價睫毛,而是傾向于價格更高的套餐,轉化成儲值卡用戶的比例也更高,“10個開卡用戶中,有9個是點評用戶,因為他們是被點評的高分吸引來的,天然對店鋪有信任。”
一位本地生活代運營服務商也表示,大眾點評用戶重體驗感、氛圍感,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對價格要求比較寬松,而美團用戶更注重實用、性價比。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QuestMobile今年4月的數據顯示,大眾點評有75.8%的用戶與美團重合,看似美團能替代大部分用戶對點評的需要。但其實不然,這些用戶對點評仍高度依賴,他們使用美團的訴求,更多是外賣等點評沒有的業務——因此,兩平臺業務具有較高互補性,點評在用戶心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一位點評V8用戶就表示,用美團APP是因為要騎共享單車,還有點評用戶表示,一般找店用點評,美團則是用來買菜和點外賣。
其二,大眾點評的賺錢能力不容小覷。
大眾點評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廣告、團購傭金,據晚點報道,美團內部測算,2021年大眾點評的傭金及廣告收入超過100億元,接近美團到店業務收入的1/3。
其三,在內容化方面,大眾點評也有美團不可替代的價值。
一來,相當一部分用戶更愿意在點評進行。
在小紅書上,就有多位點評用戶表示,自己一般會在點評找店,再和美團比價,有時美團價格會便宜一點,就在美團下單,消費后再回到點評寫評價。
這一方面是出于習慣,另一方面是點評的賬號等級體系比較完善,建立了長效的激勵機制。
其賬戶共有8個等級,每個等級配有不同特權,比如免費領取優惠券、中獎免費試活動等,但升級或維持高等級需要用戶持續貢獻內容。
比如,V8保級一年內需要達成1050分,一條“15字+1圖”的評論是15分。
點評用戶南溪表示,自己花了兩年多時間,才從V7升到最高等級V8,每條評價都是自費吃出來的,莫名感覺自豪,也肯定會好好保持來之不易的V8。
不止用戶注重點評的評價,商家也很重視,達人悠悠表示,她去探店時,商家如果看到她有拍照,一般都是默認問她大眾點評等級多少,“在寫評價這方面,大眾點評無可替代。”
其實,在“以賬號等級體系激勵評價產出”方面,大眾點評不止優于美團,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也難以“望其項背”。
其一,如前述所說,目前抖音入駐的多是頭部連鎖商家,數量有限,相當于用戶寫評價的“素材”有了范圍限制,可能不足以支撐起用戶持續寫評價升級的訴求;其二,抖音業務場景復雜,集泛娛樂、電商、本地生活等于一身,要構建出一個適配多元化場景的賬戶等級與激勵體系,不太容易,例如如何合理制定各項場景的激勵權重,便是難點。
二來,在對標抖音、小紅書的種草方面,點評也有較好的生態基礎。
據美團官方介紹,2020年,有近三千萬的星級評價創作者和筆記達人活躍在大眾點評上,貢獻了超過1億條內容。
在當下,美團與抖音的爭奪戰中,大眾點評的內容生態以及種草價值,對于美團來說,是有力助攻。
而從內容化的實際動作看,大眾點評在著重推動達人探店及首頁的圖文和視頻信息流,美團則在重點嘗試直播和類似抖音的泛內容短視頻,由此推測,在內容化策略上,兩者可能承擔著不同“使命”。
點評內容化升級
看似佛系的大眾點評,其內容升級探索,早在2018年就已開始。
2018年5月,點評新增寫圖文或視頻筆記功能,并學習小紅書,將首頁原本的餐廳名錄,調整為雙側信息流形式的圖文筆記;還思考過類似小紅書的獨立APP“走呀”,但皆因效果不佳或決心不大,不了了之。
如今,來自外部競爭的壓迫感給了其更強的驅動力。
年初,大眾點評發起了“春生戰役”,喊出了“守正出奇、百戰不殆” 的口號,計劃引入2萬站外創作者和10萬投稿內容,且在內容類目上全面對標小紅書、抖音,兩款產品上有的內容品類,大眾點評都要有;同時,設置了明確的內容產品指標,希望年底前將瀏覽首頁信息流的用戶比例提升至50%,之前這個數字為30%左右。
為激勵內容創作者,點評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激勵計劃。
去年4月,點評上線內容營銷平臺“點星”,滿足條件的創作者入駐后可獲得流量扶持,還可報名商家探店任務,獲得現金收益。
為了邀請站外創作者加入,今年1月,大眾點評又推出了視頻新星計劃,抖音粉絲大于1萬或小紅書粉絲大于1000的視頻創作者,可以報名參加,在大眾點評領取任務并發布視頻筆記,即有機會獲得流量扶持等激勵,最高一檔的基礎獎勵金額為1000元。
不少小紅書博主表示,收到了新星計劃的邀請,有些邀請來自大眾點評官方,有些則來自MCN機構。
一位1000多粉絲的小紅書博主在今年2月收到邀請郵件,稱入駐就給200元,且經博主授權后,小紅書筆記會自動同步到大眾點評。
不過,大眾點評內容化仍在初期摸索中,還面臨一些挑戰。
其一,筆記的泛內容化,挑戰了一部分用戶的既有“找店”心智。
隨著大眾點評追求內容的多元性,鼓勵用戶“自由”發布筆記,無需關聯商家,也不限制類目,在一些用戶的首頁中,算法會推薦出很多探店之外的內容。
悠悠表示,現在自己的大眾點評首頁看起來有點像下廚房,全是網友做飯的分享,比如用空氣炸鍋做什么菜之類,“已經基本不看了”。
這可能需要點評在用戶心智的慣性,內容多元化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點。
其二,創作管理生態還有點“混亂”,需要時間規范。
前述提到的年初MCN機構邀請小紅書博主加入點評,不少博主后續發帖反饋,稱這是騙局,幾個月了還沒拿到當初承諾的結款,有些機構直接失聯,有些反饋平臺還沒有結算,還有說平臺改了規則,原本說好的1000元獎勵只兌現了100元。
此外,還有一些小紅書博主表示,自己從未簽過“同步小紅書筆記到點評”的授權,但仍在大眾點評首頁刷到了自己的筆記,除了賬號名不一樣,其他都相同。
其實,這樣的“搬運”現象在2018年時就曾引起不小的風波,彼時,小紅書公開指責點評抄襲,而點評也對違規轉載進行了道歉,并稱會通過技術手段確保此類問題不再出現。
但看來,這類現象尚未杜絕,還需有力度的規范。
說到底,大眾點評在內容化方面還缺不少內功,這是階段使然。當然,抖音、小紅書想要撼動大眾點評的根基也不容易——抖音和小紅書的商家體系待完善、評價生態不健全、用戶心智待培育等問題,也需要時間摸索。
總的來說,平臺各有優勢,也各有掣肘,自身的瓶頸又恰好給了對方發展的窗口期。
眼下急于求變的大眾點評,既然不甘于“小而美”,加速變革顯然是其必選項。
文中劉嵐、悠悠、魯川、豆豆、南溪均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