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掉隊的Costco
來源/36氪未來消費
撰文/賀哲馨
雖然銷售疲軟,Costco的四季度營收依然超出了預期。
9月26日,美國倉儲會員超市Costco(開市客)發布財報,截至9月3日的前三個月內營收789億美元,超出市場預期的779億美元,凈盈利2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7.6%。
Costco在全球的會員數量達到7100萬,同比增8%,其中高級會員數量有3230萬,環比增加接近100萬,他們貢獻了會員收入的45%以及銷售額的73%。
Costco是少數不靠差價盈利的超市——平均毛利率只有7%(嚴控商品毛利不得超過14%),一般超市、電商的毛利率在15%-25%——絕大部分利潤都來自于會員費,報告期內會員費收入15.09億美元,同比增長13.7%。
財報發布后,Costco的股價出現下跌。有分析指由于不佳的銷售表現造成的。
全球范圍內看, Costco Q4可比銷售額(固定貨幣計算且不含燃料)同增 3.8%,其中美國本土僅增長1.1%,通脹帶來的壓力仍在。作為Costco最大的市場,美國市場的門店數占比近7成。統計期內Costco的拓店速度也不及預期,僅增長3%,低于其會員增速。
不過這家倉儲會員巨頭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去年他們宣布計劃在2023財年開設 24 家新店,但只有5家位于美國本土。
開店有難度,但不得不開
Costco的急迫首先體現在了中國市場。
三年幾乎沒有任何新動作之后,2023年Costco突然加速在中國大陸的開店進程。一年間便落地3家新店,分別位于杭州、蘇州和寧波,華南首店也將于深圳開出。
很長時間里Costco都保持十分謹慎的擴張速度,開店標準高是原因之一。
不同于家樂福、大潤發等傳統賣場的租賃模式,Costco的開店方式是先買下一塊地,然后在所購地皮上造賣場,這樣的單店投入成本非常高。有零售行業人士告訴36氪,每家門店的據成本大概高達1.5億美金。
但想找到合適的地塊并不容易。曾有地產人士透露,Costco理想的地塊模型是:面積5萬平米左右,其中2萬平米用作賣場經營,其余面積作為露天地面停車場,滿足1500個車位的需求。
由于上海、蘇州土地資源相對稀缺,Costco在停車面積上做了一些妥協,閔行店、浦東店和蘇州店依次呈現出單層面積和賣場面積不斷擴大,停車樓層相應減少的趨勢。
Costco在大陸首家門店選擇了同為臺企的富士康(Costco大陸業務歸分屬總部設在臺灣的亞太區管理)作為合作伙伴,也是考慮到拿地的難度。據悉,這塊地皮原本是富士康“漢陽光電”的工廠,有報導曾指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與Costco亞太區總裁張嗣漢“私交甚篤”。
但Costco始終沒有離開發達地區,也就是說它的客群始終是高可支配收入的中產階級。有數據顯示,每個去Costco賣場的消費者,大概會消費136美金左右。而其他普通超市人均消費大概幾十美金左右,Costco遠遠高于他們。
Costco“敘事邏輯”,本質上還是利用社會隔離分層,選出目標用戶,在全方位捕捉需求的前提下,順理成章做中產甚至富人階層朋友。與其說它是靠“性價比”,倒不如說“圈高ARPU人群”。
但Costco的對手——山姆在華已演進到關注消費分層的程度。除了占領一線城市,山姆已經實現下沉至二線城市,從華南、華東到華中、華北、以及東北和西南地區;另一個被山姆內部視為競爭對手的盒馬,更是靠著奧萊店型加速向縣城進軍。
在財報電話會議中,Costco首席財務官Richard Galanti也表示,消費者正從“大件、貴價商品”轉向“小件、便宜的食品和雜貨”,Costco也留意到了客群消費能力下降帶來的影響。今年三月,Richard Galanti表示,會員費漲價“只是時間問題”。
Costco向來以“不思變通”在業內聞名,亞太區總裁張嗣漢曾在一次與媒體對話中解釋為何Costco堅持做會員制, “假如Costco今年是零售、明年是批發、后年是批發零售,就變成會員沒有辦法了解你。你可以看到很多企業剛開始,做得馬馬虎虎或是做得不成功,它維持它的原則,到最后消費者就了解它的價值在哪里。”
但Costco的堅持有一個非常龐大的前提,那就是這部分愿意為會員制買單的人的消費力長期穩定,以及穩定的競爭格局。
Costco在1997年進入中國臺灣,首家門店落地高雄。據官方統計數據,1997年全臺人均消費支出已經達到了8148美元,約合人民幣5.9萬元。考慮到高雄的地理位置,匯率以及購買力的影響,當地人均支出可能遠大于這一數字——即便如此,Costco在臺灣地區運營的前五年也一直是虧損的狀態。
Costco目前并未單獨披露大陸門店的經營狀況,但根據今年6月14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2年中國連鎖百強榜單》,2022年Costco在中國總營收30億,平均每家門店銷售額為15億,單店日銷超400萬。按此計算,明年上半年,Costco門店達到7家后,整體營收有望突破百億。
時間進入2023年,曾經國內新零售的代表——盒馬開啟了全面學習“山姆會員店”的道路,整個零售界也開始了對倉儲會員模式的大討論。
Costco的最大競爭對手山姆預計今年將有6家新店開業,年底它在中國的門店總數將達到48家,目前僅有5家門店的Costco的確需要加快開店步伐了。
難尋的線上增量
財報中另一組難以忽視的數字是Costco電商收入,四季度下滑了0.6%,Richard Galanti表示因為人們減少了從線上購買家具、珠寶和小型3C產品的頻率。
Costco曾在2014年入駐天貓國際,自有品牌Kirkland在當年的雙11拿下多個品類的銷售額第一。Costco全球執行副總裁Jim Murphy曾對媒體表示,Costco希望通過天貓國際找到快速開拓中國消費市場的切口。閔行店開業前,張嗣漢也表示,“首家門店落戶上海的決定來自于天貓的運營經驗”,因為天貓店的主要消費者集中在華東,其中上海最多。
Costco在大陸首店落地之初,就有分析指因為退貨政策過于寬松恐出現一波“退貨潮”,但事實證明沒有發生。電商的普及讓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習慣了極致的快捷和產品豐富度。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區,消費者對時間成本更看重,也更愿意為了前者而犧牲后者。
通過線上切入線下的Costco,卻并沒有在隨后幾年加大對線上投入。與此同時,今年山姆加快了對前置倉的布局。據“第三只眼看零售”, 山姆會員店全中國共擁有近500個前置倉,產生的線上營收為400億,是隱藏的前置倉巨頭。
山姆采取的策略是圍繞線下門店布局前置倉,通常一家門店周邊會覆蓋5-6個前置倉,并會精選線下門店中最受歡迎的2000個SKU入庫,以最大程度的優化成本。
為了顯示對于線上業務的重視,山姆會員店會將就近前置倉的銷售業績算進線下門店之中,也會在門店最顯眼的位置為前置倉引流。
因為客單價高且較低的拉新成本(只接收山姆會員下單),山姆的前置倉是同行業中少有的盈利樣本。但這一切都建立在線下門店數量夠多,覆蓋范圍夠廣的前提下,這是目前Costco還不具備的條件。
“問題并不是經濟增速放緩,”CNBC資深財經記者Evelyn Cheng認為,“而是這一切都變化地太快了,企業不知道哪一些消費習慣會保留下來,而哪一些會被拋棄。”她認為,為采買高品質日常用品豪擲數百元“入門費”的生活方式,正位于這兩者中間的危險地帶。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