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喊貴,冤枉鍋圈了?
來源/新零售商業評論
撰文/響馬
近日,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鍋圈”)已經通過港交所聆訊,即將正式登陸港股。
與此同時,鍋圈的門店規模也引起關注。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26日,鍋圈全國門店數為9978家。
又是登陸資本市場,又是即將跨過萬店門檻,對鍋圈來說,目前無疑是自身發展的高光時刻。但饒有意味的是,媒體報道鍋圈這兩個消息時,消費者卻在留言區紛紛喊“貴”,用媒體的話來說,“社交平臺不少消費者吐槽鍋圈的產品越賣越貴”。
消費者吐槽,確實屢見不鮮。在一篇報道下,新零售商業評論看到“感覺他家的東西很貴”“在家吃并沒有省錢”“不好吃且貴”等留言。
要知道,鍋圈向來強調“好吃方便還不貴”,官網闡述“企業使命”時,更是特別提到“讓偏遠鄉村的老百姓也能吃到鍋圈好吃方便還不貴的好食材”。
那么,問題來了,消費者喊“貴”,究竟有沒有“冤枉”鍋圈?
01
鍋圈到底貴不貴?
剖析鍋圈產品貴不貴之前,先了解下它的崛起之路。
簡單來說,鍋圈創始人楊明超是個連續創業者。
2013年,他創立了“小板凳”火鍋品牌,最多的時候,“小板凳”門店數量超過1000家;2015年,成立了河南鍋圈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主要是給火鍋店提供食材;2017年,在河南鄭州開出第一家鍋圈線下門店,第二年開出超100家門店,疫情三年趁勢開啟狂飆模式。
其中,2020年最為典型。
這一年,因為疫情影響,我國火鍋行業市場規模明顯下滑。洞見研報發布的《火鍋行業發展趨勢報告》顯示,當年市場規模同比增速為-20%。
但這時候,鍋圈加大馬力,向前進擊。招股書顯示,2020年,鍋圈凈增的加盟門店數達到2855家,比2021年的2568家、2022年的2352家高出一截。
通過疫情期間的狂飆,鍋圈做大了門店規模,也擴大了產品規模。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4月30日,鍋圈產品涵蓋火鍋產品、燒烤產品、飲料、即烹餐包、生鮮食品、西餐、零食、一人食等八大類別,共計710個SKU。
圖源鍋圈食匯官網
鍋圈擁有門店規模、產品規模,但傳導至消費者,不一定能帶來“不貴”的消費體驗。在“萬點研究”看來,“不貴”可以有多重含義,包括比火鍋店便宜或者比同行便宜等。換言之,“貴不貴”得在對比中厘清。
首先和火鍋店比。
據中信證券研究部援引鍋圈官方招商手冊稱,鍋圈縣級市/地級市/省會城市門店客單價分別為70~100元/80~120元/100~150元,而窄門餐眼數據顯示,鍋圈人均消費能達到70元左右。火鍋店方面,艾媒咨詢相關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火鍋消費者人均消費金額在50~100元之間的占比達到45.8%,所占比例最高。
數據對比表明,在鍋圈采買食材并不便宜,“購買一頓火鍋食材的成本趕上了到火鍋店消費一次的水平”。
更何況,采買食材、在家吃火鍋還有一些“隱形成本”。正如一位湖北網友所言:“在家吃并沒有省錢,吃完屋里的味兒大,一堆糊了牛油的鍋碗要洗,去店里又省事又有氣氛,吃完嘴一擦就走了。”
接著和同行比。
“萬點研究”認為,鍋圈的同行應該包含其他類似火鍋食材品牌、商超、生鮮電商、菜場等。
有媒體以鍋圈主打的蝦滑為例對比,在美團等即時零售平臺,鍋圈120克規格包裝的蝦滑產品在不同的城市門店售價為20元上下,同規模的產品在京東、美團買菜、山姆會員店等渠道的單價為14~16元之間。
新浪港股也曾對比鍋圈、叮咚買菜、盒馬生鮮三家平臺的應季蔬菜,鍋圈200克平菇6.9元,叮咚買菜300克6.49元,盒馬生鮮300克6.89元。“鍋圈的價格不但不親民,而且非常貴。”
從上述梳理不難看出,消費者直指鍋圈產品“貴”,并非空穴來風。
02
非如此貴不可?
短短數年,鍋圈能做到萬店規模,離登陸資本市場只有一步之遙,有兩個關鍵原因:一是疫情三年中,投資者相對較為迷茫,而鍋圈突顯“0元加盟”,頗具吸引力;二是聘請岳云鵬為代言人,推動鍋圈加速出圈。
鍋圈依靠加盟門店擴張,建立起規模優勢,但不管是火鍋,還是燒烤,進入門檻都較低,且市場相對分散,鍋圈要落實“不貴”這個很有吸引力的賣點,規模之外,需要做得更多。
作為鍋圈掌舵人,楊明超也看得很清楚。去年7月,在中國(鄭州)新消費品牌產業峰會上演講時,他直言:“怎么把產品做得既好吃又不能賣得太貴?無非就是幾個關鍵詞而已,規模能不能做出來,效率能不能提升,供應鏈如何保證穩定。”
比照鍋圈的發展,規模做大了,彼此依存的效率和供應鏈則需要更長時間打磨。
和蜜雪冰城自建供應鏈不同,鍋圈招股書顯示,2021年8月之前,鍋圈并沒有建立自己的食品加工廠,原料和產品均為外購。也就是說,在那之前的數年時間,鍋圈只是一個“中間商”。
從2021年8月收購一家牛肉加工廠、一家肉丸生產廠開始,鍋圈發力供應鏈的垂直整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30日,鍋圈收購了三家食品原料生產工廠,還參股投資了為其生產蝦滑的供應商逮蝦記。
圖源鍋圈食匯官網
鍋圈整合供應鏈,目的自然是控制成本。“萬點研究”分析稱,由于部分商品自制,鍋圈這部分商品的成本應有所降低,“但這不代表其具有成本優勢”。
新零售商業評論認為,這正是鍋圈面對的困局之一。一個頗有說服力的例子是,鍋圈參股投資了逮蝦記,但如前文所述,其售賣的蝦滑,同規模產品仍然比京東、美團買菜、山姆會員店等渠道要貴不少。
歸根結底,成本優勢是一項綜合能力,涉及包括原料、產品、物流、門店運營等在內的全鏈路。其中,物流便是一個不容小覷的環節。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底,鍋圈的物流配送和中轉倉儲均為外包。為了加強把控,鍋圈統一“運作”,據北京一家鍋圈食匯門店負責人介紹稱,每家門店運營費用中,固定每年支付給鍋圈食品2萬元物流服務費,用于食材統一運輸,“只有這樣,食材供應和損耗方面能夠得到有效把控”。
饒是如此,食材流轉過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產生損耗。
在貴州加盟鍋圈的鄭先生對媒體稱,他的門店所需要的產品“必須由鍋圈食品長沙供應鏈統一調配”,但由于保質期較短,收到的貨物多次出現臨期現象,不僅不好賣,還極大影響客戶消費體驗。
顯而易見,擁有更強更完整的供應鏈、更高的效率,鍋圈才能真正獲得成本優勢。或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在招股書中,對于募資用途,鍋圈強調將主要用于提高上游產能和效率,增強其供應鏈能力,投資建設食材產品預制中心、進行產品研發等。
在此之前,“非如此貴不可”恐怕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改觀,鍋圈“越賣越貴”的風評也不會停歇。
03
深耕高質價比需求
就在鍋圈通過港股聆訊前夕,作為火鍋行業龍頭,海底撈也有新動作。
9月26日,“嗨撈火鍋”作為海底撈首個火鍋子品牌,正式在北京市場“開跑”。據悉,嗨撈火鍋主打多款品質牛肉,包括澳洲和牛上腦、和牛前胸、和牛卡努比等。
重點是,嗨撈火鍋菜品售價比海底撈便宜不少。比如,其雪花肥牛和脆脆毛肚每份售價分別為22元和26元,而海底撈的撈派肥牛和撈派脆脆毛肚每份售價為70元和84元。
主打品質產品,價格卻下來了,海底撈相關負責人對媒體稱,推出嗨撈火鍋,是“建立在對火鍋細分市場的理解與洞察基礎上”。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海底撈引領,而是消費趨勢催逼。正如我們所體驗、感受到的,眼下餐飲消費已經進入“質價比”時代,消費者不僅追求價格上的“降級”,對品質上的“升級”也毫不含糊。
從這個角度回看鍋圈,其一直強調“好吃方便還不貴”,有意無意契合了“質價比”時代的消費趨勢和消費需求。
但是,知易行難,拆解“好吃方便還不貴”,我們會發現,“好吃”“方便”“不貴”這三點,要做到任何一點都非易事。
對于“方便”“不貴”,前文已有論述,單就“好吃”來說,因為鍋圈不少菜品是冷凍預制的半成品,有部分消費者在社交平臺評價稱“雞沒雞味”“肉沒肉味”。
消費者的反應表明,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他們越來越重視菜品品質和新鮮度,同時,大家對食品安全問題越發關注,而這也是鍋圈面臨的一大挑戰。
據新浪旗下消費者投訴平臺“黑貓投訴”顯示,圍繞鍋圈的投訴量有165起,投訴內容涉及食品安全、虛假宣傳、門店缺斤少兩等問題。比如,10月10日,有消費者投訴稱,食用時發現自己購買的水晶蝦滑中有死蒼蠅。
圖源黑貓投訴
這也從側面說明,在落實“好吃方便還不貴”、深耕高質價比需求方面,鍋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楊明超曾表示:“重要的是當有一定規模之后,如何深度介入供應鏈,確保生產的規模化和效率。”
如今,上市在即,鍋圈在效率和供應鏈方面也將得到資本的助力,但能否全面落實“好吃方便還不貴”,后續仍有待觀察。
只是,和疫情三年不同,現在消費者可以外出就餐,也有更多選擇——留給鍋圈的時間并不寬裕,它需要加速向前。
參考資料:
1.《一天開店近8家,為什么還是難成“火鍋界的蜜雪冰城》,有意思報告
2.《二次遞表港交所,嚴重依賴加盟商的鍋圈食品護城河難搭》,智通財經
3.《又一家萬店企業即將上市,地級市和縣城市場能撐起它的野心嗎?》,快消
4.《鍋圈「躺」賺,加盟商各有喜憂》,萬點研究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