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跑腿角逐戰,但盈利依然艱難
來源/Donews
撰文/張宇
編輯/楊博丞
隨著外賣行業的強勢崛起和“萬物到家”時代的到來,使得以跑腿為服務形式的即時配送行業應運而生。目前,以UU跑腿、閃送、順豐同城為首的一批即時配送平臺正各顯神通,加速瓜分著這塊巨大的“蛋糕”。
所謂跑腿,即針對某一件需要解決或者完成的事情,當事者不愿意或者沒時間、精力去做,繼而將此事托付給另一方去解決或完成的新興業務形態,跑腿服務主要包括外賣、同城取送物品、同城代買和幫辦事等等。
跑腿的崛起雖然興于外賣行業,但伴隨著服務商履約能力的提升及消費升級,用戶線上消費需求已從單一的外賣場景拓至至同城范圍內更多元化的商業場景,品類也從餐食飲品拓至生鮮果蔬、糧油米面、3C數碼等。
在應用場景逐漸呈現出多極化的趨勢之下,用戶對于跑腿服務的依賴度進一步提升。根據艾瑞消費者調研數據,近25%的消費者每月使用即配服務達10次以上,而每月至少使用一次即配服務的消費者已超90%。
盡管跑腿火熱,可擺在眾多即時配送平臺面前的事實卻不太樂觀,盈利艱難早已成為“魔咒”,在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如何抓住機遇扭虧為盈將是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01
跑腿行業前景可期
即時配送行業的發展速度極快。根據艾媒咨詢的報告,隨著消費者對即時需求的持續增長,以及跑腿服務滲透率進一步提升,中國跑腿經濟的發展空間有望逐步擴大,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664億元,2018至202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75.4%,想象空間十分巨大。
此外,艾瑞咨詢在《2023年中國跑腿經濟市場洞察報告》中預測,2026年即時配送服務行業訂單規模將達到957.8億單。中國新電商大會上發布的《2023本地即時電商發展報告》指出,預計到2030年即時配送行業的訂單規模預計會超過2000億件,趕上快遞行業的業務量級。
跑腿行業是一個優質行業。在消費人群方面,80后、90后使用跑腿服務的頻率較高,已然成為跑腿服務的主力軍。艾媒咨詢的調研數據顯示,26-30歲和31-40歲用戶使用跑腿服務頻率較高,集中在每月使用1-4次和5-10次,合計占比超過七成;各年齡段中均有小部分用戶使用頻率在每月10次以上,這些有高頻需求的用戶多為具有同城發貨需求的個體經營者。
與此同時,一些跑腿平臺也得到了資本的青睞。比如,天眼查數據顯示,閃送共獲得了11輪融資,已披露交易金額的輪次融資超過3.5億美元,投資方陣容包括順為資本、千山資本、經緯創投、五岳資本等;UU跑腿共獲得了6輪融資,其中5輪融資披露了交易金額,合計超過5億元;達達在登陸資本市場之前,也經歷了8輪融資,已披露金額的輪次融資超過10億美元,并且后續又獲得了京東集團8億美元的戰略投資。另外,順豐同城作為順豐旗下的即時配送服務平臺,也在2021年12月登陸了港交所。
在此之前,跑腿平臺一直處于嚴重虧損的狀態,比如達達在2020年6月登陸納斯達克,其在2019年的凈虧損為16.70億元,2020年的凈虧損為17.05億元。同一時期,順豐同城的凈虧損分別為4.70億元和7.58億元。
但隨著新零售、外賣行業的發展以及場景拓展、消費需求趨向多元化和便捷化,跑腿平臺也迎來了一波快速發展期,最顯而易見的是跑腿平臺開始由虧轉盈。
以達達和順豐同城為例,2023今年第二季度,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達達的凈利潤為840萬元,實現了上市后的首次整體盈利。與此同時,順豐同城也實現了首次扭虧為盈,2023年上半年,順分同城的凈利潤為3030萬元,現金流也同步轉正。
近年來,包括抖音、快手、微信、拼多多等都紛紛入局本地生活領域,開啟了到家、到店等相關業務,而線下的中小型商家、大型商超等也試圖在本地生活業務中尋找到更好的模式和商機。即時配送作為本地生活中的一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目前來看,跑腿正成長為一條高增長賽道。
02
跑腿平臺龍爭虎斗
跑腿服務是發展趨勢,用戶的消費習慣正加速養成。伴隨數字經濟發展,即時配送對于用戶來說逐漸成為剛需,并滲透到用戶生活的各個方面。
面對千億級的“蛋糕”,沒有企業不會心動,因而各大玩家蜂擁而至、大顯身手。目前,跑腿賽道共盤踞著三類玩家。
一是外賣平臺,以美團外賣、餓了么為代表,最初即時配送的業務量主要來自外賣,占比高達六成,但隨著用戶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外賣平臺也走上開放之路,為商家提供一攬子跑腿解決方案,將業務范圍從外賣擴展至水果生鮮、藥品、日用品等;二是原生玩家,比如達達、閃送、UU跑腿等,盡管原生玩家并不占優勢,但其抓住了新零售的風口,弄主要圍繞的服務品質和時效進行提升;三是快遞、物流平臺,以順豐同城和貨拉拉為代表,歸根結底,跑腿也是一門物流生意,順豐同城和貨拉拉擁有同城/跨城物流配送經驗與相對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統,入局其中,不僅可以為構建物流生態圈提供有力支撐,同時還可以打造第二條增長曲線。
除此之外,跑腿賽道還有一些新的攪局者,比如滴滴推出了跑腿業務,曹操出行上線“曹操幫忙”,哈啰出行內測“哈啰快送”業務等等。
整體而言,目前跑腿行業形成了以美團、餓了么、達達三足鼎立的局面,行業的頭部效應日益加劇,對于第二梯隊的玩家而言,生存局面越發艱難。
不過,隨著一、二線城市的需求飽和,下沉市場逐漸成為跑腿平臺的必爭之地。以順豐同城為例,根據財報,針對下沉市場的拓展已成為順豐同城的一大亮點,2022年,順豐同城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收入同比增長36.5%至22.9億元。下沉市場的潛力有目共睹,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目前在三線以下城市,線上消費的滲透率較低,多渠道線上消費仍待開拓,這也正是需要跑腿平臺加速覆蓋的空白市場。
03
人力成本仍是難題
跑腿服務實際上是一種圍繞騎手而展開的服務,這就意味著人力成本是整個跑腿行業成本的大頭,而過高的人力成本蠶食了跑腿平臺的利潤空間。
2019年至2022年,順豐同城的總營收分別為21.07億元、48.43億元、81.74億元和102.65億元,實現了高速增長。與此同時,順豐同城的凈虧損也在高速增長,分別為4.70億元、7.58億元、8.99億元和2.87億元。
高企的人力成本是順豐同城難以掙脫虧損泥潭的主要原因,2019年至2022年,順豐同城的勞務外包成本分別為21.11億元、48.60億元、79.18億元和96.34億元,占總營業成本的比例分別為86.41%、96.58%、98.01%和97.79%。
換言之,在拋除研發、運營和市場推廣費用后,順豐同城的營收僅僅只能覆蓋人力成本,即便是美團,2022年的配送成本也高達801.9億元,占總營業成本比例為61%。更為關鍵的是,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人力成本卻始終無法降低。
目前而言,如果想降低人力成本,只能通過無人配送車的方式來取代人力。由于無人配送車全年24小時不間斷運轉,也無須提供座位、休息場所等,其遞送時間可從幾天縮短幾個小時。假設一個快遞員一天所送的快遞量為每日100單,那么在理想情況下,一輛無人配送車可以替代兩名以上的快遞員。
以美團為例,截至2022年,美團無人配送車已累計為用戶配送超277萬單;無人機已累計完成超12萬單配送任務,其中2022年完成超10萬單。
事實上,不只是美團,達達快送于2021年7月上線達達無人配送開放平臺,攜手京東物流、白犀牛共同打造在商超即時消費場景下的無人配送生態,并已在七鮮超市、永輝超市、山姆會員商店等商超門店的真實場景中實現常態化應用,截至2022年3月,達達無人配送開放平臺已累計支持配送超過3萬個商超配送訂單。此外,順豐同城也于2022年5月在深圳推出無人機急送服務,進一步提升末端配送能力和布局智慧配送網絡,提高配送時效。
可以預見,隨著順豐同城和達達陸續實現盈利,算是給跑腿行業注射了一針強心劑,接下來,圍繞即時配送展開的市場爭奪戰將日益激烈。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