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著掙錢的日子過去了,中國零售正在瘋狂進化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王玉雄
前些天寫了一篇文章《中國為什么出不了世界級的零售企業》,沒想到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后續有幾家媒體聯系我,希望對文章轉發或重發。不少同行朋友也私下和我討論,對文中觀點表示支持和贊同,當然也有反對和批評。同時,這篇文章也引起了商務部一位高層領導的關注,評價“這篇文章的質量很高”,希望能和作者面對面進行深入交流。
按照“人、貨、場”這個零售行業普遍的共識模型來看,中國似乎什么都不缺,但未出現世界級的零售企業,問題出在哪里?差距又在哪里?我想這是我的文章引發大家關注的主要原因。小到柴米油鹽,大到經濟發展,如果中國有了世界級的零售企業,一定會“讓人民生活更美好”,也一定會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早日實現。大家的關注也是對中國零售業未來的發展寄予了更高的期待。
什么樣的零售企業能稱得上是世界級零售企業?雖然業內無人準確定義,但我認為至少要從幾個方面來衡量,包括業務覆蓋廣、規模體量大、企業壽命長、品牌有足夠的影響力、并且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等幾個維度。
雖然我對中國尚未出現世界級的零售企業表示了遺憾,但我對中國一定能出現世界級的零售企業堅信不疑,原因是看到近期國內零售圈的一系列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些現象背后顯示中國零售業在快速進化,這堅定了我的信心。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先回顧一下近期零售圈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盒馬因為榴蓮千層蛋糕與山姆引發“移山價”之爭后,10月宣布啟動“折扣化”變革,拿出50億元支持5000多個單品降價,此后曝出盒馬此舉被多個品牌商強烈狙擊甚至斷供;上半年,京東在劉強東“低價心智”的策略下發起回歸低價之戰,拿出百億補貼,此后也因降價過猛而收到品牌方言辭犀利的警告;5月馬云召開阿里內部會議之后,開始了“淘寶好價節,價格保護期”的拼刺刀行動,欲讓阿里重回低價時代;東方甄選從抖音撤離后,10月,東方甄選App上線“甄選會員”,對標山姆會員店商業模式,主打省錢牌;永輝等多家實體店也推出了折扣區,多款品牌商品打骨折銷售;多家實體零售企業試水“會員店”,開辟新戰場;多個零食折扣品牌殺進縣城近身肉搏搶地盤……這些競相降價、多方博弈的戰火仍在漫延......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中國零售業起步時零售商和供應商之間的一場大戰。當時的零售商(渠道商)憑借著掌控了渠道優勢,向供應商(品牌商)收取進場費、條碼費、節慶費、促銷費等各種費用,引發了供應商的不滿,你收費我斷供,你斷供我止付,關系一度異常緊張,這就是當年影響頗大的“零供大戰”。由此,在2006年10月,商務部、發改委、公安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聯合發布了《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對零、供雙方的行為進行規范,此后相當長的時間雙方相安無事,和諧發展。
如今昔日場景再現,新一輪的博弈參戰角色更多,關系更加復雜。零售商已演化出O2O、電商、社團、海淘、直播等多個角色。供應商一側則是除了原有的大品牌商外,新銳品牌、白牌、二手貨、自種自產等供應者層出不窮。人、貨、場的商業模式在互聯網、移動端、大數據、AI等因素的驅動下,已多次升級重構。人的方面,受人口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客群更細分,需求更精準;貨的方面,因為生產技術的進步,品類更豐富,產能更高;場的方面,移動技術的發展,讓購物場景突破了時空限制,隨時隨地皆可購。
零售商已不滿足于只做渠道,也開始“向上走”,借助資本與品牌方股權合作以降低商品成本,或者開發自有品牌,提升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品牌方也不愿意再看零售商的臉色,多個渠道由我選擇,直至自建APP、小程序或者實體店,自控私域流量。
現在是中國零售業劇烈又深刻變革時期,各方相伴相爭相生,我稱之為中國零售業的進化。這場進化以探求商業本質,以消費者為中心為主線不斷推進。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客戶第一”意識的進化。
以往,企業“客戶第一”的目的,是想從顧客身上多賺錢。而現在越來越意識到,“客戶第一”的目的應該是為顧客省錢。賺錢和省錢,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商業邏輯。
站著掙錢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彎腰撿鋼镚將成為常態,不管為客戶省錢是主動為之還是被逼無奈,這都是必須的選擇。經濟通縮時期,顧客都捂緊了錢袋子,只會用腳投票能為自己省錢的零售商。
一旦為顧客省錢的意識形成,亂收費的行為都將受到抵制,如果京東不友好,品牌方就會去找淘寶,如果淘寶不友好,就會去找抖音,如果抖音不友好,品牌方就會自己開店或自建APP;同時,品牌方也不要靠品牌優勢壟斷價格,如果蒙牛不友好,零售商就找伊利,如果伊利不友好,就會找君樂寶,君樂寶不友好,零售商就做自有品牌。
正如盒馬侯毅所說“我們愿意降低毛利,回饋于消費者”。劉強東也指出“低價是京東過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京東唯一基礎性武器”。愿不愿意,承不承認,客戶一定會拋棄只想賺自己錢的企業。
其次是商品意識的進化。
讓商品回歸商品功能本身,將商品中非商品本身的成本去掉,讓商品價格真正體現商品價值已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知。不要讓消費者為明星代言的費用、華麗包裝的費用、購買流量的費用買單。
技術的進步,讓企業生產能力大幅提升,產能過剩、商品同質化嚴重的時代已經到來,商品沒有高的性價比,消費者為啥要買單?商品沒有差異化,消費者為啥要買單?
山姆會員商店中國業務總裁文安德(Andrew Miles)說過,“如果你想要在這個行業獲得持續的成長,你就必須擁有偉大的產品和極富性價比的價格。如果你做不到這些,其他都是無稽之談。客戶不會在意你用什么系統、物流,他們只是想方便高效地購買到心儀的產品而已”。
花里胡哨的促銷方式,只會增加企業的人工成本、溝通成本、管理成本,必須給商品定出更高的售價才能賺回這些成本,售價上升必將降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失去市場份額。
再次是管理意識的進化。
管理是永遠的護城河,管理的目標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保持創新力,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相比國外,中國零售業優秀管理人才極其缺乏,企業的發展更多維系在996、711這樣的低效人力堆積和管理者的個人能力上,缺少組織、流程、系統、文化等體系化的管理系統,一旦企業的某個重要人物發生變化,必然會引起市場波動。很顯然,依靠人的管理是不穩固的,再有能耐的人總有管理瓶頸,這不是現代企業的管理辦法,這樣的零售企業無法做大做強,更無法走出中國,邁向全球。
山姆店、Aldi、Costco在全球零售市場的成功,是商品力的成功,更是管理的成功,不是個人的成功,而是組織的成功,不是點式的成功,而是體系的成功。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極簡的商品結構和SKU,降低了管理的復雜度,很顯然,管理4000個SKU,比管理20000個SKU需要的采購人員更少,需要系統維護的人員更少,需要收貨和盤點的人員更少,數據分析的復雜度也幾何級的降低,溝通效率也更高......
其實,能“滿足部分客戶的部分需求”就是一個大生意。Warehouse Club主席說過“不斷增加SKU是(零售業)最可怕的誘惑之一......我們需要接受明智的銷售損失”。管理的挑戰在于做減法,可惜的是,我們很多零售企業連“部分客戶的部分需求”都沒有滿足,總想著“滿足所有客戶的所有需求”,最后誰的需求也沒有滿足,自然失去了顧客和市場。
好在疫情和經濟低迷喚醒了我們零售企業的危機意識和管理意識。除了裁員降薪、戰略收縮這樣的瘦身動作外,降本增效、技術創新也成為常態。阿里馬云在今年5月的內部講話中,講述了改變的重要性,對團隊提出,想改變世界,必須先改變自己的要求。京東劉強東也在今年提出精減管理層級、提高組織效率的組織變革要求。畢竟,有錢時讓員工把活兒干好,這樣的事誰都能干,沒錢時能讓員工把活干好才是對管理能力的真正考驗。
如今,“砍一刀”、“大數據殺熟”的伎倆已被人民群眾的慧眼識破;“二選一”的做法也如過街老鼠遭受唾棄;靠燒錢獲取流量的日子也越來越不靈了;靠資本搞死對手形成壟斷的做法也被政府叫停了;靠單純增加SKU數量來堆積銷量的做法也必將使成本大增……唯有管理,才是永遠的護城河。
最后,是商業意識的進化。
這場博弈中,不論是主動出戰,還是被動應戰,引發大家對商業本質的深度思考,如何回歸商業本質?
古往今來,無論貧富貴賤,人性中固有的基因在商業社會中都表現為追求“物美價廉”。對任何的企業來講,只有滿足人性,為顧客提供高性價比的商品和服務,才是永遠的生存之道,任何靠投機取巧賺來的錢遲早會憑實力還給市場。
零售商靠控制渠道優勢收取進場費、條碼費,這種坐地收錢盤剝他人的做法,增加了品牌商的成本,這些成本都要被打入商品成本而導致商品售價虛高,這種看似聰明的做法,實際傷害的是自己,同時這種做法也會讓自己坐享其成,不思進取。同樣,品牌方靠品牌優勢壟斷價格獲取高利潤的日子也不長久,這會讓自己的商品缺少高性價比而失去消費者,也會讓企業靠吃品牌老本失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任何增加交易成本的做法都是對顧客的傷害,都是反人性的做法。
山姆會員商店中國業務總裁文安德(Andrew Miles)曾經說,“我們既不靠供應商的進場費賺錢,也不靠毛利率賺錢,我們靠的主要是會籍收入,所以我們首先考慮的不是銷售額,(山姆)利潤率是普通零售超市的一半,但是我們的銷售量可以做到他們的十倍,通過大量穩定的供給增長,我們就可以把好貨的均價一壓再壓,不斷提高給會員帶來的價值,以吸引更多的會員加入和續費。”是的,不論是誰,你總要給顧客一個掏錢的理由。
經濟學家哈里·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也告訴我們,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節約市場交易成本。好在,我們看到了不少中國零售企業越來越遵循人性需求,不斷滿足人性需求,唯有此,“人”才會買單,正如沃爾瑪的服務口號“顧客才是老板”,因為企業的利潤都來自于顧客。越來越多的零售商為了降低商品成本,走向源頭和廠家直接合作,不再讓中間商賺差價;為拿到更低的進貨價,采用現金采買;為降低成本,推行陽光交易打擊貪腐;為找到好商品,跑遍全球;為提高效率,產業鏈供應鏈的相關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這些商業意識的覺醒令人欣慰,如永輝、如盒馬、如奧特樂......
綜上,中國零售業的進化,客觀上,因為通貨緊縮帶來的市場低迷,生意不好做,倒逼零售企業自我變革尋求突破和成長。主觀上,是企業自身的覺醒,意識到必須回歸商業本質,通過管理能力的提升來降本增效,為消費者提供更具性價比的商品和服務才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正解。
無論如何,對于消費者而言,這場變革和進化還遠遠不夠,享受高性價比的商品和服務,獲得更好的消費體驗來彰顯自身權力,并以此推動中國零售業不斷進化并走向世界是永無止境的道路,雖然這條路長且遠,但我們已看到了希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