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直營、門店超540+,中餐界隱形大佬要上市了?
出品/紅餐網
作者/簡煜昊
圖片/小菜園
1月16日,小菜園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菜園”)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主板掛牌上市,華泰國際和瑞銀集團擔任聯席保薦人。
招股書數據也顯示,截至目前,小菜園在安徽、江蘇、浙江等省的多個城市擁有超過540家直營門店。橫向對比發現,目前小菜園的門店規模已超越西貝、綠茶等中式正餐品牌,儼然是隱藏的中餐大佬!
01
全直營、門店超540+
中餐界隱形大佬要上市了?
根據小菜園招股書最新披露的數據,過去三年,小菜園業績實現了持續增長。2021年和2022年,小菜園的凈利潤分別為2.27億元及2.38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2.07億元,而2023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4.3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小菜園的凈利潤率增加至12.5%。
另外,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于2021年及2022年開業的門店,在客單價50元至100元的大眾便民中式餐飲市場中的平均現金投資回收期通常超過18個月。
相比之下,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三季度,開設并已實現現金投資回收的小菜園門店的平均現金投資回收期約為13.6個月。
招股書中也提到,按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九個月的門店收入計算,小菜園在客單價介乎人民幣50元至100元的中國大眾便民中式餐飲市場的所有品牌中排名第一。
營收增長的同時,小菜園的門店也在快速擴張。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1月11日,小菜園在中國12個省級行政區內的119座城市擁有548家直營門店,其中包括542家“小菜園”門店及6家其他子品牌門店。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三季度,小菜園分別新開107家、48家以及79家新門店。
據紅餐大數據信息,截至2024年1月17日,綠茶餐廳的門店數超過350家,西貝餐飲集團的門店總數則未超過500家。也就是說,目前小菜園的門店規模已超越綠茶、西貝等連鎖中餐品牌。
按照規劃,小菜園還將在2024年至2026年間分別開出160家、190家和230家門店。在2026年突破千店規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小菜園還獲得了加華資本的兩度注資,加華資本對其累計投入金額達到了5億元人民幣。
02
低調的“小菜園”,有何獨門法寶?
沖刺上市,獲得加華資本兩度注資,也讓小菜園這位隱藏的中餐大佬逐漸浮出水面,很多人不禁好奇,這位低調的中餐大佬到底有何獨特?
透過這次的招股書,以及與一些業內人士的溝通交流,我們大概總結提煉了小菜園以下幾個特點。
1、專注大眾便民餐飲,人均客單價介于50-70元之間
從定位來看,小菜園主攻的是大眾便民餐飲市場。招股書也顯示,小菜園的人均客單價介于50-70元之間,相較其它價格在50-100元的中式正餐品牌,有一定的價格優勢。
在此基礎上,小菜園又瞄準了以家庭客群為主的社區店定位,以此體現品牌的“便民”優勢。招股書中小菜園也透露,計劃在適宜的居民社區及寫字樓,圍繞附近住宅居民和職場人群,拓展社區餐飲門店網絡,在2024至2026年開設約200至400家社區餐飲門店。
加華資本董事長宋向前跟紅餐網分析稱:“小菜園的逆勢增長,充分驗證了公司專注大眾便民餐飲、聚焦極致性價比長期戰略的有效性。”
2、給股份、鼓勵廚師長帶新人,將員工利益與門店效益綁定
據了解,在創辦小菜園之前,創始人汪書高曾是一名廚師,小菜園的創始團隊也大多由廚師組成。早年的經歷對汪書高影響很深,在當上老板后,汪書高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力量提高廚師、服務員的地位。
也由此,汪書高建立了小菜園獨有的合伙制。小菜園的店長往往從廚師長中選拔而來。為了進一步提高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小菜園會給店長0.5%-0.7%的股份,以及晉升為區域總經理的機會。
此外,小菜園鼓勵原有門店的廚師長培養新門店的廚師長,如果老廚師長帶出了能順利通過考核的徒弟,那他就可以帶走一半的股份去開新店,與此同時還可以繼續享受原門店的分紅。小菜園的合伙制在某種程度上學習了海底撈的管理模式,通過將員工利益與門店效益綁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門店的整體運營能力。
3、使用炒菜機器人現炒,將門店菜式精減到40多道
廚師出身的創始團隊讓小菜園有著高度的產品主義情結。小菜園團隊曾多次表示,現制的菜肴,更符合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但要現炒,同時又要提高效率,降低人員成本,如何實現?據了解,小菜園在部分門店推行了炒菜機器人,提高出餐效率的同時,保證了調味用量和風味的穩定。
另外,小菜園還精簡了產品的SKU,將門店的菜式精減到40多道,量化預估營業額備貨,保證菜品的出品質量。
圖片來源:小菜園
4、以“農村包圍城市” ,“慢熱型”的開店邏輯
小菜園總經理李道慶曾表示,小菜園前十年拓店的底層邏輯類似“農村包圍城市”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其三線城市及以下門店數為228家,占到總體門店的46%。
下沉的市場策略也為其帶來了可觀的營收,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小菜園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營收占比達到43.4%。相比之下,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這一比重分別為16.2%/28.3%/12.1%。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小菜園也開始反攻高線城市。來自一線城市門店的營收貢獻比重,已經從2021年的13.1%,提升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16.2%。
汪書高此前公開接受采訪時曾形容,小菜園采用的是一個“慢熱型”的開店方式。他解釋稱是當廚師時受了苦,“會過日子、不舍得花錢。”
5、自建倉儲、物流,提升產品標準化
據了解,目前小菜園已經在合肥、無錫、上海等地分設十個物流配送中心,為一線門店提供綜合性的前端服務。同時,在馬鞍山、銅陵建有兩座加工廠,并在全國建有11個供應鏈分倉,以200多輛車的自建運輸車隊做門店配送,單分倉可輻射周邊40-60家門店。
圖片來源:招股書截圖
另外,小菜園招股書中也提到,透過自建的中央廚房,品牌已經能在后端生產調味包、速凍制品、醬鹵制品及凈菜,目前門店對基層員工的工作量及人數要求已經降低,并且可以使用凈菜更快地制備菜品。
加碼物流,自建中央廚房,無疑為小菜園的產品和門店標準化帶來助力。
李道慶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 采訪時也表示,小菜園將進一步利用起自建的供應鏈,在2024年對外打開零售產品的銷售,讓小菜園的500多家門店拓展新功能。
03
中餐上市,依然任重道遠
在不少業內觀點看來,中餐要上市,甚至獲得融資,并非易事。一方面中餐的標準化還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中餐菜品往往創新乏力,中餐的社交屬性也不強,導致其規模化擴張還有不小的難度。
而在小菜園之前,綠茶餐廳也曾沖刺IPO,并分別在2021年3月、2021年10月,2022年4月多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2022年10月,港交所官網顯示,綠茶餐廳的上市狀態變為“失效”,自此,綠茶餐廳三次沖刺港股IPO均以失敗告終。
彼時,就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經營情況不穩定,未來增長存在極大不確定性,再加之伴隨年輕消費者口味快速更迭,綠茶餐廳菜品缺乏特色、創新,社交屬性不強……都會影響到其上市。
對于中餐上市這一話題,許安品牌策劃創始人許安在“第三屆中國餐飲品牌節”上也曾分享稱,上市的餐飲公司主要有幾種特征:首先是簡單化、快餐化,其次是去廚師化。而這些特點都是中餐,尤其是正餐品牌的明顯短板,會導致品牌上市的難度變大。
在招股書中,小菜園自己也提到,上市會面臨一定的風險因素。比如倘若公司無法維持或提升小菜園的品牌形象知名度,可能會對此后的業務以及業績帶來重大不利影響。
未來,面對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各項挑戰,小菜園能否成功上市?接下來,紅餐網將持續關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