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正在“扼殺”美妝品牌?
出品/化妝品觀察
作者/蔡杏
算法,正成為吞沒美妝的漩渦。
“不投流就沒銷量,有銷量也沒利潤。”
“誰都別想從抖音賺走一分錢,你的投流ROI永遠給你控制在一個固定點。”
利用算法,平臺們擁有了主動權和控制權,誰付出的多,流量就偏向誰。品牌逐漸患上了平臺依賴癥,渴望流量的同時,終被流量吞噬,淪為算法的“奴隸”。
如今, 品牌被算法“綁架”的日子終于要到頭了。
日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中央網信辦以及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宣布,自即日起至2025年2月14日,將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下稱“清朗行動”),劍指“信息繭房”、大數據殺熟等典型算法問題。
而就在清朗行動開展之際,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就算法問題炮轟抖音,指出算法推薦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
無論是政府部門的專項行動,還是企業家的公開批評,都釋放出同一個信號:算法成為眾矢之的,接下來各大互聯網平臺或將迎來“嚴打期”,而一直以來被指“生態環境正在惡化”的抖音將首當其沖。
01
國家出手整治“算法亂象”
算法推薦,最早始于海外。
1998年,亞馬遜平臺就上線了基于物品的協同過濾算法(ItemCF算法),將推薦系統推向服務千萬級用戶和處理百萬級商品的規模,這是算法推薦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公司的一次成功應用。
而隨著算法推薦在國內興起,各大平臺紛紛擁抱算法。
如,張一鳴堅信“個性化推薦必然會成為未來的趨勢”,堅持算法至上,無論是今日頭條,還是抖音,成功的武器均在于算法;拼多多則一直以低價作為算法的核心導向,給予低價商品更高的曝光度,以鞏固自己的“低價”心智。
然而,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算法更像一把雙刃劍。當算法被用于追求利潤最大化時,就衍生了諸多亂象,如大數據殺熟、虛假信息泛濫與流量造假等。
年初鐘睒睒遭遇網暴、農夫山泉“被造謠”事件,就是“信息繭房”催生網絡的暴力一個縮影。基于此,鐘睒睒隔空喊話張一鳴,要求其道歉,并呼吁“算法應該明白無誤的公之于眾”。
值得注意的是,鐘睒睒話音未落,胖東來創始人于東來、名創優品創始人兼CEO葉國富等企業家相繼加入這場討伐,直擊算法濫用現象,抨擊電商環境惡化。
如今,隨著國家出手,這一系列亂象將被叫停。
據介紹,此次清朗行動的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深入整治“信息繭房”、誘導沉迷問題。嚴禁平臺推送高度同質化內容誘導用戶沉迷,譬如,抖音通過算法精準投喂你“喜歡”的內容,導致用戶一刷抖音就停不下來。
二是提升榜單透明度打擊操縱榜單行為。算法的運作方式不應該是完全封閉的“黑箱”,應全面公示熱搜榜單算法原理,提升榜單透明度和可解釋性。
三是防范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嚴禁外賣平臺,“一味壓縮配送時間導致配送超時率、交通違章率、事故發生率上升等問題”。
四是嚴禁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嚴禁利用用戶年齡、職業、消費水平等特征,對相同商品實施差異化定價行為,典型如,同一商品老顧客支付的價格更高。
清朗行動的目的,是推動算法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向上向善,回歸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其間,各部門將組織企業自查自糾,壓實平臺責任,“依法依規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網站平臺進行處置處罰”。
毫無疑問,監管部門的態度非常明確:這些算法“亂象”必須整改。抖音、拼多多、美團等電商平臺均在整頓之列,整個電商行業將從野蠻生長邁向規范化發展之路。
02
成也流量,敗也流量
事實上,困在算法里的不止農夫山泉,整個美妝行業都苦“算法”久矣。
算法本身只是一個技術工具,算法對用戶的迎合,本質是對流量地討好。若平臺設定的目標是無止境逐利,算法就成了最強的武器。有業內人士直言,抖音之所以至今不敢公布算法,在于其本質就是為了吸引流量,繼而“兜售”流量。
在平臺算法下,為了流量瘋狂低價競爭,導致市場混亂,廠家破產,品牌倒閉,假冒偽劣產品橫行,整個行業苦不堪言。
白牌曇花一現。
以“廈門幫”為代表的白牌,就是充分利用了算法在抖音平地起高樓,一度有趕超品牌之勢。
選對品,定好價,套素材,再投流,一個爆品就產生了——這是業內廣為流傳的白牌打爆法則。以溫博士為例,據歐特歐咨詢數據,2024年上半年,溫博士的單條素材曝光量最高超4000萬,發布的引流素材多達1萬條。
“你買的不是護膚品,是在為白牌80%的投流費買單。”當一個產品的推廣費超出行業平均水平時,就意味著產品的成本被壓縮到了極致,也就失去了立足之本。
今年雙11,各大榜單仍是品牌唱主角,白牌集體隱身。曾經的抖音白牌頂流“肌先知”,再次引發行業關注,卻是因其母公司破產被拍賣。 顯然,白牌賴以生存的流量打法被驗證失靈了。和麥賀達副總裁田黎明指出,國際大牌以及國貨頭部品牌在市場深耕多年,消費者教育就是最深的品牌護城河,“這個時候大牌平替、白牌的品牌價值上不去,天花板就來了”。
新銳后勁不足。
新消費品牌火熱的時候,一眾新銳品牌憑借“2萬篇小紅書+8千個抖音+3千個B站+150篇知乎問答+直播帶貨=一個新品牌”的模式迅速出圈,占據各大平臺銷售TOP榜。
但在流量紅利消失,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新銳品牌們逐漸增長乏力,甚至被擠下牌桌。
典型如植物科技護膚品牌AOEO,成立第二年便憑借一款山茶花潔面乳實現0-1的跨越,多次躋身抖音護膚品類TOP1,成為資本的寵兒。再度現身,卻是創始人尼克柏(彭柏儒Nick)指控快手網紅殷世航涉嫌欺詐——他曾支付500萬元給后者以期合作實現賬號漲粉200萬,然而未達預期。鬧劇背后,反映出品牌在流量焦慮下的困境。
國產新銳護膚品牌光季seasonray,2023年還面向市場推出主打產品B5特護面膜、藍寶石精華液,然而,成立不到兩年就宣布退場,閉店聲明中直言是被流量逼死,“流量爭奪激烈,目前已無法在推廣上投入更多的資金了”。
這些新銳品牌,為“成也流量敗也流量”寫下了生動的注腳。一位護膚品牌創始人坦言,流量驅動時代,許多新銳品牌拿出60%~80%的傭金給主播,砸錢換增長,一旦失去資本“供血”,接連的關停、倒閉也就不意外了。
品牌身心俱疲。
當下,隨著經營成本不斷提高,幾乎所有品牌都陷入增長焦慮之中——
不投流就沒銷量。某品牌電商負責人表示,4年的老號擁有30萬粉絲,因為產品質量好,價格也不貴,雖然沒漲粉但老粉還在,但現在也賣不動了,連老粉也不給推了,“不投流就限流,老操作”。
有銷量也沒利潤。一位品牌高管透露,抖音把算法運用到了極致,“不管你多牛都休想從抖音賺走一分錢,你的投流ROI永遠給你控制在一個固定點,兩頭通吃”。他舉例,10 塊錢里面平臺賺走 6 塊,貨物成本2 塊,白嫖損失1 塊,商家能留1塊就不錯了。
自殺式換增長。廣東某品牌操盤人舉例,同一款產品,天貓、京東自營日常售價均是98元,在拼多多降至78元才賣得動,持續一個季度后財務一算賬,拼多多沒掙錢不說,天貓、京東自營的銷售額也下降了,“不破價就不好賣,但這無異于飲鴆止渴”。
在這場流量戰中,白牌曇花一現,新銳后勁不足,品牌身心俱疲,唯有平臺是最大的贏家。廣為流傳的是,抖音2023年GMV超2萬億,其中廣告收入突破4000億,雖然抖音方面稱“所引用的數據不屬實”,但其掙得盆滿缽滿卻是不爭的事實。
03
算法正在“毀掉”品牌
算法亂象,并不是近年才出現的,為何國家會突然動真格?
《人物》曾發表一篇調查文章《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揭示了外賣騎手所面臨的困境,他們的時間、收入及生命安全,被強大的算法鎖定,為了“準時送達”,騎手們“與死神賽跑,和交警較勁,和紅燈做朋友”,甚至是“用生命送外賣”,因搶時間而導致的交通事故、毆斗事件屢見不鮮。
外賣騎手們,被算法綁架,一步步成為“傀儡”,更造成數不盡的社會問題。
回到化妝品行業,對待平臺算法帶來的問題,不能簡單概括為“利潤少了,生意難做了”,表象背后,是算法正在扼殺中國品牌。
網紅博主“約翰啥都懂”就發了一條“抖音電商生態正在惡化”的短視頻,直指抖音電商激進的流量變現策略,迫使平臺上的商家進入價格戰、運營戰和營銷創新的死胡同,正在扭曲中國品牌的未來,抖音不應賺取“最后一枚銅板”。
該短視頻在業內引發廣泛共鳴,巢歸研究院聯合創始人兼上海實驗室負責人芒奇金就評價“分析得在理”,抖音只是一個展示渠道,而渠道要為品牌服務,“目前抖音的生態是追求短平快,和品牌的底層邏輯是沖突的”。
在其看來,抖音偏好有爆點、講故事的白牌,具備好產品力的品牌反而承受很高的成本;鼓動沖動消費,導致退貨率極高,產生巨大的資源浪費。
“品牌方買流量是虧錢賺吆喝,不買流量則是徹底擺爛。”麥吉麗首席研發官楊帆公開表示,激進的流量算法和利益最大化,獲益的是平臺,壓榨的卻是整個產業鏈的利潤,面對高昂的投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退貨率、低價內卷的局面,不少品牌通過犧牲產品品質來壓縮成本,“整個制造業品牌的生態鏈就被破壞了”。
這顯然,是與國家政策鼓勵的發展“高端品牌”背道而馳的。
近年來,國家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高端品牌的發展“保駕護航”,《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在化妝品等消費領域培育出屬于中國的高端品牌”;《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亦強調,到2025年“要形成一大批質量過硬、優勢明顯的中國品牌”。
回顧過往,平臺曾為商業流通提供便利,與商家合作共贏。但如今,當品牌被流量綁架,只有平臺吃獨食時,平衡也就被打破了。
04
“把算法關進籠子里”
“流量”是抖音的護城河,自2020年上線以來,上演了各種讓人羨慕的增長故事。
譬如,韓束就吃到了流量紅利,“如果沒有抖音(平臺)+直播(銷售模式)+算法(投流,市場投入方式)+KOL,他們很難通過傳統的市場競爭,彎道超車。”田黎明如是表示。
在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抖音仍是品牌押注的主陣地。譬如,寶潔最近的一個大動作,就是決定進一步加碼抖音投入,以扭轉其在中國市場業績下滑的趨勢。
然而,任何商業模式,倘若不能互利共贏,最終都會遭遇反噬。
一路高歌猛進的抖音電商,開始增長乏力。據抖音電商總裁魏雯雯公開披露,過去一年,抖音電商的GMV同比增長46%,而前兩年抖音電商GMV的增速分別為320%和80%。
將經營重心回歸天貓,也成為越來越多品牌的共識。據易觀分析數據,今年雙11各平臺美妝成交額占比中,淘天以51.3%的份額遙遙領先,同比增幅達18.3%,增速最高,遠超抖音。
野蠻無序生長的算法推薦,也迎來猛烈的監管。
事實上,《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早在2022年3月1日起就落地施行,與《反不正當競爭法》《數據安全條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一同為算法推薦戴上枷鎖。
如今,國家出手了,上述法規迎來最嚴執行,隨著清朗行動的開展,抖音等平臺將掀起整改潮。
“平臺當下要做的,是好好落實算法安全主體責任,把算法真正關進籠子里。”上述廣東某品牌操盤人如是表示,如果選擇繼續奉行“流量至上”,那最終會被自己的算法吞噬;而選擇落實社會責任,則是迎合“科技向善”趨勢的必然之舉。
由此可見,平臺的下一步,不僅關乎自己的命運,也關乎整個電商行業的走向。
抖音也已經敏銳洞察到電商行業的新變化,并迅速采取行動。抖音今年力推“價格力”,也是意識到直播電商問題后的主動糾正,此前抖音是高毛利商品的天下;近日落地的《創作者【分享假冒/盜版商品】實施細則》,則是對售假網紅下狠手,保護消費者權益 。
毋庸置疑,直播電商高速增長的日子正一去不復返,隨著算法告別野蠻無序生長,行業將回歸消費需求本質,構建起一個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新生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