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的未來之路究竟該怎么走?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無名
毫無意外,上月的那篇“購物中心‘爆雷’將近?”引起了廣泛關注與較大爭議,但爭議的核心并不在于觀點正確與否,而在于在如此肅殺的當下提出這個沉重的觀點到底合不合時宜。
對此我的看法是:比起掩耳盜鈴的“小心呵護”,振聾發聵的“重錘叫醒”似乎才更像是愛,或許我們認為本應眾所周知的事實,高位者反而云里霧里地被蒙在鼓里。
就如劉強東總前陣子的恍然大悟,“我一直在被欺騙”一樣,即便智慧如他都會如此,更何況次一等的高位者了。就像我一直以來的一個疑問,在李寧“大佐裝”推出之前,到底其團隊內部有沒有人看出問題?我相信必然是有的,但決策者或決策團隊并沒有抑或并不將之當成問題,所以才引發了后續巨大的問題與損失。回到商業乃至任何一個行業,哪個不是如此?
一、以聯系的觀點看行業
馬哲有言——世間萬物皆處于普遍聯系之中,所以應用聯系與系統的觀點看待一切事物。系統是由聯系而成,而現實是由系統組成。
比如MALL時代替代百貨時代,并非MALL橫空出世,亦或是有什么超凡智者的奇思妙想,而是發展到這個階段了,應該走到這一步了;再比如電商的大行其道,不是源于某個傳奇人物的高瞻遠矚,而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及供應的極大豐富急需找尋更優出路的水到渠成。所以存在即道理,一切皆是必然。但我們卻往往將這些必然歸功于某某超凡人物的橫空出世或各類偶然性因素,這實質反映出——大家并沒有用聯系的觀點系統性看待事物,只看到了特殊性、沒看到普遍性,但換而言之,沒有普遍,又何來特殊?
行業發展也是同樣:MALL的今天是源于地產與電商大發展綜合作用的結果,地產需要配套、故事、抓手以及出路,電商則顛覆了大眾的購物模式與習慣,順應了人類懶惰以及喜新厭舊的天性,所以百貨是必然被顛覆與取代的,未來的零售也必然是電商的天下,這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順應人性即是順勢而為。因此以吃、喝、玩、樂為主的MALL取代以零售為主的百貨的主導地位是必然的,而MALL被下一個趨勢所取代同樣是必然,只是對于當下的MALL時代而言還有另一種可能:被自己玩壞。
而對于作為局內人的我們而言,不僅應“知其然”更應知其“所以然”,即當下的MALL時代將被新的潮流取代?還是將被自身的無序發展所毀滅?當下答案更趨向于后者。因為只要人還不能完全生活于虛擬之中、還需要現實社交與休閑娛樂,那么以吃、喝、玩、樂為主打的MALL就還不會被取代。所以行業更應警惕的是如元宇宙般的虛擬生態,以及各類外賣、上門服務等順應人類懶惰天性的技術及商業模式。
但不可否認的是:照目前趨勢發展下去,人類或許真有可能生活于虛擬之中,并逐漸成為“無用階級”,因為當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真正深度結合之時,試問哪個老板還想雇傭“事兒那么多的人類”呢?不信你可以看看《未來簡史》一書,作者對此闡述已非常全面。
所以我們更應警惕的是“被自己玩死”,而現在看來著實不遠了。
二、為什么認為“會被自己玩死”?
格里高利·曼昆曾說過——只要懂了供需關系,就基本懂了經濟學,一切經濟存在說到底還是供需關系。比如:
·房價為什么高?因為需求被炒上來了;
·當下地產為何紛紛爆雷?因為供應太多了,需求承接不住,更何況需求還在不斷萎縮;
·百貨為什么被取代了?因為電商大行其道,不僅方便且價格更低,需求向線上轉移,而百貨店的數量卻不降反增,供應增多,需求減少,怎么可能不出問題?
MALL也一樣,當下不僅人口紅利觸頂、經濟同樣觸頂且不斷下行,需求急劇萎縮;另一方面,以直播為代表的新型電商模式瘋狂揮舞價格屠刀不斷收割需求,使本已不斷萎縮的蛋糕進一步被急劇分食;而MALL的供應還在不斷增加……需求萎縮且被大量分食,供應卻源源不斷,不爆雷真是有違客觀規律了。所以“爆雷”一說絕非危言聳聽,或許已然進入倒計時了。
只是當下牌桌上的各位以及正在擠上牌桌的各位是否都以為自己是那幸運兒或是顛覆者?實話實說,就像4G之于3G、3G之于2G,只有真正的全面革新才有可能成為顛覆者與幸運兒。在原有根系上的嫁接式創新,即便看起來再枝繁葉茂也只是“換湯不換藥”,就像iPhone問世后的諾基亞,并未做錯什么,且一直在推陳出新,只不過只是“舊瓶裝新酒”,結果當面對真正顛覆者時只能被橫掃出局,管你是不是世界第一、有多少年的積淀,半點都沒用。
因此,恕我直言:未來除了那些行業標桿及確有差異化核心競爭力的項目及部分尚未全面展開市場化改革的國字號尚能繼續堅挺外,其他皆會遭遇危機。且即便那些“部分國字號”又能支撐多久呢?只要稍微研究過頂層文件即可知道“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市場化,也只能是市場化,除非如先輩所想:甩開全世界,率先跑步進入XXXX。但試問各位,10年之內有可能嗎?所以,莫自欺,自欺者只會自毀。
三、該怎么辦?
如果說當下因違背規律而埋雷,那么“反其道而行之”即是回歸客觀規律與“排雷”。其實根本不存在什么靈丹妙藥,不過是對癥下藥罷了。
所以綜上所析,解藥分為兩類,“向左走、向右走”:
·“向左走”即回歸:回歸商品力與服務力為核心的商業本質,回歸以服務大眾美好生活為核心的商業訴求,回歸步步為營、腳踏實地的商業節奏,回歸研究商品、研究顧客的精細化運營,回歸一線、回歸實踐,同時不斷探尋建立基于商業本質的差異化核心競爭力。
與此同時,做“減法”:即停一停拓展的腳步。要明白“條件不同故選擇不同”這一法則,某些體系的大量拓店實因其具備相應條件且不得不如此,它們如此行為是順勢也是自救,而對于那些不具備相關條件的體系則無異于自殺。所謂“成功不可復制”或“為什么聽過那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不正是因為“條件”不同嗎?所以若還有選擇、若還不具備條件,就應停下來守住、并守好那一畝三分地,積累內功,待時而動,方為上策。
“向右走”即走上如喬布斯之于蘋果、之于手機行業的顛覆之路,另辟蹊徑去打造邏輯完全不同的顛覆性產品,直接升級迭代。這不可能嗎?仔細想一想,看一看其他行業,哪有什么不可能?只有敢不敢想、敢不敢做,最大的利益與榮耀往往歸于“第一個吃螃蟹者”,因為天下萬事一體兩面且能量相等,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
結語
究竟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或許你認為自己人微言輕左右不了什么,但別忘了“亂世出英雄”,行業大洗牌之時即是亂世之始,只是你是英雄嗎?不要再以“不是劉、關、張那般天才”為借口,若你真的看過《三國》就會知道:亂世對于人才的需求量太大了,所以才能英雄輩出,亂世才會有諸侯割據、群雄并起!所以,打磨自己、待時而動才是智者所為。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