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肯德基搶灘高校,一大波正規軍殺過來了!
來源/餐飲老板內參
撰文/七飯
麥當勞搶灘高校
“暗戰”早已開啟!
進商場,走下沉,進社區,如今餐飲品牌的拓展路徑又多了一條,搶灘高校。
5月,麥當勞北京首家校園餐廳落戶在北京郵電大學,店開在海淀校區的商業步行街上,200多平,52個座位,為在校師生提供更豐富的就餐體驗。
老對手肯德基,則在2022年10月,在中國人民大學開了校園店,“現在整個一樓辦公樓都是油炸大雞腿的味道!”。
這只是在北京高校圈的拓展“對決”!
早在2013年,麥當勞就開出了首家校園店,門店開在華中科技大學中區,361平的面積,可供96名顧客就餐。10年發展,麥當勞的校園店已經超過了60多家。
高校除了是兩大巨頭的爭奪場外,更是咖啡、新茶飲品牌的“隱形戰場”。
今年3月,挪瓦咖啡在北京連開了三家校園店,均出現了多日爆單的情況。開業首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門店創造了營業額破萬的成績。在此之前,挪瓦還在上海松江大學城開過店。
巨大的消費熱情驗證了校園店模式的可行性。咖啡品類的”高校之爭”,已然打響。
幸運咖的口號是“把幸運咖開進每個大學、每個縣城、每個城市”,高校已經是品牌的重點拓展渠道,有差不多1/4的門店都開在高校。
上課、自習、做實驗,隨手一杯,不到十塊,提升醒腦。
最早進校園的瑞幸咖啡已經有了900多家高校店,占比約為9.5%,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都有布局,高校密集的南京、武漢、西安等地,高校店都開到了30家左右。
此外,Tims天好咖啡、Manner、M Stand等咖啡品牌紛紛開出了高校店。
在新茶飲賽道,像益禾堂,一半以上的門店數都是校園店,約有3000家的校園門店,在廣州、南寧、海南、武漢等較早起步的區域,基本上是“一校一店”。
奈雪曾在清華大學旁開出了“奈雪書屋”,周邊3公里內有清華、北大等近十家高校,匯集著新茶飲的主力人群。
扎堆進高校
客源搶奪戰已經開啟!
隨著大學擴張,大學生群體越發壯大。
據教育部相關數據顯示,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655萬人,比上年增加225萬人,在學研究生365.36萬人,比上年增長了9.64%。
這是一個龐大且持續增長的新客群,有著極強的嘗新意愿。
以咖啡賽道來講,早在2021年,一二線城市白領人群的咖啡滲透率67%,咖啡愛好者在一二線城市分別達到326、261杯/年。
這個數字隨著咖啡品類的蓬勃發展,必然更高,杯量更大。
極高的咖啡滲透率引來了各大咖啡品牌來搶奪,競爭異常激烈。于是,各品牌紛紛尋找更有潛力的新場景,滲透率不高的高校就成了各品牌新的發力點。
學生群體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極大,對營銷活動的響應力也極強。這樣的特質能讓新品牌更好的落地,更好的被接受,更有利于后續品牌活動的展開。
更為重要的是,現在對高校群體發力,是在學生群體心中種下一顆“品牌”的種子。雖然現在大學生的消費力有限,但走出校園后,將逐漸成長為消費主力。
學生時代頗具陪伴感的品牌,將在日后轉化為品牌忠誠度或消費力。
此外,高校的餐飲環境相對平和,競爭壓力較小。
與競爭激烈的商場相比,校園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餐飲環境相對穩定,競爭壓力較小,這也是眾多品牌進高校的重要原因。只要肯在產品與服務上肯下功夫,就能擁有更穩定的消費客群。
傳統思路不可取!
餐飲邏輯需重新梳理
這是一個全新的戰場,亦如當年很多品牌進入下沉市場時,餐飲邏輯需要重新梳理。
首先,因為學生群體沒有固定收入,消費更理性,對價格極為敏感。因此在高校運營比較成功的品牌,大多具有不錯的性價比,像幸運咖、瑞幸、挪瓦等咖啡品牌。
另一突出的例子就是把店開進高校食堂的五谷漁粉,3600多家門店中有200多家食堂店,15元的客單價,極具性價比。
在營銷層面,學生群體對優惠、折扣的敏感度較高,優惠活動往往會帶客流的大幅度增長。
例如肯德基針對高校推出的團購業務,借鑒的是社區團購的模式,通過拼單來降低配送費,降低消費門檻。
其次是淡旺季帶來的經營波動。
校園餐飲有明顯的淡旺季之分,在寒暑假,人流減少,會有非常明顯的運營淡季。如何在旺季沖業績,又如何在淡季合理調整人員,降本增效,拓展出團購、外賣等多條業務線,這點非常重要。
最后,產品的積極上新尤為關鍵。
餐飲品牌進高校,還有一個隱形對手——食堂。
在諸多調查中,食堂最被人詬病的一點就是“菜品老舊、口味單一,菜品更新速度較慢”,難以抓住這群這波不斷逐新的年輕人,因此產品的積極上新顯得尤為重要。
產品之外,還需挖掘更多學生群體潛在的需求,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例如社交屬性的融入,產品在果腹外,還需高顏值,自帶社交屬性,能在社交媒體應的關注。
比如第三空間的需求,在自習室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咖啡館等提供的第三空間將演變成新的“自習室”,這是一個更包容的空間,既能看書學習,也可以聊天聚會,多重屬性疊加。
在麥當勞、肯德基落戶北京高校的討論中,“能不能24小時運營啊”成了大家頗為關心的話題。
如何打破傳統的運營思路,探索更多適合高校的模式,如通過聯營的方式,快速落地;比如和高校社團進行聯動,深入到學生群體內部,從而“破冰”;打開局面,再比如校園也是一個小型的熟人社會,“一人圈粉,全班傳播”,可以通過社群活動,進行高效的品牌營銷。
當然,我們也可以遇見,隨著越來越多快餐、咖啡、茶飲品牌進入高校,隱形的戰場將浮出水面。帶著資金、品牌與運營優勢的成熟玩家入場,將給小店與檔口帶來新的沖擊,新一輪的大逃殺已然開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