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預制菜五十年興衰史,中國C端崛起仍需時間
來源/新腕兒
作者/憐舟
引言
縱觀中國的消費產業,總能窺見不少與日本市場極為相似的走勢波動。
消費賽道中,預制菜便是其中的一項。
在1970年-1990年期間,日本的預制菜市場年復合增長率是11%,直到1997年經濟危機之后,餐飲業發展低迷,長期以B端為主的預制菜,市場規模遭遇下滑。
這種情況下,C端預制菜逐漸登上商業舞臺。
以目前來看,中國的預制菜市場很像日本當時的模樣,滲透率達到10%-15%。
由于飲食文化、價格、渠道結構和基礎設施,國內預制菜市場集中度和滲透率是低于日本的,但仍有千億市值企業的機會。
新腕閱讀了國聯證券所作的《群雄逐鹿,預制菜企業何以勝出?》,通過這篇研報解讀以剖析日本和中國的預制菜市場,提煉出中國預制菜市場未來的成長空間在哪里?
01
同樣在B端崛起
日本的預制菜產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958年-1968年是萌芽期。
在那之前,內食是日本主流的家庭消費習慣。
自1964年,東京奧運會食堂使用加工烹飪后的速食食品,酒店和餐飲企業才注意速凍食品的便捷性。
次年,日本的冰箱使用率達到50%,冷鏈也在此階段布局。
從1958年至1968年期間,日本消耗的預制菜從0.13萬噸增加到2.54萬噸,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5%。
回顧當時,預制菜之所以快速發展,一方面,其本身的便捷高效性,的確是吸引到餐飲業的關鍵,另一方面,冷鏈的出現,一定關系到整個預制菜行業的進步。
成長期發生在1968年至1991年,日本經濟快速擴張,城鎮化率普及后,女性們開始外出工作,在外就餐率的提升,預制菜得以快速滲透。
1970年,是日本餐飲業元年。
這一年,首家肯德基出現在日本,同時,越來越多連鎖餐廳擴張,到了1990年時,日本的肯德基門店已經有900多家,冷凍食品產量達到100萬噸以上。
在這時,日本的預制菜行業規模年復合增長率為10%左右。
預制菜緊隨餐飲業和冷鏈產業成長而成長,預制菜的成長更像是日本餐飲業發展的結果呈現。
1991年-2010年,日本的預制菜產業迎來成熟期。
1991年,“廣場協議”之后,日本被動增加進口,減少出口,至此經濟泡沫破滅后,日本經濟陷入了10年的停滯期。
在1993年-2002年時,日本的GDP增長率只有0.8%。
在這個階段,消費者會側重追求性價比,低價產品成為大眾消費主流。
1997年,日本外食行業規模達到29.1萬億日元。
直到2001年至2011年時,由于通貨緊縮、瘋牛病,消費者外出就餐比例被動下降。
B端消費的冷凍食品銷量,在三年內下降了20%。
受整個消費社會影響,隨著用戶們消費力的下滑,預制菜也逐漸入冬。
恢復期發生在2010年。
日本的整個經濟環境穩定了下來,城鎮化率穩定的同時,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單身人口隨之增加。
在這種社會情況下,B端不再是速凍食品主銷的渠道,取而代之的是,在單身社會中,年輕人傾向于自己在家快捷烹飪,直接購買預制菜。
2021年,C端的預制食品產量為79.89萬噸,B端的預制食品產量是79.75萬噸,家庭端的預制菜產量已經超過了餐飲端,而冷凍預制菜的產量已經占到日本的冷凍食品總產值的90%。
我們能從這張表看到,“業務用”的預制菜在前期發展勢頭比較強,在1993年時,最高峰消耗量幾乎觸達110萬噸,但在而后十余年間,消耗量在逐年遞減。
而“家庭用”的預制菜,雖然起步勢頭很慢,但后勁很強,這些年來一直在穩步增長。
日本的預制菜正從C端渠道恢復。
其實,日本的預制菜在B端的發展勢態,和餐飲業邏輯呈現出異曲同工之妙。
1970年時,7-11等便利店的出現,餐飲市場標準化程度加快,以服務酒店、食堂、學校為主的餐飲場景,餐飲食材更加標準,預制菜常被用在酒店、食堂、學校等餐飲場景使用。
在70年代到90年代的時候,經歷過高速增長后,B端渠道雖然還呈現著高增長,但其實整體已經在放緩了。
1997年時,經濟危機導致的餐飲業低迷,B端市場增長出現了轉折點,預制菜的市場份額在這時開始收窄了。
這種情況延續到2010年,安倍晉三時代之后,B端預制菜市場穩定了很多,但也在這時走了下坡路。
相對于B端市場爆發性,C端市場的增長更像是細水長流。
1991年之后,B端增速放緩,1997年后期,B端的產量在大幅下降。
1976年至2016年期間,C端產量仍在增長。
日本老齡化社會中,單身率越來越高,女性就業率提高,大家吃飯更強調便利第一,這種情況下,C端預制菜需求增長時,日本的預制菜在B端和C端的占比已經達到5:5。
B端市場需求減少后,直擊干擾到預制菜企業。
據日本冷凍食品協會數據,企業數量從1996年的959家,下降到2016年的476家,降幅竟達到50%。
行業生產總值也從7283億日元下降到2010年的最低點6283億日元,在2011年之后才出現了變化。
在這場淘汰賽中,小企業迅速立場,大企業們競爭中,整個市場集中度迅速提升。
這也拉動了生產力。
在2016年是,整個市場生產總值達到6870億日元,行業前五家企業的份額達到80%。
經歷過淘汰賽,市場正式進入存量市場爭奪戰,這于后來者而言,意味著進入門檻越來越高了。
在時代迭變中,公司個體是這場市場代表中最直觀的體現。
有一家日本老牌預制菜企業——日冷集團。
在80多年中,日冷集團的2500+SKU中,有不少產品長期暢銷。
例如冷凍漢堡、炸雞塊、冷凍炒飯。
日冷集團堪稱一家時代的企業。
他們起步于1942年,最初主要銷售制冰和冷凍魚。
在1945年時,漁業管制條例的廢除,公司便獨立出來,改名為Reizo。
從50年代起,集團就在布局冷凍預制菜了,直到1952年-1954年,公司推出的冷凍天婦羅套餐和冷凍茶碗蒸等大單品,為日冷集團在預制菜領域奠定了地位。
1950年至1970年,日本政府對預制菜表現出很大的支持。
除了鋪設冷鏈,還鼓勵學校、機關等單位使用預制菜。日冷集團精準的抓住這個機會。
在1963年,集團推出冷凍配送車,還自建了物流體系。在1968年,日冷集團爭取到冬奧會的食品供應資格,負責冬奧會的預制菜。在1970年,日冷集團在萬博會推出了冷凍食品。
直到70年代時,日本快餐業崛起后,公司再次抓住了麥當勞擴張的機會,承接麥當勞的業務,大筆發展B端市場。
日冷集團抓住了預制菜的時代機會,是他們崛起的關鍵。
在后來的戰略走向中,日冷集團仍然緊跟時代。
1970年-1990年,冰箱、微波爐走進千家萬戶,快餐店和便利店也迅速實現連鎖化。
當時,日冷集團還推出了“餐館套餐”和“白色套餐”,定位于高端市場,主打差異化競爭。
同步和大型商超合作,以借助商超渠道打開C端市場。
現如今,日冷集團旗下有日冷食品、日冷物流、日冷生鮮等,他們的“正宗炒飯”是20年來的暢銷單品。
另一家預制菜企業——神戶物產,同樣是一家發跡于B端,最終沉淀于C端的企業。
在1980年-1990年時,神戶物產還是一家食品超市。
據說創始人沼天昭二當年在兵庫縣成立的這家食品超市,還命名為“FESH石守”。
10年后,這家食品超市改制為股份制公司。
在1990年-2005年時,神戶物產著手布局海外業務。
1992年,他們在遼寧大連成立了子公司和加工廠,還開放了第一家自有門店銷售自有品牌的產品。
2000年,在大連的產能釋放后,自有店鋪不能消化產能,就此神戶物產開放超市加盟。
就在同一階段,神戶物流在香港、山東、東南亞一代開設新業務。
2005年至今,神戶物流完成掛牌上市后,不斷并購來擴張版圖。
2013年,神戶特區經營業務部門成立了。與此同時,公司成立的23家子公司中,包括燒肉飯、面包、咖啡、造酒等食品業務,每年新開30-40家新店。
截至2022年10月,神戶物產在日本開設了1007家“業務超市”,日本境內開設了23家食品加工廠,海外也布局了350多家合作工廠。
神戶物流能從B端向B、C端的同時布局,高性價比是關鍵,本質上是價格體系和成本控制、市場定位足夠精準。
他們在餐飲店和零售店渠道銷售大規格的預制菜產品,價格還只是其他超市的8折,還推出一系列“媽媽味道的食品”,吸引家庭主婦群體。
超市中的德國香腸、冷凍烏冬面、三文魚片、水羊羹等,360多種自營品牌,同時以每年50中新品推出的速度增長,盡可能覆蓋各個群體。
02
中國預制菜:像90年代的日本
中國和日本的預制菜發展軌跡,呈現出相似的邏輯。
首先,中國和日本都屬于以米面為主食的國家,海鮮、蔬菜、肉類等都是配菜,因此,兩個國家很具備借鑒意義。
另一項值得留意的背景資料是,1980年至1990年期間,中國和日本的增長趨勢很相似。例如日本在1974年,石油危機中首次出現負增長,在這時起,就停止了高速增長期。
而中國的經濟增長,在2007年達到高點后,就開始下滑,直到疫情前,增速變為5.95%。
中國和日本都屬于城鎮化中后期。
1960年,日本青年大批量去都市企業打工,直到70年代才逐步放緩,日本的城鎮化率在1990年達到77.4%。
1996年時,中國進入快速發展期,當時的城鎮化率達到30%。截至2022年底,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是65.22%,相對于2010年上升了15.27。
中國和日本的老齡化率也很接近。
200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從6.81%增長到2021年的12.41%;日本的老齡化人口呈現出類似的增長步伐,已經從1970年的6.88%增長到1991年的12.31%。
兩個國家家庭規模都走向小型化趨勢。
像是日本平均每戶規模從1970年的3.4人/戶,下降到1990年的2.99人/戶。中國的家庭規模也從2000年的3.44人/戶,下降到2000年的2.62人/戶。
這種情況下,兩個國家的女性就業者比例很是相似,基本都保持在40%-55%之間。
預制菜起勢于B端,國內餐飲業已經步入正軌。
1970年時,日本餐飲產業中,以肯德基、吉野家、麥當勞等快餐品牌的發展,拉動了整個餐飲市場走向更大的未來。
在1975年至1980年期間,日本外食行業平均增速是8.51%。
改革開放之后,各省市的飯店開始自主經營,火鍋、西餐、休閑餐飲等、知道疫情前的2019年,餐飲業平均增速是9.68%。
03
哪些因素限制終局?
中國的預制菜產業發展,雖然和日本呈現出相似的邏輯,但是中國市場不會走到日本如今的格局。
這是由思想因素所限制的,分別是飲食文化差異、相對價格差異、基礎設施差異和渠道差異。
首先是餐飲文化。中國的餐飲相對于其他國家,要復雜很多,這也是中國餐飲業一直很難規�;l展的重要因素,強依賴廚師,導致國內餐飲業的資本想象空間很狹窄。
但日本強調“新、奇、鮮”,以煮、烤、蒸為主,屬于“煮文化”。
另外,日本國土狹長,分為關西和關東兩個區域,而中國土地遼闊,分為打發彩信,中國的預制菜制作難度和標準化,會高于日料。
這是中國預制菜難以規�;囊豁椫匾�。
而中國預制菜也偏向于高端,日本的單品都屬于低端便捷型,適合家庭主婦和上班族簡單烹飪,工業化難度更低。
第二項因素在于,中國在家做飯,其實性價比更高。
日本在家吃飯的花費一般是25元-35元,外出就餐開銷是40元到75元,都市白領的標準餐是50元到75元,而便利店一頓飯只需要花費20元到30元不等,性價比很高。
中國的物價會比較低,大家在家做飯只花5元到15元,外出就餐是20元到40元,居家做飯性價比更高。
從可支配收入來講,日本在1980年才邁入10萬元大關,而中國可支配收入低于日本,截至2022年底,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8萬,相對于2010年增長近兩倍。
第三項因素是從冷鏈物流設施來講。
日本面積小,城市集中,因此冷鏈鋪設很容易形成規模。但中國不然,整體市場需求分散,履約成本奧,限制了預制菜的滲透和企業的市場擴容度。
第四項原因則是滲透率。1990年,日本的B端預制菜市場占比是70%,C端是30%。隨著餐飲業發展,現在日本市場的B端和C端市場已經比較平衡了。
而中國市場中,還是以B端為主,像是團餐、鄉廚渠道等占比是80%,而C端渠道占比只有20%。
C端消費者還需要很長的培育期。
中國預制菜市場起步還是比較晚的,加上飲食文化、價格、基礎設施等各方面因素導致的差異性,國內預制菜滲透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結語
日本的消費市場呈現出與中國類似的氣質,這種相似來源于宏觀經濟環境,也有社會因素、人口因素。
但中國與日本終究是不同的。各國根深蒂固的餐飲文化造就著一方水土,形成了地方特色,而這種地方特色也正反哺著國家。
中國的預制菜以“硬核”菜起步,餐飲內烹飪復雜的菜品被真空包裝,買回家中加熱即食,這本就是一種進步。
即便相對于日本的便捷型預制菜受歡迎要弱一些,但中國的預制菜得以在C端推進,這是餐飲業的一項進步,也是國家冷鏈基建設備的再一次升級,未來基建設備將開創更大的可能,而預制菜則承擔了結果的呈現參照的角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