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遲早被淘汰?
來源/億歐新消費
撰文/王鵬
近日,有關“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在全網炸開了鍋。
據外媒報道,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或將在7月份將阿斯巴甜認定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WHO對此回應稱,IARC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將于7月14日同時發布相關結論。
公開資料顯示,阿斯巴甜是一種人工合成的代糖(又稱甜味劑),廣泛應用于食品飲料行業,多見于低熱量或零熱量的產品中,比如無糖可樂、無糖口香糖、無糖酸奶等。阿斯巴甜陷入致癌風波后,相關產品的安全性開始引發大眾擔憂。
輿情影響也進一步波及到了整個代糖產業。可口可樂表示暫時不對此事作聲明,而元氣森林、奈雪的茶等零售品牌以及萊茵生物、金禾實業、三元生物等上游廠商紛紛站出來和阿斯巴甜撇清關系,一時間幾家歡喜幾家愁。
可能致癌但不用擔心?
在了解阿斯巴甜的致癌性前,先來看看其為何物。
根據公開資料,阿斯巴甜學名為天門冬酰苯丙氨酸甲酯,是在1965年被開發出來的人工合成代糖。
所謂代糖,指的就是在食品飲料中取代糖類(如白糖、砂糖、蔗糖、葡萄糖等)而讓產品具有甜味的添加劑。阿斯巴甜之所以能成為糖類的替代品,主要是因為具有和砂糖相近的清爽甜感,而且甜度約為蔗糖的180-200倍,屬于典型的高倍代糖。
高倍代糖意味著在生產中添加少許即可獲得足夠甜度。這一方面使得阿斯巴甜為食品飲料附加的熱量少到能忽略不計,可以滿足消費者的“減糖”需求;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阿斯巴甜的“價甜比”(獲得單位甜度口感的價格),有利于食品飲料廠商控制生產成本。
根據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阿斯巴甜作為甜味劑,可以用于面包、糕點、餅干、飲料、調味品等諸多食品中。除了中國外,阿斯巴甜在食品飲料行業的使用也獲得了美國、歐盟、日韓在內的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的許可。
盡管阿斯巴甜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有關其安全性的爭議卻一直從未間斷。
一個最初就確定的風險是,由于阿斯巴甜的代謝產物包括苯丙氨酸,所以苯丙酮酸尿患者不能食用相關產品,否則可能造成腦功能和神經損傷。而正常人群如果體內苯丙氨酸過多,也可能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增加腦部疾病出現的概率。
正因如此,阿斯巴甜的神經毒性也引來諸多研究。但過往的實驗報告只說明部分動物在注射大劑量阿斯巴甜后可能出現腦部損傷,而大量動物實驗和人群流行病學資料均未顯示神經行為方面的疾病和癥狀與攝入阿斯巴甜有關。
近期引發輿論風暴的致癌性質疑,也不是新鮮話題。
2006-2013年,包括歐洲拉馬奇尼基金會、《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美國公眾利益科學中心等組織都曾發布相關研究,表示阿斯巴甜可能會增加動物或人類患上包括白血病、淋巴癌在內的多種癌癥的風險。不過由于這些研究存在爭議,所以沒有被JECFA等官方機構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IARC計劃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物”一事,目前也是眾說紛紜。
國際飲料協會委員會(ICBA)和國際甜味劑協會(ISA)都發文質疑此事,理由主要是IARC不是食品安全機構,其研究不是基于阿斯巴甜的實際攝入量進行風險評估,而是以此前廣受質疑的諸多研究結果為基礎。
這確實是IARC的“一貫作風”。食品科普博主錢程表示,IARC的致癌物評級系統衡量的是“證明這種東西致癌的證據強度有多硬”,而不是致癌風險劑量。具體而言,IARC會收集對某種物質目前現有的研究文獻以及相關數據,然后通過“證據等級”來做綜合判斷。
按照IARC的分類標準,具有致癌性的物質一般可以分為5類。而根據路透社的報道,阿斯巴甜有可能會被IARC劃分到2B類致癌物中,同一分類下的還有咖啡、泡菜、手機輻射、汽油等等。無論是從分類標準還是同類別物質來看,阿斯巴甜的致癌性可能并沒有大眾想象的那么可怕。
所以目前業界都在等待IARC和JECFA聯手之后將在7月14日發布的更加全面的審查結果。事實上,1981年及2016年,JECFA都曾對阿斯巴甜的安全性進行評估,并認為阿斯巴甜的每日攝入量應為40毫克每千克體重以內。
因為阿斯巴甜在食品飲料中的添加量往往不高,能做到攝入超標的也只有“真的勇士”。JECFA認為,一位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喝12-36瓶無糖飲料(具體數字取決于阿斯巴甜的含量),才會有損害健康的風險。這一觀點得到了包括美國和歐洲在內的各國監管機構的廣泛認同。
阿斯巴甜還有不少替補
且不說拋開劑量去談健康風險本就是耍流氓,即便是阿斯巴甜真被確定為“可能致癌物”,也不會引起食品飲料行業的地震,因為我們還有很多更安全的代糖可供選擇。在阿斯巴甜被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后,諸多生產企業和零售品牌作出的回應其實已經為我們列出了一張清單。
生產企業方面,人工合成代糖龍頭企業金禾實業表示,公司認為甜味劑被多國允許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是基于適量和特定應用范圍,不可濫用,大量可靠的科學證據證明健康甜味劑是安全的,并且已獲得世界各地安全機構批準;公司作為安賽蜜和三氯蔗糖甜味劑產品生產企業,以較高性價比推動公司甜味劑產品的下游需求增長。
赤蘚糖醇生產主力軍三元生物表示,目前公司產品中沒有阿斯巴甜,公司赤蘚糖醇采用生物發酵法制成,主要應用于餐桌糖、飲料、糖果、巧克力類食品、烘焙食品、化妝品、保健食品等,依照其特性在醫藥、化學原料中間體等領域中也有應用。
主營天然代糖的萊茵生物證券部工作人員曾對外表示,公司目前主要產品是甜菊糖、羅漢果糖,兩個都是天然甜味劑,近期阿斯巴甜的消息對非人工甜味劑的企業和市場肯定是利好,但也要看下游品牌方是否愿意選擇其他甜味劑來代替原來的配方。
零售品牌方面,可口可樂相關負責人表示,可口可樂方面暫時不對此事作聲明。但同時,該負責人援引了一份ICBA的聲明公告,其中稱“ICBA對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充滿信心”。
元氣森林在其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元氣森林全線產品不含阿斯巴甜。”奈雪的茶相關負責人則對外表示,2022年11月,奈雪的茶已經宣布全部產品使用升級的天然代糖“羅漢果糖”。
圖源:微博截圖
其實按照生產技術劃分,市面上常見的代糖可以分為人工合成代糖、天然代糖和糖醇類代糖三個大類,具體的分類更是超過20余種。
人工合成代糖主要是以化學方式合成,至今已有6次產品迭代,分別是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賽蜜、三氯蔗糖和紐甜;天然代糖是從植物中提取,市場上主要有甜菊糖與羅漢果糖兩個品類;糖醇類代糖主要通過微生物發酵得來,常見的有赤蘚糖醇、木糖醇等。
天風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人工合成代糖在中國代糖的市場份額為52.38%,是應用最多的代糖;天然代糖和糖醇類代糖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9.41%和18.21%,擁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阿斯巴甜生產國,年產量約1.92萬噸。但由于其穩定性和安全性上存在風險,近年來許多企業都開始棄用阿斯巴甜而改用安全級別更高的代糖,這一點在代糖產業最大的下游市場飲料市場已經有跡可循。
此前,有媒體統計了41款涉及“無糖”、“低糖”概念的飲品,包括市面上常見的碳酸飲料、氣泡水、茶飲料及其他飲品。其中,只有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旗下飲料的配方中有阿斯巴甜的存在,而其他產品主要是采用了安賽蜜、三氯蔗糖、赤蘚糖醇、甜菊糖、羅漢果糖等新生代代糖。
天然代糖成最大贏家
阿斯巴甜“失火”后,其他人工合成代糖也被“殃及”。
天風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人工代糖市場份額TOP3分別是甜蜜素、糖精鈉和阿巴斯甜,占比分別為44%、28%和12%。盡管第四代人工代糖安賽蜜和第五代人工代糖三氯蔗糖有望逐漸取代前代的人工代糖,但顯然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過渡。
而且隨著阿斯巴甜的致癌性被業界盯上,安賽蜜和三氯蔗糖的安全性也再次遭到質疑。此前有一些科學研究表明,安賽蜜含有致癌物二氯甲烷,長期接觸可能會導致頭疼、惡心、精神錯亂和癌癥;三氯蔗糖有導致腸易激綜合征和腸漏的風險。
今年5月,WHO也發布了一份關于非糖甜味劑的新指南,建議不要使用阿斯巴甜、安賽蜜、糖精等代糖來控制體重或降低非傳染性疾病風險。WHO指出,長期使用非糖甜味劑可能存在潛在不良影響,如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成人死亡率的風險。
對比以阿斯巴甜為代表的人工合成代糖,以赤蘚糖醇為代表的糖醇類代糖和以甜菊糖、羅漢果糖為代表的天然代糖,因為純天然、無人工污染的屬性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自從被元氣森林的氣泡水帶火后,赤蘚糖醇的概念就開始日漸深入人心。由于人體內沒有代謝赤蘚糖醇的酶系,赤蘚糖醇進入人體后,幾乎不會產生熱量和引起血糖的變化,因為被普遍認為是“零熱量”的代糖。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數據,近年來受益于下游市場對于赤蘚糖醇的認可,中國赤蘚糖醇的消費量增長快速,從2018年的約5500噸增長至2020年的約4.1萬噸,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73%。不過由于入局玩家過多造成競爭加劇,行業也出現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的現象。
據Mysteel數據統計,目前已建好并投產的赤蘚糖醇產能約22.5萬噸,已建好產線但尚未投入使用產能在13.5萬噸左右。而機構預測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赤蘚糖醇總需求為17.3萬噸;到2025年,全球赤蘚糖醇的市場需求量才接近30萬噸。
正因如此,赤蘚糖醇相關生產企業已經開始感受到寒氣。行業龍頭三元生物財報顯示,2022年公司實現營收6.7億元,同比下滑59.7%,凈利潤1.6億元,同比下滑69.4%;保齡寶財報也顯示,2022年實現營收27.13億元,同比下滑1.89%,凈利潤1.33億元,同比下滑33.94%。
綜合來看,天然代糖或許才是阿斯巴甜危機中最大的贏家。
事實上,天然代糖比人工代糖歷史更悠久。早在幾百年前,南美洲的巴拉圭、巴西居民就開始食用甜菊糖。目前,甜菊糖已經是全球市場份額最大的天然代糖,有“世界第三糖源”的美譽。而羅漢果糖比甜菊糖更具健康價值,是目前唯一食藥同源的天然代糖。
根據英敏特數據,2010-2020年間,全球天然代糖在替糖產品的應用占比由8.16%迅速增長至29.41%,市場份額正在穩步提升。
得益于賽道的火熱,相關企業近年來也賺得盤滿缽滿。萊茵生物年報顯示,2022年公司天然代糖業務實現營收8.89億元,同比增長40.36%;晨光生物年報顯示,2022年公司甜菊糖收入2.06億元,同比增長11.35%,2021年的增速更是高達181%。
寫在最后
甜味是人類很難戒掉的一種追求,但過量攝入糖分對人體有害無益。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覺醒,加上國家對居民的日常飲食生活習慣日益重視,減糖、控糖已經從新的消費趨勢上升成了政策限制,由此帶動了代糖市場的崛起。
長遠來看,兼具“安全”和“無糖”雙重優勢的天然代糖取代可能造成健康隱患的人工合成代糖只是時間問題。如果阿斯巴甜的致癌性被蓋棺定論,顯然將為這一進程按下加速鍵。
參考資料:
《人工代糖“跌倒”,天然代糖“吃飽”》,看頭條網
《事關“阿斯巴甜” 多家上市公司緊急回應了!》,證券時報
《國際飲料協會:阿斯巴甜致癌結論有誤導,更全面審查尚在進行》,新京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