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余萬,今年最大直播平臺化妝品售假團伙被端
來源/青眼
撰文/蔥白
化妝品假貨一直是行業頑疾,近年來隨著直播電商的發展,很多化妝品假貨開始涌向了直播間。
近日,據《城市晚報》等多家媒體報道,“長春市朝陽分局義和路派出所聯合食藥環偵大隊成功打掉了一個在某直播平臺上銷售假冒化妝品的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7名,扣押假冒品牌化妝品4000余箱,涉案1500余萬元。”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今年以來,最大一起直播平臺化妝品售假案。
兩年半6起,涉案金額超6471萬元
回顧案件始末。據媒體報道稱,2023年6月28日,義和路派出所接到轄區居民報警,稱其在某平臺直播間購買的化妝品用完以后臉部過敏,結合明顯低于專柜化妝品的價格,懷疑自己買到的是假貨。接警后,警長王雨帶領警區民警立即趕往現場,在了解情況后,請具有鑒定資質的機構工作人員對該化妝品進行鑒定。
在確認報警人購買的化妝品為假貨后,朝陽分局立即組織義和路派出所、食藥環偵大隊、網安大隊等多部門警力召開案情分析會,梳理案件線索。辦案民警連續兩天晝夜觀看直播間后,發現商品價格明顯低于市場價格,低價吸引了不少用戶下單,短時間內平臺下單量巨大。
經分析,民警初步鎖定了該案主要犯罪嫌疑人賣假貨“主播”的身份及行蹤軌跡。6月30日,4個抓捕小組統一行動,7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網。據悉,此次警方搗毀的直播售貨場所5處,查封倉庫3處,扣押假冒品牌化妝品4000余箱,涉案1500余萬元,涉案金額之大令人瞠目。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隨著直播帶貨的興起,直播間/直播平臺售假現象日益突出。青眼不完全統計發現,自2021年以來,各地警方就先后查處了6起直播平臺銷售假冒化妝品的案件,涉案金額從幾十萬到幾千萬不等,這6起案件的涉案金額共計約6471.4萬元。
這6起案件中,涉案金額最高的為,2022年4月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人民法院公布的一起化妝品“真瓶裝假貨”案。
在該案中,涉案團伙高價收購國際知名化妝品空瓶,并通過將正品化妝品進行稀釋后灌裝到空瓶中的方式,制造假冒注冊商標的化妝品,再進行對外銷售。非法經營額達3100萬余元,其中購買化妝品空瓶費用就高達1017萬余元。
據悉,諸如此類的售假案件多發生在廣州、深圳、江蘇等地區,有辦案人員曾向媒體介紹,“從目前偵辦案件來看,這些團伙已形成了上下游完整產業鏈,有嫌疑人曾供述,展示產品時,會故意遮擋LOGO,或品牌字樣,通過諧音、相似字等誘導消費者,而假冒產品一部分來自跨境代購,一部分來自自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條,“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從上述梳理中亦可以看出,涉案人員或已被判處有期徒刑,或已被刑事拘留,等待判決。
直播間假貨泛濫
明星、官媒直播間也逃不掉?
化妝品假貨一直是行業頑疾,近年來隨著直播電商的發展,不少假貨也紛紛涌入直播間/平臺。可以看到的是,抖音、快手等新興電商直播平臺在催化新品牌、小眾品牌崛起的同時,也正在成為假貨的新流通陣地。尤其是一些知名品牌和爆品被假貨的情況最為嚴重。
譬如,韓國防曬品牌玥之秘就曾發布聲明表示,“抖音平臺上出現了低價的玥之秘品牌水晶防曬噴霧產品,且質量標準、使用效果不明,品牌已將購買的低價產品交由鑒定機構鑒定,以鑒定這些產品的真偽,并將根據產品鑒定結果,采取相應的法律措施。”
不止于此,去年,英國美妝品牌Zelens、絲塔芙等數10個品牌還曾公開發布打假聲明,曝光了193家網店,這些店鋪遍布淘寶、抖音、快手各大平臺(詳見青眼文章《假的!193家店被曝光》)。
而國貨品牌中,諸如花西子、完美日記、PMPM、六神等多個品牌也長期受假貨困擾。就在今日下午,PMPM微信公眾號還發布“嚴正聲明”稱,“發現市場上出現了千葉玫瑰精華油、松露小白管兩款產品的假冒仿制產品,提醒消費者進行甄辨。”
據老爸評測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越火爆越假冒、造假率逐年攀升、造假手段不斷升級,已成為直播帶貨行業的造假特點。化妝品造假最多的是赫蓮娜黑繃帶、海藍之謎精粹水以及雅詩蘭黛小棕瓶。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上月,即有消費者反映稱,“懷疑在某官方媒體的直播間買到了假的赫蓮娜黑繃帶”。據上游新聞報道稱,“該官方媒體直播間的工作人員透露,‘直播和選品的并非同一個團隊,直播間的主持人其實對產品的品質和渠道并不了解’。”而該官方媒體直播間客服還表示,“不同商品均對應不同店鋪,非運營團隊發貨。”
由此也說明,即便是官方媒體的直播間在賣貨,但實際發貨的店鋪也不盡相同。因此,官方媒體即便是有公信力和背書,但依舊不能完全為產品品質把關。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更是直言道,“化妝品造假已成為電商行業中公開的秘密,大大小小的主播都曾發生過‘翻車’事件。”
事實上,不少明星的直播間也多次被網友投訴賣假貨。典型如,朱梓驍、辰亦儒均曾在直播間被消費者直接控訴“賣假貨”;而去年8月,也網友質疑戚薇直播間售賣的科顏氏面膜為假貨。該事件發生后,戚薇也出面回應并選擇了報警,還因此登上微博熱搜。
可以看到的是,自直播帶貨爆發以來,直播間假貨泛濫已成為新的行業“毒瘤”。對于消費者而言,不止是那些不知名的直播間或是低價產品容易買到假貨,就連官方媒體、明星等具有一定背書的直播間都未能幸免。
電商平臺監管至關重要
數據顯示,網絡經營化妝品的監督抽檢不合格率、風險監測問題發現率均顯著高于傳統銷售渠道。因此有部分行業人士認為,“網絡銷售假冒品牌化妝品屢禁不止,其原因主要是部分網絡銷售平臺對入駐商家的資質審核不嚴,缺乏有效的監管。”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4月正式出臺的《化妝品網絡經營監督管理辦法》中已明確提出了對化妝品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要求。
如平臺需定期組織對平臺內化妝品經營者經營的化妝品展開“化妝品是否存在未經注冊或者未備案、冒用他人化妝品注冊證編號或者備案編號”“化妝品標簽等信息是否與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方網站公布的相應產品信息一致”“化妝品標簽信息是否存在明示或者暗示具有醫療作用、虛假或者引人誤解、違反社會公序良俗等法律法規禁止標注的內容”等多方面的檢查。
“這些法規要求,如果電商平臺都能落到實處,那么對化妝品假貨的行為肯定是有一定遏制作用的。”一位法規工程師如是說道。
據悉,目前對于假貨泛濫的現象,阿里已成立了打假聯盟。近兩年來,抖音、小紅書等平臺自身也在加強管理。如抖音電商構建了“假貨防治全景視圖系統”,該系統全年刪除侵權鏈接超23萬條,處罰達人侵權行為超3萬次,封殺侵權店鋪超1萬個。
假貨危害之大,無需贅言。具體體現在:對品牌而言,假貨不僅侵占了正規產品的市場份額,也會嚴重損害品牌形象和口碑;對渠道而言,假貨入侵使得渠道生態環境魚龍混雜,干擾了消費者的選擇;對行業而言,泛濫的假貨成為行業發展過程中的“絆腳石”,拖住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步調。
因此,“打假”應是化妝品全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同時也需要國家、平臺、企業、品牌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夠讓假貨無處遁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