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想成為下一個超級APP
來源/電商頭條
作者/風清
頭圖/美團
美團APP內置游戲
誰能想到,平時用來點外賣的美團,竟然可以玩原神?
近日筆者注意到,美團的游戲頻道里竟然加入了《原神》的游戲入口,用戶無需下載游戲即可在美團APP內玩這款風靡全球的手游,這無疑刷新了很多人對美團的認知。
在大多數人看來,美團主要的功能是外賣和團購,最多加上買菜和跑腿,從來不會當作游戲軟件用。雖然美團有游戲板塊,但里面以前大多數斗地主、消消樂之類的小游戲,對一般用戶沒有太大吸引力。
不過,現在美團的游戲可不一樣了。要知道《原神》是制作精良的“重量級”游戲,光客戶端大小就有10個G左右。在全世界擁有6000萬日活用戶,甚至入選了2021年-2022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遠非一般的輕量級游戲能比。
為了讓用戶能在美團上更便利地玩《原神》,美團使用了“云游戲”技術,讓游戲在服務器上運行,免去了下載APP的麻煩,也不需要很高的硬件配置。當然,能獲得服務器的授權,說明美團已經與《原神》背后的米哈游有了一定的合作。
實際上,美團的“副業”并不只有游戲。2022年美團APP上線了書城頻道,里面的小說主要為男頻、女頻和出版。在出版分類區包含了一些經典文學作品,比如魯迅作品選、紅樓夢等,同時設置了聽書專區。
為了吸引用戶,美團推出了“看小說賺金幣”活動,累計閱讀超過30秒即可獲得20金幣,累計閱讀1小時可以獲得200金幣。10金幣等于1分錢,累計達到0.3元就可提現,也可以在美團打車、商城、外賣等業務中使用。
當下最火的直播,美團也沒有放過。今年2月,美團內測外賣直播,并于4月 推出“神券節”直播活動。6 月 12 日,美團宣布搭建直播中臺,并于近日將直播入口置于美團APP首頁。不到半年時間,美團就將直播業務做得有模有樣。
可以看到,互聯網的最熱門的幾條賽道——電商、本地生活、直播、游戲,都被美團做了個遍。集眾多功能于一身的美團APP,大有成為“超級APP”的趨勢。
美團渴望流量
成為超級APP,是每一個APP的夢想。
所謂超級APP,就是平臺化的基礎APP,擁有龐大的用戶群和廣泛的功能,基本屬于“裝機必備”。目前,國內唯一公認的超級APP是微信,沒幾個人敢說自己的生活能離開微信。
那么,美團能成為下一個微信一樣的超級APP嗎?從目前的表現來說很難,因為兩者的底層邏輯不同。
微信之所以能成為超級APP,是因為掌握了社交這一核心需求,并且同一賽道幾乎沒有競品。由社交出發,微信可以串聯起各種應用,將版圖擴展至各個領域。
更重要的是,社交這一剛需帶來了海量用戶。根據騰訊財報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微信月活達到13.19億,用戶越多流量越大,變現的可能性越高。像《羊了個羊》這類小游戲能爆火,靠的就是微信龐大的用戶數。
相比之下,美團的月活用戶只有3億,尚未達到超級APP的準入門檻。畢竟外賣領域美團還有餓了么這個競爭者,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點外賣的習慣。
除了月活,用戶使用時長也是衡量APP的重要標準。MoonFox發布的2023 年 Q1 移動互聯網行業報告顯示,過去一年移動網民人均app使用時長基本穩定在每天5小時以上的水平。在這5小時里,用戶使用哪個APP的時越長,在競爭中的優勢就越大。
圖源:MoonFox
然而,在用戶時長方面美團也不占優勢。根據QuestionMobile顯示,互聯網公司中,抖音日活躍用戶平均使用時長為125分鐘,快手為133分鐘,而美團僅為16分鐘。
美團之所以“留不下”用戶,是其定位導致的。消費者從進入外賣平臺到選擇下單是個很短的過程,只有一日三餐時會用到,團購、買菜等業務也大同小異。
在基本盤如此的情況下,美團便不得不使出一些“盤外招”,用其他業務來帶動流量增長。而游戲向來是帶動流量的一把好手,它不像短視頻一樣需要一定的用戶積累和社區氛圍,能在短時間內見效。
更重要的是,在云游戲方面,美團目前的競爭對手并不多,畢竟取得手游大廠的授權并非易事。而美團擁有發展云游戲所需的網絡基礎設施,難度不算很大。
所以,即使短時間內美團難以發展為超級APP,但這些新業務也能為匯入美團流量池的一股溪流。
大膽探索,小心投入
2017年,美團創始人王興在訪談中說:“萬物其實是沒有簡單邊界的,所以我不認為要給自己設限。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我們到底服務什么人?給他們提供什么服務?我們就會不斷嘗試各種業務。”
當時的美團的確處于擴張階段,開設各種新業務爭奪用戶。但沒過幾年,美團卻開始“聚焦核心”,相繼收縮美團網約車、美團單車、美團優選等業務。
美團的戰略調整是因為碰到了“邊界”嗎?并非如此,美團從未給自己設限,只是經過試錯后明白了哪些業務更具價值,更能與核心業務聯動,產生1+1>2的效果。以直播為例,美團立足于生活服務場景,主打門店直播和優惠券產品,就是一條十分現實的路線,在發揮自身特長的同時避免了與抖音的“正面交鋒”。
環顧其他互聯網大廠,其發展路線也是與美團類似,都秉持著“大膽探索,小心投入”的原則,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完成試錯。
比如,抖音外賣在經過半年的試水后,將年初的1000億元下調到了50億元,并將用戶群鎖定在高客單價的品牌店鋪上。同時抖音外賣也沒有自建外賣配送團隊的打算,避開了外賣行業最大的風險因素。
又比如京東做直播,一直以來都沒有傾注太多的資源,直到今年618才請來了羅永浩坐鎮直播間,爆發出從未有過的聲量。對于京東來說,直播并不是他們擅長的賽道,但考慮到行業趨勢又不得不做,于是有了這場實驗性的行動。
為什么互聯網大廠拓展業務越來越謹慎了呢?這是因為大部分平臺的用戶增長遇到了瓶頸,流量紅利正在逐漸消失,“降本增效”成為了時代主題。連不盈利的業務都要被逐漸剝離,更沒有“閑錢”去押注新業務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互聯網大廠的擴張不會停止,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必定會有新的風口產生。先活下去,才有資本迎下一波時代浪潮。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