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重回低價,能不能再創新高?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老刀
如果說阿里“重回淘寶”,意味著關注更多中小商家,讓“萬能的淘寶”吸引更多的用戶,重新激活電商的流量復歸。那么京東重回低價,能不能再創GMV新高?
首先對京東來說,要正確理解何為“低價”,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低價”是一個“比較價”,意味著同款商品要比其他平臺更低,而且這個“更低”的幅度要特別明顯。
對京東而言,要重歸兩位數以上的高增長,需要有一定的爬坡期。京東代表著品質電商,既要正品行貨,配送還快,又要價格低而且還要大幅度低于其他所有競爭對手,既要又要還要,這就太難了。所以,對京東而言,把低價作為核心競爭武器,需要開創新的業務模式,才有可能重新激活用戶,重新贏得“第二增長曲線”。
1、新財報有何變化
8月16日,京東發布2023年第二季度業績公告,這是2023年3月京東正式上線百億補貼,開打“天天低價”以來,發布的首個完整季度數據。數據顯示,報告期內,京東集團總營收2879億元,同比增長7.6%;Non-GAAP凈利潤86億元,同比增長31.9%。營收和利潤兩項指標均超出市場預期。凈利潤率達到3.0%,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今年二季度,得益于持續優化的業務結構,以及領先的供應鏈能力,京東取得穩健的財務和經營表現。”在該季度新財報中,許冉首次以京東集團新任CEO的身份表示。
分板塊來看,核心零售業務的營收同比增長4.9%至2532.8億元,物流業務營收同比增長31.2%至410.33億元。
8月10日,阿里也發布了新的財報,總收入達2341.6億元(約322.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凈利潤增長51%,達到343億元。京東的營收盤面雖然高于阿里,但凈利潤卻只有阿里的25%。阿里財報中分業務板塊比較,淘天集團的營收為1072億,增長幅度為12%。
在具體品類上,京東零售業務中日用百貨品類二季度同比下滑了8.5%,有內部人士透露,在一季度,京東開始將部分日用百貨自營品類轉為第三方賣家,這稀釋了部分自營的收入。京東的核心品類,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表現亮眼,二季度,京東在此項上錄得1521億元,大漲11.3%,而在一季度這一數字還是下滑2.3%。
2、京東低價,難打也要打
從3月6日京東開啟百億補貼以來,仍需要不斷投入。在Q2財報發布的電話會議上,京東坦言,“想要推動天天低價的日銷模式,還是需要更多努力,或者說更長的時間周期,逐步地去改變用戶的心智。”
去年底,許冉表示,“百億補貼”仰賴的是平臺、商家和供應商的共同努力。對劉強東而言,他所期待的“低價”顯然并不是依靠一場促銷戰役來推高在一個時間段之內的“流量峰值”,他是希望通過經營效率的提升從而實現降本增效,打造京東持續性的“低價認知”。
有媒體報道,一位剛剛在京東購買了Apple Watch的北京用戶表示,下單前,對比拼多多百億補貼和京東,疊加滿減優惠券、北京消費券等優惠后,京東反倒比拼多多便宜了26元。許冉在財報電話會上解釋,京東手機品類二季度同比增速能達到兩位數的原因,包括供應鏈能力、低價心智的加強,以舊換新等服務以及京東在O2O領域的布局。
但是也有用戶表示,“東西少,價格不低,也是第三方的貨物多”,“百億補貼訂單完全無法提交,界面說無貨,就是活動火爆。”事實上,如果拿京東跟拼多多對比,實在是難為京東,既要東西好,物流快,價格還要對比拼多多,實在是有點“欺負人”。但是,既然京東高舉“低價大旗”,又毫不避諱地與拼多多沿用同樣的名稱“百億補貼”,就不得不面臨用戶的比較。
二季度,京東零售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3.4%微跌至3.2%,是過去6個季度的第二低,營銷費用增速是拉低利潤率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本財季內,京東其他支出分項普遍維持2%的增速。事實上,這16%的營銷費用增長比,并不一定完全花在了“百億補貼”上。該財季京東促銷投入為80億,低于市場預期的88億,同比甚至有所下降。而16%的增幅更多在于廣告費用的支出,今年是京東20周年,618期間的大規模宣傳消耗了京東大量的營銷費用。
如本文開頭部分所言,價格戰本質上是殲滅戰,對消費者來說,價格低不低,是比較而言,只有比其他任何對手都便宜而且差距明顯,受眾才會感知到“低價”,而這樣的戰略戰術,對任何電商平臺來說,挑戰都非常巨大。
3、京東新未來
分析京東低價的根本目標,其實是在于“用戶活躍度”,用戶活躍度代表了用戶打開APP的頻次和時長,從另一個角度看,意味著市場份額,也意味著GMV,最終指向的即是“流量”。這些年,無論阿里還是京東,都“羞于”披露活躍用戶的增長數據。對京東阿里這樣的老牌電商平臺而言,流量紅利消退是不爭的事實。隨著短視頻電商、即時零售電商的崛起,流量打劫成為京東阿里的芒刺在背,無論馬云提出“重回淘寶”還是劉強東打出低價大旗,都希望能再創電商新的增長點。
筆者認為,“低價”不是京東搶占高流量的核心武器,而第三方商家、下沉市場以及同城零售這三大業務模式的創新,才有可能讓京東開辟新的高增長通道。
第一,第三方商家的模式切換。當京東從100%自營電商不斷向第三方商家切入的時候,其與阿里的較量才真正開始。第三方商家分別包括品牌商家(天貓)或者大量的中小型個體商家(淘寶),他們才是電商世界的澎湃生命力。
知情人士透露,到8月初,京東百億補貼的商品池已經有17000個SKU,相比5月份多了3000個,“而且最近注入的商品大部分以品牌商品為主,這說明百億補貼對品牌商家的吸引力在加大”。
財報數據顯示,在Q2京東的商家數同比增長了417%,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于中小POP商家。京東集團新任CFO單甦說,未來的目標是讓三方商家為京東貢獻60%的GMV。
這一戰略目標對京東而言顯然是極其正確的未來之路。隨著第三方商家的規模擴大,京東可以將一些自己本身并不擅長的品類補強,比如服飾、化妝品等等,甚至全部交由第三方商家經營,通過擴充自己的產品邊界而提升產品競爭力,吸引新流量。
第二,下沉市場依然不能放棄。下沉市場意味著大量的活躍用戶,雖然交易貢獻值有限,但開單數量龐大,是一個不可放棄的“長尾市場”。
2021年3月,京喜拼拼正式出道,但僅3個月,2021年6月,京喜拼拼便開始收縮,退出了部分業績較差區域,到2022年6月,京喜拼拼僅剩下北京等兩三座城市保持運營。
2023年7月,京東原社區團購業務“京喜拼拼”更名“京東拼拼”,并從合肥開始重新“開城”,據報道,京東拼拼更名后第二天,安徽合肥已經開出第一個京東拼拼新團購點,隨后不到兩周,合肥迅速又開出20個團購點,截止目前,團購點已遠不止此數。
財報電話會議上,京東表示,“拼拼的團隊在去年業務調整之后,就聚集在北京及周邊的地區,繼續探索本地的短鏈供應鏈模式,特別是生鮮品類。目前拼拼業務還是在小范圍試點,繼續去跑通模式、驗證模式。”
可見,京東對以“京東拼拼”為代表的下沉市場戰略始終處于一種謹慎的狀態。事實上,下沉市場的京東拼拼平臺并不代表著“假冒偽劣”或者低端商品,但這樣的模式一定能給消費者“更便宜”的心理感覺,從而產生大量的“低單值的即時性消費”,對京東而言,大量的第三方商家資源完全可以與京東拼拼共享,極大地提升新的用戶增量。
第三,在同城零售發力。美團的電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蠶食傳統電商在日常消費品領域的份額。而對于同城零售,阿里旗下有盒馬和餓了么,京東在這一板塊需要補強。
達達與京東到家的配合,是新的增長點。
這一財季,達達實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盈利。二季度它的營收達到了28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京東到家占比64%,經調整凈利潤為840萬元,同比改善超過17%。
在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12個月內,京東到家的GMV達到了708億元,同比增長30%,而美團閃購同期的GTV預計在1600億,增速在50%上下。在即時零售領域,京東到家已成為美團閃購最大的競爭對手。
總而言之,低價絕不是終局,唯有業務模式創新,才能讓京東重新找回成長新動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