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30元杯裝小火鍋,要“抄底”呷哺
出品/餐飲老板內參
作者/內參君
周邊5家外賣店 家家月售幾千+
前幾日,內參君在上海,點外賣的時候刷到周邊有5家“杯裝火鍋”店,并且每家店銷量都很不錯。平臺信息顯示:附近有家店月售5000+,其他幾家店有一些月售3000+,有一些月售2000+。
杯裝火鍋是上海外賣界的新頂流?這到底是個怎樣的“新物種”?
從名字來看,“杯裝火鍋”給人一種火鍋的最小單位、小小容器內含大大乾坤的感覺。從實物來看,它像是火鍋、麻辣燙、冒菜的“串兒”。
杯裝火鍋的“杯”類似于加高加厚版的方便面桶,杯裝火鍋里面的內容物和普通火鍋甚至麻辣燙、冒菜差異不大,菜品還是那些菜品,牛肉、豬肝、水煮肉片、蝦滑、火箭魷魚、肥牛……
杯裝火鍋稱得上“火鍋”的身份,一半是“湯底”給的。湯底騰上來的牛油香氣沖入鼻腔,喚醒“吃火鍋”的嗅覺記憶。除了牛油鍋底,杯裝火鍋也有其他的招牌湯底:比如牛骨原湯、比如日光番茄、比如豚骨濃湯、比如冬陰功湯、比如貴州酸湯。
“火鍋”的身份,另一半是專業的“火鍋伴侶”給的。杯裝火鍋店有豐富的火鍋蘸料可以選擇,特制干碟、招牌醬汁、老東北麻醬、秘制油碟、釀造醋碟、油辣子、蔥花、香菜、蒜泥……火鍋店什么配置,杯裝火鍋就有什么配置。
鍋底和蘸料上的高度還原,讓這個“新物種”和川渝紅鍋有了一脈之出的樣子。
此外,正如火鍋店不只賣火鍋一樣,杯裝火鍋店也有一些炸物小食,比如小酥肉、肉串、檸檬茶、米飯。
杯裝火鍋品類相對來說比較豐富,有一些火鍋的體驗,價格上也平易近人,一份套餐足夠頂飽,只需要30元出頭的價錢,趕上新客或者其他優惠,價格可以下探到20余元。
這樣的性價比,讓杯裝火鍋成為打工人的新晉午餐優選,門店迅速鋪開,除了純外賣門店,也開出了不少街邊店、商場店。
杯裝火鍋 3年前就“火”過一回
走紅的杯裝火鍋并不是一個新鮮事。
2020年末、2021年初,杯裝火鍋就火過一回,不過當時的它,和現在有一些差異。
當時,網絡上流行起一股“邊走邊吃邊喝奶茶”的風潮,一個杯子被物理分割成兩段,下方是奶茶,上方是火鍋。一根長吸管從下通到頂端,便攜性十足,吃一口喝一口的形式,也讓不少網紅街區和攤主做起了這門生意。
但,冷熱放在同一個容器中,難免會導致消化不良。于是,網絡上又有博主吐槽火鍋杯是“竄稀杯”。再加上手持辣鍋的模式,雖然好看但不實用,長期下來,這陣熱度也就不了了之。
這次的“翻紅”杯裝火鍋和3年前的版本對比,差異還是挺明顯的。
首先,名字上的改頭換面。不再叫“火鍋杯”,而是統一叫“杯裝火鍋”。在消費者習慣線上平臺信息檢索時代,引入新概念,建立新品類,相當于和曾經“火鍋杯”帶給大眾的“竄稀記憶”說拜拜。
其二,形式上,現在的杯裝火鍋也和初代版本有了明顯的差異。不再是奶茶+火鍋一體的形式,去掉了奶茶元素,變成火鍋的“瘦身”。
相比之下,之前的模式更有網紅氣質,主要是拍照出片、足夠新奇,用的是“拇指生煎+奶茶”的同款容器,概念上也是相似的“邊走邊吃邊喝”。事實上,這種模式究竟是以奶茶為主,還是火鍋為主,恐怕連商家也說不清楚。
現在的杯裝火鍋模式,更為低調務實,凸顯火鍋產品,目的就是讓顧客更加輕便地“吃”火鍋,也不再打出“邊走邊吃”的概念。
其三,產品上更加貼近火鍋這個品類。之前的火鍋杯雖然名稱上有火鍋,但是由于產品概念復雜,火鍋元素特點不夠明顯,消費者更愿意將其定義為“麻辣燙”。
而在現在的杯裝火鍋中,從鍋底到蘸料,保留了火鍋最有識別度的部分,讓品類更加貼近火鍋。
火鍋杯有望翻紅嗎?
上海的一個叫“七口辣”的品牌應該是目前最主流的品牌,有86家門店,外賣平臺上附近兩家店銷量分別是5000+和3000+。創始人在小紅書里寫道“用美式快餐的模式賣中國火鍋”。
惠州有“錢與火鍋杯”,20+元實現火鍋自由,包裝很像檸檬茶,設計了刮刮卡的互動模式,同時菜名也很有年輕氣息,比如“一富解千愁麻辣杯”、“福瘦雙全清湯杯”等等。
前程市井一人食火鍋杯,定位“牛油火鍋便當”。很明顯把火鍋變小、變快、變便捷。
李杰一家三口火鍋杯,人均15元,4種湯底,不大的門店用復古港風裝修,還有舊電視等懷舊裝飾,也算是重慶火鍋屆跑出的一個新物種。
……
內參君認為,火鍋杯有機會翻紅,取決于幾個因素。
一是切中了目前的消費趨勢:消費降級、需求升級。
一方面,人們在吃吃喝喝上花錢更為謹慎了,消費在降級,但是需求在升級。這種大環境下,唯有性價比,匹配弱消費。顧客“既要便宜又要品質還要體驗”。杯裝火鍋在性價比方面,比傳統火鍋更好;在體驗方面,又比麻辣燙更優。人均30-40元吃到火鍋,對于年輕人來說十分劃算。
當麻辣燙“貴”到吃不起被吐槽的時候,換種思路也許是不錯的選擇。
二是火鍋內卷之下的“瘦身”新出路。
火鍋賽道是“卷王之王”,頭部品牌紛紛尋找新出路,今年的“求變”行為格外明顯,比如海底撈測試的多個新副牌。而且,從食材到鍋底,價格帶來的“風波”似乎一直沒停,也說明消費者對于價格的敏感度一步步提高。今年,小火鍋的興起算是一個“瘦身”苗頭,前段時間,《人均40元小火鍋,杠上海底撈》也成為行業熱議的現象。杯裝火鍋悄然成潮流,是在旋轉小火鍋的基礎上再一次“瘦身”,用把火鍋徹底“變小”。
三是“一人食”的需求量變大,越來越多的品牌關注到“一人就餐”的需求。
曾幾何時,大家對一人食的古早印象是“湊合吃”,而新時代下,“一人食”群體并不會因為獨自一個人而對吃飯敷衍了事,他們對食物、對場景、對氛圍、對情緒等也有著獨特的追求。
百度指數顯示,2023年,關于一人食這個關鍵詞的討論成爆發式增長。《2024中國中式餐飲白皮書》顯示:外出就餐以小型聚餐和一人食為主流:其中,工作日以一人食就餐為典型,節假日以2-4人的小型聚餐為主。
◎圖源:百度指數
事實上,火鍋一直在嘗試變小、變快。前有“火鍋便利店”、“無人火鍋”的誕生,試圖從效率上有所提高;一年前市場又掀起一陣“小火鍋”的熱度,桃娘下飯小火鍋、香漫谷泰式小火鍋等是當時的“代言人”;而現又有杯裝火鍋的翻紅。同時,還包括海底撈嘗試的“下飯火鍋菜”,也是想借助火鍋的基因,進軍快餐市場……
無論形態上怎么變,其本質都是火鍋品類在效率和體驗兩個維度嘗試平衡——既要高效率,也要保留價值感和體驗感。業內人士分析,未來,火鍋要么是走“慫”的路線,放大社交屬性,放大體驗感,以此提升價值;要么是走“變小、快捷”的杯裝路線。
不過,杯裝火鍋的品牌化發展還不夠明顯,這一次“翻紅”到底能紅到什么程度,還有待觀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