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越來越“輕”
出品/燃財經
作者/候燕婷
編輯/饒霞飛
頭圖/萬科集團官網
就算是地主家,也會有余糧不足的時刻,房地產巨頭萬科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11月16日,萬科內部下發一份《關于萬科集團總部“節衣縮食”和打造“戰時氛圍”的倡議》,提出要轉變黃金時代的慣性思維方式,將經營理念貫穿始終;對不產生價值的動作和開支做減法,花小錢辦大事等工作要求。
比起當年高調對外的“活下去”口號,萬科這次選擇關起門來鼓勵內部“省錢”。在一大批房企紛紛暴雷的行業下行期,“領頭羊”萬科未涉“三條紅線”難關,但余糧似乎也不多了。
此前,萬科多次宣稱“不差錢”,不著急分拆物業公司上市。即使在前兩年,物業股搶占市場紅利之時,也未有動作。進入2021年,萬科突然松口了。11月5日晚,萬科A(000002.SZ)發布公告,擬分拆萬物云空間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物云”)于港交所上市。
萬物云CEO朱保全對外表示,如今上市“恰逢其時”。然而,市場現狀并非如此。今年以來,物管行業價值回落明顯,股價持續回調、市值大幅縮水、IPO破發頻頻發生。下半年,物業公司上市成功的也極少,僅有融信服務、德信服務、京城佳業,還在港交所排隊的有20余家。
但無論如何,萬物云若能上市,可解萬科“近渴”。社區經濟分析師黃昇對燃財經表示,分拆萬物云上市,于萬科的意義就在于增加融資渠道,其次就是穩定集團的股價。
今年3月以來,萬科股價呈現斷崖式下跌,從年初33.35元/股的高點,下跌至最低點17.52元/股,幾近腰斬。截至11月19日收盤,萬科A報收19.90元/股,總市值2313億元。
2021年三季度財報公布后,萬科A的市凈率更是跌至0.95,25年以來首次跌破凈資產,可謂“破產價”。資深投資人吳曉冬對燃財經表示,萬科的股價至今還在“地下室”,起不來。
不僅僅是股價暴跌,萬科的銷售情況也不容樂觀。11月3日,萬科發布了銷售簡報,10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419.5億元,同比下降約19.7%;1-10月萬科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面積3204.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1.76%;合同銷售金額5210.7億元,同比下降4.4%。根據萬科今年7900億元銷售目標計算,前10月完成率約66%,最后兩個月壓力很大。
自2018年喊出“活下去”開始,萬科就在調整步調,銷售增速一路下降,隨之凈利潤也逐步減少。上半年,萬科實現凈利潤110.5億元,同比下降11.7%,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萬科首次出現凈利潤下滑。
今年中期業績會上,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提出“管理紅利”概念。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稱,從公司經營來看,隨著行情變化,萬科致力于戰略先行,搶占賽道,近年來一直強調轉型、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但顯然成效還未達預期。
中國住房制度改革二十多年過去,正值重大拐點。行業巨變的挑戰之下,萬科被迫“變輕”,刪繁就簡,換道前行。一位萬科前員工如此評價,“對于房企而言,以后不會存在絕對的領頭羊,只會分梯隊,考研綜合能力,而這其中,萬科所處的第一梯隊在3-5年內應該不會被拉下來。”
而作為“碧恒萬”三地產巨頭之一,萬科是否能找到清晰的航向,以繼續保持“領頭羊”地位,仍然不確定。
01
終于分拆萬物云
2020年10月31日之前,萬物云還叫萬科物業。彼時,郁亮的口氣都是,萬科物業暫無上市計劃,“不著急”。
2019-2020年,是物業公司IPO的火熱之年。據新京報統計,2020年,共有17家物業公司成功上市,遠超2019年的12家,創下了物業上市以來的最高峰。中指研究院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5月20日,中國共有44家物業服務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作為“輕資產”的物管公司,上市后市值每每超過地產母公司。如碧桂園服務,截至11月19日收盤,總市值1728億港元,而其母公司碧桂園的總市值為1641億港元。
然而,今年以來,物業股價相對較低,當前上市物企的市值以及市盈率都縮水不少。匯生國際融資總裁黃立沖認為,從估值上講,當前并非萬物云上市的最佳時機。
2021年頭部物業股市值縮水(數據截至2021年11月19日16時 )
來源/雪球網 燃財經截圖
有分析稱,參照碧桂園服務等公司,市場給予萬物云的估值或在1500-3000億元之間。截至11月19日收盤,萬科A總市值為2313億元。如果萬物云估值是另一個“萬科A”,萬科目前持有萬物云63%股份,按此計算所持股份價值近1000億元。
進入2021年,吳曉冬發現,萬物云的動作多了起來。“萬物云的住這兒APP,今年各種功能慢慢在改變,(萬科)大力在做這個事情。”他認為,萬科此時分拆萬物云,一方面是環境所迫,一方面也是萬物云正在大力投入、燒錢的時候。
“萬科今年提‘開發與經營并重’,很明確的一件事情就是,萬科正在加大力度做經營業務。”吳曉冬分析道,從萬科一些公開發言可知,其針對開發業務的態度是,利潤合適的繼續做,不合適的就不做,剩余力量和資金要投入到經營業務上去,“房地產回不到過去了,現在要做最壞的打算。萬一開發業務大家都活不下去怎么辦?做經營。”
對于萬物云上市,萬科也在公告中指出,“本次分拆上市有助于突出本公司在空間科技服務領域的發展優勢,提高本公司及萬物云的持續運營能力,釋放其內在價值,同時有利于本公司向開發、經營、服務并重的轉型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萬物云形成三個板塊并行的結構,分別是科技、空間和成長。空間包括萬科物業、萬物梁行、萬物云城等傳統空間服務;科技則是第五空間和萬睿科技,搭建SaaS平臺、向行業輸出服務的“星塵”操作系統;成長則是萬物云的孵化器,今年孵化出首個品牌“萬御安防”。
朱保全表示,萬物云與其他物業公司不再是競爭關系,而是合作關系,“選擇做平臺,必須開放,但開放的條件是價值觀一致。我們將聯手價值觀一致的合作伙伴,開始建立睿聯盟合作平臺。”
顯然,萬物云想做“物業行業的貝殼”,注入科技、互聯網等基因,進行數字化轉型,改變傳統物業服務的低收入模式。但目前來看,萬物云收入主要來源還是物業服務。
萬科半年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萬物云實現營業收入103.8億元,同比增長33.3%。其中,傳統物業服務占比85.4%,住宅物業服務收入57.1億元,商業物業及設施服務收入31.6億元;其他服務收入占比僅14.6%,智慧城市服務收入6.3億元,社區生活服務收入5.6億元,萬物成長收入3.2億元。
不過,黃昇認為,萬物云想要跨界,還是無法與互聯網大廠競爭,“地產集團搞科技搞互聯網項目,肯定跟互聯網公司沒法比,組織架構、人才儲備、思維模式等都比不過。”
此外,上市后的碧桂園服務正在趕超萬物云。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萬物云在管面積5.66億平方米,而碧桂園服務在管面積3.77億平方米。但2021年以來,碧桂園服務以上市公司平臺,持續并購了藍光嘉寶、富力物業、彩生活旗下鄰里樂等7家物業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權。截至上半年,碧桂園服務營業收入115.6億元,在管面積約6.44億平方米。
由此可見,萬物云也急需上市,急需融資,以加入“大魚吃小魚”的并購潮,否則行業格局將被碧桂園服務改寫。
02
基本盤受困
盡管萬科一直對外說“不差錢”和“經營現狀良好”,但日子好不好過,已經越來越明顯。
11月10日,兩起涉及萬科唐山公司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在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開庭。
此前,萬科內部一項處罰驚動地產界。郁亮簽發了一張關于對現任萬科集團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劉肖的“罰單”,通報批評并“降級2級”,扣減2018、2019年度的經濟利潤獎金各500萬元,合計1000萬元。理由是,原北方區域BG沈陽公司存在違規違紀問題;北京公司及原唐山事業部(現冀北公司)在財經紀律自查自糾中,發現多起違規問題。
除了劉肖,北京公司、冀北公司、沈陽公司多人遭遇處罰。沈陽公司中,有4人被解除勞動合同,另有23人被給予不同程度的處罰,其中有21名事業合伙人,涵蓋營銷、人力、合約、財務內控等多個部門。
實際上,華北地區的開發業務已經是萬科業績的“拖油瓶”。截至上半年,按權益凈利潤來算,北方區域的凈利率下滑至4.14%的水平,其他大區則在7.99%至9.2%的水平,而這直接影響到整體凈利潤、凈資產。“華北區域早就被詬病得一塌糊涂,加上北京高價拿的地,明擺著是虧的,現在是報表體現的時候了,比較糟糕。”吳曉冬指出。
萬科2021年半年財報充滿“寒意”。上半年,萬科實現凈利潤110.5億元,同比下降11.7%;房地產開發及相關資產經營業務的毛利率為18%,較2020年同期下降6個百分點。
上半年,萬科實現實現合同銷售金額3544.3億元,同比錄得10.6%增長,但相對2020年11.6%的銷售額增速,下降了1個百分點。事實上,2019年,萬科銷售額增速一度降到3.9%,落后于同期的碧桂園、恒大、融創。
中期業績會上,祝九勝總結了業績下滑明顯的主要原因:銷售增長有限,不足以對沖利潤率的下滑,以及轉型業務效果還沒有真正體現出來。
第三季度,萬科這一情況未有改善。三季度萬科合同銷售面積754.7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1246.8億元,同比分別降36.5%、27.6%;實現凈利潤56.4億元,同比減少23.3%。1-9月,萬科房地產開發及相關資產經營業務的毛利率繼續下降到17.5%。
萬科執行副總裁、財務負責人韓慧華表示,萬科未來這兩年還是有一定的毛利率的壓力。
以往,萬科的毛利率是行業領先的,2020年上半年及之前,都在30%以上,而今年已經跌到20%以內。這兩年,由于房價調控,毛利率下滑是房地產行業趨勢,但其他頭部房企大多還保持在20-25%的水平。
祝九勝表示,萬科開發業務毛利率下降較快,其中地價占比在不斷升高是一個重要原因。從2017年到2020年,地售比提高17個百分點左右,這將逐步體現到以后的結算收入和結算利潤上;另外,轉型業務也給公司毛利率帶來影響,轉型效果要體現出來還需要時間。
造成萬科開發業務增長乏力的在于其保守的戰略,吳曉冬說,“前兩年說‘活下去’的時候,(萬科)已經把增速調下來,地拿少了,就會反映到現在的銷售額增速、利潤增速上。不過好處就是,萬科能活下去,不會死。”他認為,萬科現在仍然穩健,即使政策調控再持續三年,也不會倒下。
03
轉型“經營”之路
萬科不得不做出改變。
“尊重常識,回歸常態,陣痛之后,仍有機會。”萬科2021業務交流會上,郁亮用十六個字概括了對行業的基本看法。
他引用了日本大和房建轉型成功的例子,經歷日本房地產行業大衰退,大和房建通過主業之外的努力,坐上了日本租賃公寓、物流及代建業務的頭把交椅,如今已連續十余年位列世界五百強300名左右。
“天下沒有做完的生意,只有沒做好的生意。”面對房地產開發業務的增長乏力,郁亮全面加速向“開發經營服務并重”轉型。縱觀萬科多年來的探索,多元化業務布局已經成型,已進入商業開發和運營、租賃住宅、物流倉儲服務、標準辦公與產業園、酒店與度假、教育、食品等領域,但造錢的機制還未成熟。
萬物云上半年營收103.8億元,相對于萬科整體1671.1億元的營收,占比僅為6.2%。然而,萬物云已經是萬科經營業務的“三駕馬車”之一。
上半年,萬科房地產開發業務結算收入1443.3億元,其他業務收入為227.8億元,占比13.64%。萬物云之外,物流、商業是萬科多元業務的重要板塊。
經過多年發展,萬緯物流已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冷鏈物流綜合服務商,僅次于新加坡物流巨頭普洛斯。不過,2017年,萬科參與普洛斯的私有化退市,獲得股份21.4%,成為第一大股東。
2020年以來,萬緯物流多次增加注冊資本,從1億元暴增到359.68億元。萬科曾在公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底,其向萬緯物流累計投入資金約244.2億元,其中注冊資本181億元、股東借款63.2億元。
據萬科集團合伙人兼物流事業部首席合伙人張旭介紹,2015-2021年,萬緯物流業務覆蓋了46城,倉儲規模突破1100萬平方米,冷鏈園區33個。目前,萬緯物流主要聚焦7個行業,主要服務行業里的頭部企業,客戶包括沃爾瑪、百勝中國等。
不過,這項“稱霸”國內的業務,還在虧損。萬科公告顯示,2019-2020年,萬緯物流并表范圍內物流項目產生的收入(不包含境外物流平臺及通過基金等非并表架構持有(管理)的項目收入)分別約為3.8億元、11.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9億元、-1.4億元。
商業方面,萬科于2016年收夠全國第三大商業管理集團印力集團,但5年過去,萬科商業規模不擴張反而收縮了。2017年底,萬科管理商業項目總建面超過1千萬平方米,然而到今年上半年,萬科累計開業的商業項目建筑面積下降至988.8萬平方米。
上海漕河涇印象城 來源 / 萬科集團官網
上半年,萬科商業營業收入為36.29 億元,同比增長19.0%。其中,印力集團管理的商業項目營業收入24.53億元,同比增長21.6%。
為了發展好印力集團,6月份,萬科調派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王海武前往商業板塊,擔任印力集團總裁。
租賃住房方面,泊寓共有房源19.2萬間,累計開業14.8萬間,規模位列集中式公寓全國第一。上半年營業收入13.19億元,同比增長25.6%。同樣的,泊寓依然處于虧損狀態。
吳曉冬評價道,萬科的物流地產非常好,自持長租公寓國內領先,物業面積僅次于剛經過并購以后的碧桂園 “萬科經營業務上,我認為是走在前面的,布了很多局、很多方向,某一個方向可能比不上其他房企,比如商業,跟龍湖、華潤可能是不能比的,還是差一些。”
根據中報數據,上半年華潤投資物業(包括酒店經營)租金收入為82.8億元,龍湖商業的租金收入47.8億元,都超過萬科商業,但他們的運營管理面積均少于萬科商業。
“跟優秀同行相比,確實人比人氣死人。”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祝九勝在中期業績會上坦言,轉型業務即便做的好,但對收入規模和利潤的貢獻恐怕還是有限,它能貢獻的是企業價值,或者是中長期的估值。
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稱,萬科多元業務的拓展參差不齊,大多仍處于價值挖掘階段,例如冰雪業務、養豬業務,盡管引起不少關注,但是投入多收入難,難有起色。2020年末,萬科已撤銷冰雪事業部并入酒店及度假事業部,而養豬方面雖然未有投入披露,從收購、修建廠房等動作來看,目前還在投資布局階段。
不過,萬科向來是行業里穩健的“榜樣”,在多個頭部梯隊的房企因壓頂債務而崩潰之時,萬科仍保持“綠檔”,凈負債率20.2%,連續20年低于40%;剔除預收賬款的資產負債率69.7%。截至6月底,萬科的綜合融資成本為4.27%,同比下降32個基點。
經營偏倚,開發主業發展速度放慢,上半年,萬科也有所改變。公司公告數據顯示,1-6月,萬科總拿地金額1188.17億元,新增建面1647.2萬平方米,分別同比增長127%、89%。
除了近日提到的“節衣縮食”、開源節流,2018年以來,萬科也在“精總部、強一線”,對公司架構、企業員工進行大番調整。去年底,經過兩次調整,萬科總部人數減少至百人左右規模,變身為職能更輕的極簡總部。
“(萬科)有短板,我覺得很正常,不可能什么東西都是最強的,但萬科非常堅定的一點,就在于經營業務的發力了。”吳曉冬認為,萬科走得慢,但走得穩,即使財報比同行糟糕,但勝在真實,“作為投資人,我比較喜歡萬科這種風格,壞就是壞,不掩飾、不修飾。”
在萬科2021業務交流會上,郁亮談及萬科以及萬物云的未來發展方向時,稱“房地產行業冬天來了,所有企業都會冷,首先要解決過冬的問題。”在郁亮看來,當前整個行業“如縮骨減肥般疼痛”,“陣痛之后仍有機會”。只是,萬科的春天還有多遠,并未可知。
參考資料:
《評司論企 | 下半年萬科進入轉型發展關鍵期》,來源:克而瑞地產研究
*文中莉莉、曉曉、大衛、小貍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