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也能刷短視頻,這個改動太大
來源/電商頭條
作者/潘多拉
支付寶首頁新增短視頻入口
支付寶又朝著內容化邁出了一大步。
近日,支付寶APP在首頁新增了“看一看”卡片,用戶點擊后會跳轉至生活頻道觀看短視頻或直播。
事實上,這并不是支付寶第一次調整內容界面。2022年7月,支付寶宣布升級生活號、上線生活頻道,并將入口置于首頁C位上線,此后商家、達人、MCN等發布的圖文、短視頻、直播等內容開始以信息流的形式呈現。
同年10月,支付寶首頁新增了直播入口,點擊即可進入生活號直播間,向下滑動還能觀看其他商家的直播。
今年2月上旬,支付寶又上線了一個新功能,支持商家在品牌直達自主配置直播卡片,向用戶提供直播前預約、直播中觀看和直播后回放等服務。
同時,支付寶表示,為幫助商家獲取流量,實現轉化,將給予用生活號做直播的商家流量支持。
2月下旬,NBA 中國與螞蟻集團共同宣布,雙方將開啟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NBA視頻內容將首次登陸支付寶平臺。
可見,支付寶意在利用NBA的強大吸引力,為其業務拓展提供內容支持。
種種行動表明,支付寶正在提升內容的豐富度,以進一步完善內容生態。
眾所周知,支付寶是一個支付APP,工具屬性極強。受該屬性影響,支付寶雖然月活突破了8億,但用戶使用時長卻遠遠不如其他互聯網平臺。
數據顯示,2023年春節期間,支付寶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僅7.8分鐘,不到抖音極速版的十分之一,甚至還不及同為工具類APP的百度地圖,在日活超5000萬的APP中排名倒數第一。
(圖源:QuestMobile)
另有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支付寶的日均啟動次數為2-4次。而微信能達到15-20次,是支付寶的3-5倍。
相較于微信,支付寶的社交屬性弱,用戶啟動次數少;相較于抖音,支付寶的內容屬性較弱,用戶使用時長短。
也是因此,支付寶即便手握8億月活用戶,流量變現能力還是沒有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支付寶多次嘗試社交,都沒能取得很好的成效。例如,對標微信“朋友圈”的支付寶“生活圈”,因為出現大量擦邊內容,飽受爭議,最終被下線。
社交踩下急剎車后,用戶留存效果極佳的內容化策略逐漸成為了支付寶打破困境,增強流量變現能力的重要手段。
基于此,支付寶利用“小程序+生活號”打法,把直播和短視頻等內容嵌入小程序和生活號,一邊拉取新用戶,一邊促進用戶留存,形成了更具開放性的內容化矩陣。
有數據顯示,在過去半年時間里,生活號的入駐賬號數量增長超10倍,日均作品上傳量漲幅超300%,已經成為商家和MCN在支付寶經營的主要陣地之一。
目前看來,支付寶邁向內容化,并不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而是推動商業變現的必然選擇。
內容化成為最佳解法
現如今,隨便打開一個工具類APP,映入眼簾的除了原有的功能,還有各種內容板塊。
例如,攜程上線了私域運營產品“星球號”,并發布了“旅游營銷樞紐”戰略;獵聘也推出過內容社區“發現”;BOSS直聘也曾上線過內容社區功能,內容多為用戶自發創作,涉及招聘、面試等方面。
除此之外,滴滴也曾與笑果文化聯合推出過自制脫口秀綜藝《七嘴八舌吐滴滴》;其旗下的北京粒粒橙傳媒有限公司,還與愛奇藝聯合推出過一檔面向網約車司機群體的選秀節目《出發吧,師傅》……
除上述平臺外,釘釘、QQ瀏覽器、百度等工具類APP都在加快內容布局。時至今日,內容模塊似乎已經成為工具類APP的標配。
從這個角度看,工具類APP走向內容化早已成為大勢所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工具類APP,眾多電商類APP的內容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就比如,淘寶的首頁短視頻、逛逛短視頻以及搜索短視頻;京東將“發現”頻道升級為“逛”,并推出了內容種草秀;以及拼多多的多多直播、多多視頻等。
對比來看,抖音、快手這類內容平臺,可以培養和引導用戶消費,而工具類APP和電商類APP往往只有在消費者產生需求的時候,才能實現消費轉化。
換言之,內容平臺是創造需求,而工具平臺和電商平臺是滿足需求。
正是因此,工具平臺和電商平臺才會選擇從內容入手,激發用戶消費欲望。
值得一提的是,有數據顯示,我國網民數達10.51億,較2021年底提升1.9%,互聯網滲透率達74.4%。同期,頭部互聯網平臺中,阿里與百度去重用戶數分別達到10.45億與9.84億。
不難看出,對互聯網平臺而言,流量已增長至天花板。
從這個角度看,受線上流量見頂,市場紅利衰退等因素影響,幾乎所有互聯網平臺開始進入一個明顯放緩的時期。
數據顯示,在截至去年9月30日的12個月里,快手的平均月活同比增長9.3%;京東的年度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6.5%;微信及Wechat的平均月活同比增長3.9%;美團的用戶規模增速降至2.9%,創下2021年以來的新低。
同樣的,阿里、拼多多、抖音和支付寶等互聯網平臺的用戶增長情況也不容樂觀。
綜合來看,無論是阿里、京東、拼多多為代表的的電商平臺,還是快手、抖音等內容平臺,抑或是美團、支付寶這樣的工具平臺,都必須意識到比拼用戶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是比拼用戶留存的時代。
在這種背景下,內容作為實現用戶留存的最佳手段和終結互聯網平臺“流量焦慮癥”的解藥,不得不被推到臺前。
如今看來,內容已然成為了互聯網平臺商業化版圖中不可缺失的一塊拼圖。
互聯網平臺繞不開內容化
不過,隨著各大互聯網巨頭入場,內容生態開始細化,普通的內容已經失去了過往的吸引力。
也是因此,打造差異化內容,成為各互聯網平臺的重中之重。但事實上,要想做好這一點,難度并不小。
從工具類APP角度看,長期以來,這類應用多依靠廣告盈利。以總用戶數突破7 億的墨跡天氣為例,它采用的是“廣告+會員”的混合式變現模式。其中,廣告板塊占總收入的比重很大。
招股書顯示,2014 年到 2017 年,墨跡天氣的互聯網廣告信息服務收入占比高達 95%。
不過,墨跡天氣的用戶日均停留時長在兩分鐘左右,從這一點來看,廣告給墨跡天氣帶來的增量十分有限。
更何況,此類工具類平臺由于缺乏監管經驗,也容易出現出內容粗制濫造、過度商業化等現象。這無疑會導致用戶獲取的內容越發同質化,缺乏新穎性。
另外,對部分用戶來說,并非有價值的內容才是好內容,一些博人眼球、帶有沖擊性的內容會更具有吸引力。
在這種情況下,工具類APP需要一邊培養用戶心智,一邊輸出高質量內容。同時,還得保證內容能夠打動用戶,讓他們產生觀看瀏覽的欲望。
顯然,工具類APP要想轉型成為內容平臺,是相當困難的。同理,電商平臺也是如此。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有了好內容,才能吸引用戶留存,進而為互聯網平臺構建更完善的商業生態,從而抓住更多商機,增強造血能力。
換句話說,內容給互聯網平臺帶來的增長可能性,足以令困難變得渺小。總之,“內容化”這條路不好走,但支付寶們不得不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