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VS手工菜,你挺誰?
來源/火鍋餐見
作者/張冬
預制菜之風越刮越猛烈,手工菜幾乎無還手之力,一邊是規模化的生產,一邊是廚藝傳承的斷層,大眾一邊享受著預制菜的便利,又一邊感嘆著傳統的失落。
預制菜VS手工菜,你挺誰?
01
預制菜三個階段的發展
是市場所需
近日,味知香發布2022年年報和2023年一季報,報告顯示,2022年,味知香共實現營收7.98億,同比增長4.4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3億,同比增長7.95%。
一邊開店一邊關店的味知香,始終在風口浪尖,前幾天,味知香被滬股通減持4.96萬股,引發了很多業內外人士的關注。
領軍者尚且如此,預制菜到底還香不香?還能不能玩?
日本的預制菜自動售賣機
分析這個問題,還是得追本溯源。
十幾年前,預制菜就初見雛形,那時節,很多中餐連鎖企業為了達到口味一致、品質穩定,就建立了中央廚房,每天統一配送到門店。
當時大部分的預制菜,多是涼菜、凈菜、半成品菜,拿到店里,廚師再加工一番,即可端上桌,此舉提升了效率、確保了味道,而且由于集中采購,還降低了成本。
中央廚房
到了2014年,外賣百團大戰爆發,最終廝殺出頭部,預制菜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2020年,因疫情之故,大眾囚步在家,預制菜成了餐桌之光,大眾足不出戶,就能品嘗全國特色美食,諸如酸菜魚、東坡肉、佛跳墻、剁椒魚頭等等,且操作便捷,效率極高。
有需求,必有市場,有市場,就有資本追逐,2021年4月,“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上市,打響了預制菜火力全開的第一槍。
此后,諸多預制菜企業加入融資亂斗,像2019年成立的預制菜品牌珍味小梅園,截止2022年底,已完成6輪融資;
再如肆月河豚,本是連鎖餐飲品牌,自從2021年A輪融資后,就一發不可收拾,今年2月,又獲千萬融資,如今,也開始投身預制菜產業。
這兩年,預制菜跑得飛快,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預制菜相關企業有6.4萬余家,而十年前,預制菜企業還不足2000家。
據統計,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在2022年達到4196億元,2017—2022年,預制菜行業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8.8%,預計到2026年,會突破萬億元。
今年,預制菜又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使之火得無以復加,以至吸引了眾多跨界玩家,去年9月,董明珠就表示要“成立預制菜裝備制造公司”,數月之后,格力正式入局預制菜;
今年3月,貴人鳥花1個億成立預制菜產業園,除此之外,美團、碧桂園、海爾、農夫山泉也加入戰局。
連家電、礦泉水、電商平臺、地產、服飾都來插一腳,預制菜的賽道,選手越來越豐富,場面也越來越有看頭。
只不過,這些“門外漢”做的飯,到底好吃不?
消費者在選購預制菜
根據《2022年中國預制菜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61.8%的消費者認為,預制菜的口味復原程度有待提升;35.9%的消費者偏好保質期在7天內的預制菜,24.3%的消費者偏好保質期在3個月內的預制菜,偏好保質期在一年以上預制菜的消費者,占比僅為1.3%。
你看,消費者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更新鮮。
于是,盒馬、錢大媽、叮咚買菜又提出“鮮食預制菜”的概念,推動預制菜進入了4.0時代。
簡單梳理一下預制菜的成長軌跡,不難發現,預制菜出現的初心,是“中央廚房為提升企業效率”;成長于百團大戰,是為“快速送到顧客手中”;成熟于疫情時期,則是“方便快捷”,可見,預制菜的基因,是“為效率而生”。
為效率而生的預制菜
那么,從預制菜這個第一性原理出發,一切以效率為原點的餐飲,最后可能都會被預制菜(預制食品)所覆蓋,諸如,小吃、快餐、路邊攤、甜飲品店等等。
02
手工菜該何去何從?
一部分人對預制菜的抵觸,多集中于三個字上——煙火氣。
在火鍋餐見的調研中,消費者普遍反映,蒸一下、煮一下、(微波爐)叮一下的菜肴,沒有煙火氣(鍋氣)。
于是,人們又懷念起手起刀落、油烹煎炒的廚師來。
廚師的手工菜
機器工業整齊劃一的制式生產背后,是以效率為目的,而煙火氣的背后,則是活生生的人。
看如今,廚師多少有些困境,當然,這與職業屬性有關,廚師職業本身短板就很多,諸如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接觸面單調、出師慢、基礎薪金待遇低等等。
關鍵是社會地位問題,人類在滿足生存、安全等基本需求,都向往社會地位,外國廚師一般歸文化部門管,頗有點藝術創作的意思,而中國廚師則是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管,其中差別,不言而喻。
外國廚師
過去,新東方烹飪學校和藍翔技校到處打廣告做廚師培訓,如今,多替換成了美團和餓了么騎手招募。
無論從自由度、工錢、工作環境和社會地位上來說,廚師職業確實吸引力不大,加上預制菜的崛起,調料包的廣泛使用,以及經營不善大肆倒閉的炒菜餐廳,更加壓縮了廚師的生存空間,以致于大多廚師轉行,老的老、小的小、中間力量又轉行,青黃不接,傳承斷層自然難免。
煙火氣背后的人沒了,煙火氣自然蕩然無存。
但有個不爭的事實,真正的好廚師,一身的廚藝就是金飯碗,走到哪里都有飯吃,而且地位還很高。
這需要社會的磨煉和時間的修煉,在中國如此高節奏、快效率的環境下,很多年輕人不愿沉淀,等不到“下山”那一天——送個外賣都能掙錢,誰甘愿在后廚削一年的土豆?正如有了“葵花寶典”,沒人愿意去練最基礎的“少林長拳”了。
最美人間,煙火一場
或許,未來的餐飲江湖會被預制菜占領過半,偶有夫妻店或蒼蠅館子會堅持手工,以百年老店模型存活,以某道單品獨步江湖;再就是,手工菜存活于中高端餐飲之中——那些對菜品品質有高度需求和要求的餐廳,會保留手工菜。
火鍋也是如此,中高端火鍋店拼到最后,一定是拼后廚效率和廚師水平。
而那些被預制菜同化的餐廳,也會一步步消失于起起落落“不斷卷著”的餐飲更迭浪潮之中。
寫在最后
預制菜有機會,手工菜更有機會,因為餐飲的第一屬性已從裹腹逐漸演變為社交,而煙火氣是一種不可取代的氛圍,這于社交而言,難能可貴。
手工菜或許會短暫地式微,但在預制菜未曾覆蓋之處,一定會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