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辭職干餐飲,只能當個“接盤俠”?
來源/餐飲老板內參
撰文/蔡大柒
裁員潮來襲,大廠員工涌入餐飲圈
互聯網大廠的裁員潮,來得快且洶涌。
據騰訊2023年一季度財報顯示,旗下共有員工106221人,相比去年同期少了近1萬人,裁員比例接近了10%。
在5月底,網上傳出消息,阿里云將裁員7%,隨后稱只是正常的組織崗位和人員優化。B站、愛奇藝等互聯網大廠也都有裁員消息傳出,一時間人心惶惶。
餐飲業,作為一個“溫暖的避風港”,正接收各行各業的失業者們,也包括大廠員工,他們有的是人員優化,被迫辭職,有的則因為厭惡了繁重的工作,主動跳脫。
像Juliet和大廠朋友小貓,因為小貓老公的廚藝不錯,加上有一個入住大廠員工食堂的機會,就從大廠忙碌的生活中脫身,在大廠食堂的一個檔口開啟了餐飲之路,主打湘式小炒和米粉。
經歷了大廠年輕白領人群長達一年的驗證后,Juliet和小貓決定合伙開家社餐堂食店。
店開在恒通國際創新園,名叫星哥廚房,主打牛肉粉、小炒黃牛肉和擂椒拌飯,園區內多是廣告公司、影視公司,白領居多,人群和之前的食堂店匹配度很高。
因為有食堂店的“運營試驗期”,新店只用了2個月就開出來了,開業3個月,一切都很順暢,小店運營得還不錯。
快餐小吃外,大廠員工的餐飲創業方向多集中在烘焙、咖啡與酒飲這幾類。
老張原本是混跡大廠的產品經理,30歲回鄉后開了家主打小而美的精釀酒館;從大廠辭職的95后女生Sunny,回東莞開了家牛角漢堡店;某大廠的游戲音頻設計師,在廣州邊學烘焙邊裝修面包店……
他們的餐飲之路,看似文藝、美好,但成千上萬的考驗即將開啟,殘酷的餐飲拼殺將打破這文藝的泡沫。
成了“接盤俠”,發現餐飲真不好干!
從大背景來看,中國餐飲進入了一個新周期,特別是2022年底至今,這幾個月,餐飲行業經歷了很長的過山車,起起伏伏,來來回回,內卷極其嚴重。
不少頭部品牌放出了9.9元的低價策略,對很多餐飲小店來說,是更致命的打擊。
這種狀況大大降低了餐飲創業的容錯率,一招不慎,全盤皆輸。大廠豐富的工作經驗,可能在餐飲行業的判斷上幫不上忙。
餐飲老板內參創始人秦朝曾開玩笑地提到,“很多大廠離職青年、新中產扮演了餐飲接盤俠角色!
很有可能他們多年的積蓄會梭哈到餐飲業交學費。因為大家都認為餐飲行業門檻低,殊不知推開門才發現還有一個長長的梯子要爬。”
Juliet開店過程中,也遇到過判斷失誤,從大廠食堂換到園區小店,有著非常明顯的流量缺失。
“選擇開在創意園區,是因為白領比較多,工作餐需求比較大,但和我們設想不太一樣的是晚餐需求少了很多,大家沒有在園區內吃晚餐的習慣,這是選址比較錯誤的判斷。
當時在大廠的食堂,大家一天有四餐都在食堂解決,早餐、午餐、下午茶和晚餐。”
現在Juliet正和團隊也極力彌補選址上的坑,例如通過大眾點評上設置下午1點到晚餐時段的折扣活動,吸引消費者到店,或者在晚餐時增加一些團餐業務,給周圍的大公司去做加班配餐。
采訪過程中,內參君發現大廠員工轉戰餐飲踩過的坑,大都很相似。
有合伙制度不明朗,在公司發展不錯時,大家積極出謀劃策,喜笑顏開,一遇到困難時,就想著退股抽身,上文提到的老張就因為合伙人之間小意見的分歧,量變引發質變,差點不歡而散。
有被人利用信息差,在采購過程中被人坑錢的;也有選址上的坑,一看人流量挺大,一狠心交上了高房租,最后卻發現目標客群不匹配,撐不下去了,只能慘敗收場。
有大廠員工轉行開螺獅粉店,真切地寫了初次涉足餐飲,4個月關門的經驗:
例如選住戶樓下的商鋪,特別是老居民樓,一定要看房產證,因為有些違規搭建的商鋪時辦不了食品證的,還要去工商局咨詢能否辦營業執照,去城管部門咨詢裝修受不受限。
例如門頭裝修要去城管備案,以免后續門頭審核不過,影響施工與營運。
這些看似很小的環節實則滿是大坑,小失誤積累起來,真有可能成了餐飲接盤俠。
別想著賺1個億,
先把一家店開起來!
當大廠員工涌現餐飲圈,帶來了新的思維與活力,他們善于營銷,在社交平臺上記錄自己開店的點滴,更善于項目管理和資源整合。
Juliet和小貓的星哥廚房,只用了20天就把店開了出來。一張詳盡的開業執行表,列明了財稅法、定品再到團隊、運營、迭代等各個方面的具體事項。
Juliet提到,“我們在大廠里有個很強的技能,就是項目管理能力,能夠讓我們做事情的時候特別高效。
比如開一家店,前中后期有哪些細節、流程和階段,要用到什么樣子的人和資源,做什么樣的判斷,我們都能夠快速地找到關鍵點,把合適的人安排到合適的地方去。”
曾在廣告公司擔任過客戶經理的Juliet,也有著較強的溝通能力,特別是面對前廳后廚更多元的員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溝通也是項目管理中特別大的技能,一個項目,上下游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供應商和客戶,溝通能力本就是你應該具備的。
門店里有四五十歲的洗消大姐,后廚切配20多歲的小伙子,大家理解能力不一樣,教育背景不同,但只要指令清楚,把每一個人的分工和角色安排清楚,指令下達清楚,溝通還是比較順暢的,門店就能快速運轉起來。”
即便換了賽道,一些在大廠積累的工作技能還是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但餐飲創業并非一時的,Juliet提醒到還是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一方面是收入的大幅下降,另一方面體力的付出也很大。
要不要出來創業,她給出的一個判斷標準就是有沒有拿得出手、非常有信心的產品。
“不管在互聯網,還是做餐飲,有一點是永遠不變的,對消費者來說,產品永遠是第一位的。東西不好吃,營銷再新奇,裝修再有新鮮感,還是沒有辦法長久持續下去。”
合眾合創始人姚哲也在采訪中提到,“不要想著一下子能干多大,賺個幾個億,拿拿融資啥的,先把一個店開好了,或者選擇一個餐飲品牌,當別人的副手,利用自己的優勢,來推動品牌的數字化進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有些從大廠出來的,原本收入就很高,為了快速賺錢,就不太會腳踏實地地做事。”
從大廠員工轉型餐飲運營者,是一個從零學習的過程,要踏實、務實,更為重要的要堅持長期主義,而非抱著試水的目的,不行了就再換個戰場。
一個離職后回老家開了家小日料店的前大廠人,在總結跌跌撞撞的創業經歷時寫道,“或許這不是個做大事的好時代,難翻身,難發大財。但是如果做人足夠真誠,做事用心、勤奮,這也并不是做成小事的壞時代。”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