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200億,“零食大王”為何還要退市?
來源/億歐新消費
作者/陳卓
霸占80、90后童年回憶的國民零食品牌達利食品,要退市了。
6月27日,達利食品及要約人融世國際聯合發布公告顯示,融世國際要求董事會向計劃股東提出建議,根據公司法將達利食品公司擬議私有化,建議撤銷達利食品于聯交所的上市地位。
公告表示,退市的原因是由于股價低迷,達利食品已經喪失維持上市地位的優勢,股權集資能力有限。其實自2015年首次公開發售以來,達利食品并無通過股權發行籌集任何資金,因此上市從融資角度而言意義有限,但仍會生成維持上市的成本。
雖然暫別資本市場,但達利食品在短期內似乎并不需要為資金發愁。2022年,達利食品總營收仍然高達近200億元;截至年底,其賬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有130.25億元。如此不差錢的達利食品,緣何走到了退市這一步?
01
零食大王靠“復制”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福建沿海的廈門、泉州等貿易港口吸引了大量外資流入,鞋服、食品等產業很快在這里形成了產業集群。時代賦予的機遇,讓這里誕生了一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家和國產品牌。
達利食品和其創辦者許世輝,就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
1958年,許世輝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父母都是當地普通的農民,掙的錢勉強維持一家老少的溫飽。許世輝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在具備獨立生活能力以后,就獨自一人前往城市打工,成為了一家食品工廠的流水線工人。
下了班的許世輝就住在員工宿舍,和工友們一起看書聊天打發時間。當時他的一個室友非常愛吃零食,還總把碎屑弄得滿地都是。有一天許世輝問他為什么總在吃,他卻說自己吃東西并不是因為餓,只是因為喜歡吃。
簡單的一句話,點醒了許世輝。他開始意識到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對于吃的需求不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尋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再加上當時泉州生產的各類休閑小食品在全國受到歡迎,受到啟發的許世輝決定也開辦一家屬于自己的食品廠。
1989年9月,懷揣著致富夢想的許世輝回到老家,創辦了惠安縣美利食品加工廠,做起了福建小吃和零食加工的生意。這個工廠就是達利食品的前身。
美利食品廠 圖源:達利食品官網
由于用料扎實、價格公道,很快美利食品廠就獲得食品合作商的支持。但許世輝心里明白,只靠食品加工是沒法在整個行業立足的。于是,許世輝下決心對工廠進行了全方面的改革,將原有工廠的集體所有制改成了私有制,車間設備也進行了全面的升級換代。
隨后,美利食品廠推出了一款“美利牌”餅干。當年零食普遍是散裝稱斤出售,而許世輝為產品設計了精美的獨立包裝,讓這款餅干脫穎而出,從福建銷往全國。1992年,靠著美利牌餅干賺來的豐厚利潤,許世輝正式創立達利食品有限公司,并開始使用“達利”商標字樣。
成功在零食行業站住腳的許世輝,開始思考怎么把公司進一步做大。
1998年,韓國食品品牌好麗友在中國推出了一款叫做“蛋黃派”的零食,這種松軟可口的夾心蛋糕很快受到中國消費者的歡迎。許世輝意識到這是一個商機,因為好麗友蛋黃派雖然口碑不錯,但就是價格太貴,一盒要賣到十幾塊,很少有人舍得去買。
于是,許世輝在2002年推出了“達利園蛋黃派”,口味和好麗友相差無幾,價格卻便宜三分之一。憑借平價和良好的口感,達利園蛋黃派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銷量也順勢超過了好麗友,成為當時中國最熱賣的零食糕點產品。
圖源:達利食品天貓旗艦店
在蛋黃派上嘗到甜頭的許世輝,將這次成功的原因總結為兩點:一是復制市場上已經得到驗證的明星產品,降低出錯的概率;二是采用低價包抄的策略,對已有的明星產品進行顛覆。
后來的達利食品把這兩招用到了極致。2003年,許世輝如法炮制推出了“可比克薯片”,利用價格優勢與率先上市的樂事薯片對峙;2004年,達利食品對標餅干巨頭億滋國際,推出餅干“好吃點”。
2007年,在王老吉涼茶銷量大增之際,達利食品推出了涼茶“和其正”;2010年,類比銀鷺花生牛奶,公司推出了達利園花生牛奶。后來達利食品推出的豆奶品牌“豆本豆”和功能性飲料品牌“樂虎”,也是參考了業內爆款維他豆奶和紅牛。
達利食品旗下品牌 圖源:達利食品官網
自此,一個坐擁龐大品牌矩陣的國民零食集團正式成形,達利食品也憑借豐富的產品線順利步入百億營收梯隊。
2015年11月,達利食品在香港上市,成為當時福建省多年來上市市值最高的企業,也是當年亞太區乃至全球范圍內最大的消費IPO項目之一。上市后的達利食品股價一路走高,最高的2018年市值近千億港元,許世輝家族也因此躋身胡潤百富榜,并在2016-2018年蟬聯福建首富。
02
奔跑策略失靈
家喻戶曉的“零食大王”,在資本市場卻不被看好。
雪球數據顯示,達利食品股價自2018年1月達到最高點6.29港元/股后,開始呈現逐漸下跌的走勢,近5年來長期處于每股5港元以下,今年6月1日更是跌到了2.43港元/股,相比最高價的6.29港元/股早已腰斬。
達利食品上市以來股價表現 圖源:雪球
達利食品近年來股價不振,或與其經營業績關系密切。
2015年上市時,達利食品業績正處于高速增長期。當年公司營業收入達168.65億元,同比增長13.23%,歸母凈利潤為29.12億元,同比增長40.24%。2016-2017年,達利食品業績持續攀升,營業收入分別為178.42億元和197.99億元,歸母凈利潤為31.37億元和34.34億元。
2018年是一個分水嶺。當年達利食品營收達到208.64億元,但同比增速下降到5.38%,歸母凈利潤為37.17億元,增速同比降到8.26%。這一年,雖然達利食品營收突破200億,但高增速時代就此結束,此后其業績開始出現波動。
2020年,達利食品業績出現下滑。2020-2021年其營收分別為209.62億元、222.94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為38.49億元、37.25億元。2022年,達利食品業績更是急速下滑,全年營收跌破200億元大關,同比下降10.48%,歸母凈利潤為29.90億元,同比下降19.73%。
達利食品在2022年年報中解釋,在過去的一年,疫情散發、極端天氣等影響了公司的業績;此外,雖然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帶來了消費場景有序恢復,但短期內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經濟的放緩也使得消費者對于支出更加理性。
而更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創新的老牌產品已經開始拖后腿。
一直以來,達利食品的業務主要為休閑食品、即飲飲料、家庭消費和其他。其中,達利園、可比克、好吃點屬于休閑食品板塊,樂虎、和其正屬于即飲飲料板塊,這兩塊業務構成了達利食品的主要營收來源,但這兩大支柱產業近年來已經出現萎縮。
2019年,休閑食品和即飲飲料業務營收分別為101.54億元和71.42億元,占總營收的47.50%和33.41%;到了2021年,這兩大業務的營收降至99.43億元和65.96億元,營收占比也降為44.60%和29.59%;2022年,兩大業務營收進一步降至90.30億元和51.23億元,占總營收的45.25%和25.67%。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達利食品旗下的達利園、可比克、好吃點等品牌已逐漸老化,多年來產品沒有太多差異化。而零食行業的新品層出不窮,需求端的偏好不斷多樣,這對于達利食品的各個品牌都具有沖擊性,致使多個業務條線的增長空間收窄。
03
尋找下一個爆款
其實為了維持業績增長,達利園不是沒有動作。尤其在許世輝其女許陽陽接班后,達利食品進行了一系列轉型布局。
公開資料顯示,許陽陽出生于1983年,于2007年在英國獲得碩士學位后回國,正式加入達利食品后,陸續從事了一些基層工作。2014年開始,許陽陽擔任達利食品董事和執行副總裁,全面負責達利食品日常經營管理,并主導了2015年公司的IPO事宜。
自2015年上市以來,許陽陽出于對未來消費形勢的判斷,也為了拓展新賽道多元化發展,對達利食品的發展做出了全面的戰略調整。最突出的表現是,達利食品開始進軍植物蛋白和烘焙賽道,深拓國內的家庭早餐市場。
2017年,達利食品推出了豆奶品牌豆本豆;2018年創立烘焙品牌美焙辰。隨后這兩大品牌從食品和飲料業務中拆分出來,合并為家庭消費板塊,由此形成了如今達利食品的休閑食品、即飲飲料和家庭消費三大營收板塊格局。
豆本豆和美焙辰在消費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歐睿數據顯示,2021年豆本豆在國內豆奶市場份額為23%,位居第一;美焙辰也在達利食品和蘇寧的聯手支持下快速增長,進駐了線下蘇寧小店和線上蘇寧超市等渠道。
圖源:達利食品天貓旗艦店
在公司的力推下,家庭消費板塊近年來逐漸成為達利食品的一大增長點。2019-2021年,達利食品的家庭消費業務呈逐年上漲趨勢,營收分別為26.57億元、29.63億元和36.35億元;三年的營收復合增長率為11%,明顯高于達利食品的整體增長率。
其實在食品和飲料業務上,達利食品也在不斷嘗試創新。比如將可比克的形象外觀“年輕化”,和其正涼茶中加入梔子花中和苦味,上線了0糖、低糖飲品茶U系列……
尤其是2020年,達利食品旗下品牌和其正更是將目光投向了“氣泡+”的新趨勢,推出“氣泡涼茶”,稱之為中國的“涼茶可樂”。在和其正看來,氣泡涼茶契合了市場對氣泡水需求的新趨勢,滿足年輕消費群體對于碳酸飲料勁爽口感的喜愛。
圖源:達利食品天貓旗艦店
但可惜的是,這些新品再也沒能復制“達利園蛋黃派”的成功。
“跟風模仿+低價包抄”曾是不少國貨品牌彎道超車的秘訣,但這一屢試不爽的傳統套路在如今的新消費浪潮下已然失靈。對于像達利食品一樣的老國貨們來說,如果不能擁抱市場變化重新煥發活力,拋棄他們的或許不止是資本市場。
參考資料:
1、《國潮尋味 | 盼盼、達利、親親......零食貨架上的福建回憶》,鈦媒體
2、《達利集團創始人許世輝:中國的零食大王,靠復制成為福建首富》,科創板日報3、《跟風魔法失靈,達利食品遭遇中年困境》,潮起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