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起!今年美妝資本都投了什么?
來源/青眼
撰文/之桃 小橘
據青眼情報數據顯示,今年1月—6月,國內美妝圈投融資事件共有34起,同比下滑40.35%。其中,億元以上投融資事件占比20.6%,下降了7.5個百分點。
另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6月份化妝品類零售總額為451億元,同比增長4.8%;其中1-6月,化妝品類零售總額為2071億元,同比增長8.6%。
青眼梳理發現,雖然從化妝品零售額數據上來看,美妝行業呈現出回暖跡象,但卻似乎沒有完全體現在美妝投融資市場上。
同比下滑38.3%,品牌不受寵了?
據青眼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7月23日),2023年國內化妝品行業已完成37筆投融資事件,同比下滑38.3%。在融資分布上,涉及品牌、供應鏈和服務商,資本基本觸及了整個化妝品產業鏈。
回顧今年國內化妝品行業融資情況,當前的局勢是否處于“開倒車”狀態呢?
答案或許不一。青眼注意到,較往年同時期比較,當前化妝品行業的融資速度逐漸放緩,資本更多在觀望市場,以期尋找到更具價值的品牌和企業。正如多位行業人士表示,“行業在復蘇,但又沒有完全復蘇”。
從投資金額來看,今年國內化妝品行業已披露總融資金額粗略估計超過10億元。在這之中,億元級別的投融資事件僅有4起,其中單筆最高融資金額為4.71億元,系口腔護理產品代工廠倍加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收購薇美姿實業(廣東)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去年上半年,化妝品融資金額超過百億,有13個超億元的投融資項目。其中,凱雷投資集團對彩妝包材商HCP的收購金額達到近10億美元,單筆收購就遠遠領先今年整個上半年化妝品行業投融資項目所打下的全部“江山”。
相較之下,今年投融資項目大都控制在千萬級水平,資本更顯冷靜和慎重。
在品牌項目融資上,今年上半場情況持續走低。包括醫美賽道在內,僅有9個美妝品牌相關的融資事件,而在去年,僅第一季度就有13個美妝品牌獲得融資。
此外,今年上半年,國內彩妝品牌持續遇冷,融資降至冰點,僅為1起。而從上半年全球彩妝的融資布局來看,在彩妝品類上,也僅產生了7起融資。整體上看,資本更傾向于投資帶有名人效益、并且銷售更依賴于線上渠道的彩妝初創品牌,如下表中,R.e.m. Beauty、Live Tinted、Caliray都是如此。
某種程度上說,今年上半年國內美妝市場在融資數量和金額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表現。
而據青眼情報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開局,美妝賽道投融資事件就直接跌至谷底,僅為3起。換言之,化妝品行業的資本遇冷并不是在今年突然來臨的。有觀點指出,“美妝投資已由過去的狂熱變得更加克制理性了。”
另據青眼梳理,在今年的37起融資事件中,上游企業有15家,占比達到了40.5%。可以看到,化妝品行業已全速進入到原料“戰國時代”,國內美妝企業都開始注重產品質量和服務,花大力氣、新技術研發化妝品原料,期翼贏得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任和選擇。
合成生物一路狂飆
疫情時期,消費遇冷,全行業熱錢變少,但欣喜地是,資本“放棄美妝”的聲音并未坐實,不論市場大盤如何起伏,機會賽道總在不斷涌現。
青眼梳理發現,伴隨著消費者對醫美接受程度和護膚需求的不斷提升,今年醫美和功效護膚賽道熱鬧依舊。
從上表來看,醫美市場共有10起融資交易,占比27.02%,其中,絕大部分處于天使輪到A+輪的戰略融資階段。在醫美細分賽道上,資本近來似乎更傾向于對行業供應商/服務商的投入,如醫美機構、輕醫美連鎖、互聯網醫美、醫美SaaS服務商等。
但要論今年行業炙手可熱的黃金賽道,被稱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的合成生物學當不負虛名。“合成生物技術企業在化妝品行業中看到了:一個仍待開發的市場,不斷增長的機會,以及較低的監管門檻。”正如Nature系列頂尖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篇觀點文章如是說道。
資本市場同樣看到了合成生物學的廣闊前景,即便是在投資節奏放緩的2022年,合成生物學就獨得資本青睞,紅杉、高瓴、經緯、峰瑞、美團等明星機構紛紛布局;藍晶微生物、柏垠生物、微元合成、柯泰亞生物、肽創生物、德默特、溯華等多家化妝品市場合成生物學類公司獲融資。
而2023年至今,據青眼不完全統計,行業至少有14起合成生物產業投融資事件,占比近40%。無論是品牌方、研發機構還是資本,仍持續看好合成生物產業,且有不少企業是獲得了多輪投資。
比如,今年4月,距離上一次3億元B輪融資不到半年,合成生物學頭部企業瑞德林又獲得一輪B輪跟投。據了解,自2019年入局合成生物以來,瑞德林先后已獲得6輪融資,已披露融資總額近7億元。據了解,其產品應用覆蓋功效護膚、營養健康等六大領域。
對于化妝品行業而言,瑞德林高級科學家方欣博士曾表示,“相較于其他生產方式,合成生物技術更能提高原料純度,保證原料產品質量以及安全性。”從而能更低成本、更可持續地生產具有同等性能的化妝品原料。
近兩年,合成生物學賽道也相繼涌現了許多年輕公司,憑借技術優勢獲得了高額融資。
比如成立于2020年的海創生物,在短短半年內獲得了包括深創投在內的融資機構兩次青睞,完成了兩輪融資。投資方深創投認為,“海創生物的定位并不是一家化妝品公司或者功能性食品公司,而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未來在化妝品新原料上會有所作為。”此前,海創生物子公司海璞諾憑借海創的支持,在兩年時間內,將客單價突破1100+元,產品達到47%的復購率。
無獨有偶,今年3月單筆獲得近億元投資的光玥生物同樣成立不足三載。公開資料顯示,光玥生物專注于光驅動CO²回收,業務覆蓋了合成生物全態鏈。此次融資由綠洲資本獨立完成,融資金額主要用于負碳合成基地建設及人才團隊的拓展等。
當然,也有投資人士表示出擔憂,“當下有很多與合成生物技術研究毫不相關的企業注冊來蹭熱度,掛著合成生物學的名頭,但并沒有落地的項目和研發計劃”。所以,合成生物學從實驗室走到商業化生產,對于企業和整個行業而言,還是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資本唯一認可的就是利潤”
據Euromonitor統計,2015-2020年我國護膚品、化妝品的市場規模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在2020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化妝品消費國,預計到2025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化妝品消費市場,達萬億規模。
先前,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不少品牌們借著“國潮”之風站了起來,并爭先搶占更多市場份額,但在大趨勢下,一方面,產品過于依賴“成分概念”,同質化較為嚴重;另一方面,各大品牌之間的“營銷戰”使得銷售費用占比過大,蠶食企業利潤。
從當前獲投的美妝品牌來看,資本并非不愛美妝了,而是消費者對于美妝品類選擇更加謹慎,僅僅只有概念和故事的項目,斥資再多,也無人買單。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就表示,“在不確定的風險投資當中,資本唯一認可的就是利潤。”
穩中求進之下,資本采取投資動作時的考慮也就更加謹慎全面了。
在這一大背景下,無論是品牌端還是上游原料端,唯有真材實料,方能獲得市場和資本的認可。例如,成立于2020年,以純凈彩妝品牌出圈的彩妝品牌RED CHAMBER朱棧,在其“小藥瓶”粉底液和“游弋”系列當中就可以明顯看到科技含量。
據官方宣稱,“小藥瓶”粉底液采用雙模技術SH-Protective Firm有機結合成膜技術,抗老專利技術“AGE生成抑制劑”,能夠滿足不同膚質中國消費者對不同妝效的需求。
此外,RED CHAMBER朱棧聯合知名高校研究所基于《ISO16128-1/2天然和有機化妝品成分和產品的技術定義和標準》,啟動了可持續獨立研發室Re:Conatural Lab(RCL),涵蓋護膚實驗室、粉/膏類實驗室以及安全檢測室。
正是其在科研投入上的決心,也讓朱棧在三年內獲得多次融資,據了解,品牌本輪資金也將用于純凈配方研發,穩固供應鏈,及品牌建設推廣上。
總而言之,伴隨著各級監管的逐步加強,和愈來愈嚴的管控措施的出臺,都預示著美妝行業野蠻生長時代不再,而投融資趨冷也說明市場開始漸漸回歸到原本的價值區間。基于此,美妝企業需要拿出更多“硬實力”才能打動投資人。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