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全球美妝研發圈”,成了
來源/青眼
撰文/不二 Nami
近日,珀萊雅上海研發中心即將落戶閔行區虹橋鎮漕寶路的消息引發了行業關注。
青眼發現,珀萊雅上海研發中心距離今年3月正式揭幕的雅詩蘭黛中國創新研發中心僅“一墻之隔”。根據百度地圖顯示,「珀萊雅上海研發中心」距離「雅詩蘭黛中國創新研發中心」僅僅530米,步行只需要8分鐘。
以「珀萊雅上海研發中心」為起點駕車,10分鐘可到達「水羊股份上海研發實驗室」;14分鐘即可到達「拜爾斯道夫創新中心」;23分鐘到達「聯合利華研究發展中心」;29分鐘到達「上海上美研發中心」;33分鐘到達位于青浦的「貝泰妮研發中心」;38分鐘到達「上海家化科創中心」;41分鐘到達「歐萊雅中國創新和研發中心」;43分鐘到達今年5月揭幕的「LVMH美妝亞洲研發中心」;46分鐘到達「華熙生物上海功能性護膚品、功能性食品研發中心」。
▍圖中標記位置為各大美妝公司上海研發中心所在地(青眼制圖)
儼然,作為中國美妝重地的上海,已經形成了一個“1小時全球美妝研發圈”。
歷史基礎
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化妝品市場開始興起,國際化妝品巨頭如寶潔、資生堂、聯合利華、歐萊雅、雅詩蘭黛等相繼殺入中國市場。借助成熟的營銷體系和先進的消費者洞察理念,旁氏、歐萊雅、蘭蔻、強生、雅芳等外資品牌迅速搶占中國消費者心智,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
面對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可預期的高速增長,國際化妝品巨頭們為了更有針對性的新品開發和更快的市場響應速度,紛紛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
通過梳理,青眼發現國際化妝品巨頭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98年寶潔在北京建立技術研發中心,此后的10年里,歐萊雅、聯合利華、資生堂、花王、科絲美詩都在中國建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2010年后,資生堂、寶潔、雅詩蘭黛、拜爾斯道夫、科絲美詩在中國或新建或再次成立研發中心。
據不完全統計,國際化妝品巨頭在中國建立的11個研發中心里,有7個位于上海, 可以說,外資企業早年在中國的研發布局,培養了一大批化妝品領域的專業人才,上海則在其中吃到了最多的人才紅利,也就此成為中國最大的化妝品人才聚集地。
直至今日,大多數海外的化妝品高級研發人才,仍將上海作為自己歸國的首站。 一位多倫多大學分析化學專業的碩士畢業生告訴青眼,如果想進入化妝品圈子,上海會是他的第一選擇。
可以說,國外化妝品巨頭進入中國市場并建立研發中心為上海“1小時全球美妝研發圈”誕生奠定了歷史基礎。
卷出來的“1小時全球美妝研發圈”
隨著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不斷發力,“進口大牌”一度成為優質護膚品的代名詞,歐美、日本、韓國的眾多品牌引領了一波又一波的潮流。 但隨著國貨和功效護膚理念的崛起,中國消費者覺得外國的月亮似乎也沒有原來那么圓了。
當珀萊雅、華熙生物、貝泰妮等一眾中國本土化妝品公司的崛起,國際巨頭們發現原本自帶的光環也沒有那么亮了,如何通過研發更好地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
同時,崛起的國貨們也意識到,想要擺脫化妝品原料方面卡脖子的隱患,撕掉“重營銷輕研發”的標簽,加大研發投入是唯一也是最優解。
上海家化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潘秋生曾在接受青眼采訪時表示,隨著消費者的認知提高,以及新法規落地生根,中國化妝品行業可能會從流量紅利向品質紅利漸進轉型,靠砸錢買新客的打法會向靠品質求復購的打法漸進遷移和平衡,企業的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將會為產品的可持續發展助力。
化妝品行業開始從“卷營銷”走向“卷研發”。
于是具有領頭羊作用「科學家」成為了國貨美妝品牌的標配。根據青眼此前報道,去年9月,水羊股份正式宣布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堅擔任首席科學家。
同月,珀萊雅也官宣魏曉嵐正式出任集團CSO首席科學官一職,其曾任科蒂集團亞太區研發副總裁,并在全球化妝品領域有近20年研發工作經驗。而環亞集團更是在一年內入職了兩位博士,一位是曾在巴斯夫擔任亞太區副總裁的毛建文,另一位則是前歐萊雅北美研發中心首席科學家、功效護膚、皮膚再生領域專家潘志。
此外,上美股份也在去年迎來了全球研發中心全球首席科學家黃虎,后者曾在寶潔美國總部擔任全球首席科學家。
在新銳品牌中,PMPM母公司時垠集團迎來了三位合計擁有超過70年科研經驗的資深科學家孫培文、李金華和廖峰,組建起了一支世界級的科研團隊。這三人的履歷涵蓋了化妝品原料開發、功效檢測評估、產品開發等領域。
不難發現,這些中國本土品牌首席科學家的履歷中都不乏國際巨頭的經歷,而這些國際巨頭大多都將研發中心設立在上海。
除了領頭羊的角色,國內企業研發人員的數量也在不斷提升。青眼根據財報梳理發現,截至2022年,華熙生物擁有研發人員827人,同比增長44.83%;貝泰妮擁有研發人員391 人,同比增長65.68%;水羊股份2022年研發人數347人,同比增長54.22%。
在研發投入方面,絕大部分的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都開始加碼(如下圖所示):
研發的競爭說到底就是研發人員的競爭,無論是具有領頭羊意義的科學家還是龐大的研發人員,都是化妝品企業們的“戰略儲備力量”,而上海作為化妝品人才聚集地,自然也成為各家研發中心的第一選擇。
可以說,“卷研發”是上海“1小時全球美妝研發圈”誕生的時代機遇。
產業集群和政策引導
除了人才之外,“1小時全球美妝研發圈”還得益于上海在原料、代工、包材、銷售等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優勢及政策利好。
在原料方面,自上世紀80年代起,德之馨、帝斯曼、奇華頓、亞什蘭等世界知名原料供應商紛紛搶灘上海,開設中國分公司。
與此同時,上海本土原料商也在興起; 在代工環節,有“化妝品界富士康”之名的科絲美詩,其中國大本營位于上海,設有多座工廠。此外,麗鑫生技、上海臻臣、嘉亨日化等也都位于上海; 在包材端,前沿的設計能力讓上海享有“設計之都”名頭,亞洲最大的化妝品包材商HCP集團也在上海設有富祥塑膠廠; 在營銷端,作為化妝品企業的主要營銷渠道之一,小紅書的大本營在上海; 主流代運營機構麗人麗妝、寶尊電商總部也同樣位于上海。
在政策方面,《上海市化妝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就指出,力爭到2023年,全市化妝品市場規模達3000億元,化妝品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年營收超50億和20億的企業要分別達到10家。并提出,未來上海要擁有3-5個走向國際的領軍品牌,培育20個國內一流經典品牌,孵化一批潮流新銳品牌,上海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逐年提升(詳見青眼此前報道《又一批化妝品企業要崛起了?》)。
可以說,政策利好加上成熟的產業鏈為上海的“1小時全球美妝研發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支撐。
“1小時全球美妝研發圈”的未來期許
在上海的“1小時全球美妝研發圈”形成之前,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都曾是巨頭們立足亞太市場的首選之地。
而當中國市場的銷售額成為各個國際大牌收入的晴雨表時,中國化妝品市場的每一次變化都會牽動它們的神經。
寶潔首席財務官Andre Schulten在2023財年第三季度電話會議上稱,“預計中國市場將繼續在中長期內提供增長動力。”雅詩蘭黛管理層在分析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時,“中國”與“海南”作為高頻詞匯分別被點名28次和19次。
雅詩蘭黛集團亞太研發高級副總裁Jane Anders,在接受青眼采訪時曾表示,隨著中國消費者對美妝整個行業的興趣和認知越來越高,只有洞察更深的產品才能解決更細分的需求。
與雅詩蘭黛一樣,其他的國際巨頭們也紛紛從大力培養本土化研發人才并深入研究亞洲植物來源的生物活性物,持續加碼更適合中國市場的本地化研發,讓產品能夠更好的解決中國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夯實在中國市場的長期競爭力。
回望化妝品行業過去20年,中國化妝品市場規模逐年增長, 2015-2021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更是達到12%,而同期全球化妝品市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僅為2.2%,遠低于中國化妝品市場的增速。
據青眼情報數據,2022年中國化妝品市場規模約為7576億,同比增長10.46%,成為全球第二大化妝品市場。而中國也有望在2024年躍居全球化妝品第一大市場,率先邁上萬億臺階。
可以說,在中國,為中國,在中國,為世界,是上海“1小時全球美妝研發圈”的未來期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