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中國首店停業!H&M年內計劃關店200家
出品/時代財經
撰文/周嘉寶
瑞典快時尚巨頭H&M集團正加速在中國的渠道調整。
7月27日,是COS北京僑福芳草地店的最后一個營業日,這家在2012年開業的老店,前不久向老顧客們公告了其閉店的消息。COS是H&M集團中高端子品牌,產品價位定在千元左右。僑福芳草地門店是該品牌在中國內地開設的第一家門店,2012年正式迎客,并在2020年完成了一次重新裝修。
在長達11年的營業時間里,該門店也為品牌積累了不少忠實消費者。“2012年芳草地COS來了以后,我就幾乎只買它家衣服了,一直持續到2021年。”消費者楊珊(化名)對時代財經回憶,“之前的每個周末都擠滿了人”。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人表示不舍。
在時尚行業資深從業者、某時尚集團市場營銷總監Piver Jin看來,COS關閉首店或是被動選擇,“僑福芳草地的運營面積不算大,在初期運營階段的定位是小而精的藝術生活購物中心。所以彼時許多歐美品牌的中國首店開在這里。時過境遷,僑福芳草地商場進入深耕期,希望吸引更高端的品牌和客群。商場就對品牌進行了一輪洗牌。”
7月27日,COS方面就閉店事宜回應時代財經稱,“根據COS在不同市場的發展需求,我們會評估和積極探索合適的門店位置,通過門店數量、空間規劃、門店重建和遷移得到不斷優化,確保COS門店以優異的地理位置,帶給客人絕佳的購物體驗,并靈活面對日新月異的零售環境。”
子品牌陷入內耗,COS全球門店收縮
2007年COS在英國誕生,這被看做是瑞典快時尚巨頭H&M集團向中高端轉型的重要標志,COS的發展也一直備受行業關注。
據媒體報道,最初,COS以平均每年新開22家店的速度在擴張。2009年至2014年間,COS的銷售額從1.32億美元增至6.25億美元,增長近5倍。2017年,COS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該品牌也一度被H&M集團寄予厚望,成為撐起集團新增長的第二大核心品牌。
不過,COS在全球的高速增長態勢似乎沒有延續。有媒體報道,2019年COS銷售凈額為9.82億歐元,與2018年相比未有顯著增加,可比銷售額僅高于8億歐元,同比下降2%。
該品牌的全球門店數量也在收縮。今年2月,位于日本東京銀座的COS門店結束營業。數據顯示,在2023年上半財年(截至5月31日),COS在全球凈關閉7家門店,門店總數降至252家,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5家。可以對比的是,在2019年11月30日,COS品牌全球門店數量達291家。
COS在中國市場的開店也愈趨謹慎。2022年,該品牌位于北京三里屯的全球首家男裝獨立門店閉店,合并至同區域的女裝門店。在2021年,COS在重慶市場的第二家門店也悄然撤店。
業內人士認為,COS的擴張步伐縮緊一方面受到大環境影響,而另一方面則是受到品牌自身定位發展制約。
有消費者對時代財經指出,近幾年COS的產品設計與品質在發生改變。“感覺COS很多年都在吃老本。以前,我和身邊女同事從里到外都是COS。但近幾年發現,品牌的衣服材質從之前的羊毛、真絲變成大面積使用化纖面料。剪裁也沒什么創新,換湯不換藥。”楊珊直言。
消費者青青也說,“我在2013年到2019年購買頻率都很高,尤其是每年兩次的打折季。但2019年之后感覺設計沒有特點了,千篇一律。反倒是以前買的COS拿出來還是很好看,很特別。”
盡管2021年COS更換了品牌LOGO,并對產品風格進行了重塑與調整。但Piver Jin認為,從設計和市場策略來看,被譽為“高街Céline”(可理解為Céline的平替版)的COS從小眾的藝術設計正走向大眾潮流,品牌定位逐漸模糊。“COS其實跟風的是Phoebe Philo時代的Old Céline,后來Céline風格大變,前設計總監Phoebe Philo也進入休息期,這些跟風的品牌就沒了方向,一直在Old Céline老的設計檔案中挖掘靈感。”
COS原本積累的中產白領消費者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不斷分流。以近年的中國市場為例,風格類似但商品價格帶更高的The Row、Jil Sander、Lemaire、Totême等品牌正涌入開店,一些中國本土走極簡設計風格的電商品牌也開始崛起,并拓展至線下商場。
不僅如此,Piver Jin認為,同集團中高端品牌ARKET與 & Other Stories在中國市場的鋪排,也與COS形成了相互掣肘的內耗局面。“從外圍來看,這些品牌的風格和產品重疊度太高了,沒能很好的形成差異。”她說。
COS最大市場仍是中國,H&M集團加速渠道優化
不過,有業內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盡管制約COS進一步發展的因素不少,但這也并不意味著COS在中國市場出現了不可逆轉的經營問題。
從門店數量來看,中國內地仍是COS品牌最大的市場。品牌官網顯示,包括即將歇業的芳草地門店,COS在中國內地共有38家門店,其中7家門店在上海。而該品牌誕生地英國的門店數量也才20家。亦有相關人士對時代財經透露,“據我所知,COS在中國的業績很好。”
全球市場來看,在2022財年(截至2022年11月),H&M集團包括COS、Weekday、Monki、 & Other Stories 和ARKET在內的其他品牌部分,銷售額增長達22%。
零售服飾行業頻繁的渠道調整與本土的消費趨勢有關。Piver Jin解釋稱,“疫情之后,消費者生活重新回歸戶外,他們開始涌向線下去購買和體驗,商圈人流恢復。未來三年,線下的零售渠道將迎來一輪大洗牌,商場和品牌也在各自重新定位。”
她進一步指出,“服裝行業的增長應該是往下沉市場走,COS前期在中國市場的一、二線城市深耕少量店鋪,從品牌形象來說已經立住了,現在應該要占據二線、三線的城市,甚至是消費力強的四線城市優質商場。”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整個H&M集團也正在加速調整渠道布局。H&M集團CEO Helena Helmersson曾表示,公司不斷優化門店組合,以確保在每個市場擁有最優的門店模式和位置。這包括在成熟市場關閉部分門店,在增長市場開設新門店,以及進行門店翻新與調整。
數據顯示,H&M集團門店數量從2019財年末的5076家減少至2022財年末的4465家。而截至今年5月31日,其門店總數進一步減少到4399家。根據集團2023年度初的計劃,將新開約100家,關閉約200家,凈減約100家門店左右。
在中國市場方面,H&M相關人士對時代財經透露,“因為我們的品牌入駐中國商場都較早,今年,集團正在對現有店鋪進行整體審核,根據商場定位與品牌的契合度做出線下布局的調整。開店方面,也會與符合定位的新商場進行洽談。”
另外,其還透露H&M集團旗下品牌有意在中國市場拓展新的線上渠道,“我們目前線上渠道包括天貓旗艦店、自營網站和APP。現在也會看中國本土其他電商平臺機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