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抓著花西子不放,國貨美妝半年報暗藏玄機
來源/億邦動力
作者/潘晴晴
沸沸揚揚的“花西子79元眉筆”事件,讓輿論的焦點再次回到“國貨美妝”身上。
“便宜大碗”、“大牌平替”還是國貨美妝的主流趨勢嗎?2023年上半年,化妝品類商品零售額為2071億元,同比增長8.6%,創(chuàng)下近五年來歷史最高點。行業(yè)加速回暖,支撐國貨美妝增長的內在動力是什么?
億邦動力通過盤點國內營收TOP10的美妝企業(yè)半年報,試圖梳理出行業(yè)主流趨勢和基本共識,找到支撐企業(yè)增長的內在動因。
2023年上半年,營收超30億的美妝企業(yè)包括上海家化、珀萊雅和華熙生物;營收超20億的有貝泰妮和水羊股份;超10億元的包括逸仙電商、巨子生物、上美股份和丸美股份。另外需要提到的是,今年8月上市的敷爾佳,以上半年8.69億元的營收躋身TOP10,排在第10。
從營收增幅來看,8家取得正增長,2家為負增長。其中,增速前三的分別是巨子生物增長63%、珀萊雅增長38.12%和丸美股份增幅29.64%;營收負增長的是上海家化和逸仙電商,前者下降2.3%,后者則下降11.87%。
從賺錢能力上看,十家美妝上市企業(yè),9家賺錢,僅有逸仙電商還在虧損;最賺錢的是巨子生物,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達到6.67億元,同比增長52.5%;其次是珀萊雅的4.99億歸母凈利潤,同比有68.21%的增長。
從美妝上市企業(yè)TOP10的營收增長和經營策略來看,國貨美妝正在呈現(xiàn)出一些主流趨勢和共識:
第一,核心品牌和大單品是企業(yè)經營的基本盤。在此基礎上,各家都在尋找“第二增長曲線”,通過切入細分人群和細分品類的市場機會,塑造新品牌。
第二,電商渠道,尤其以抖音為代表的直播電商,對品牌營收增長的貢獻顯著。與此同時,企業(yè)也開始重新探索多元化的線下經營渠道。
第三,為建設中高端品牌形象和擴大知名度,大多數(shù)企業(yè)開始在營銷和研發(fā)上“雙向發(fā)力”。塑造“研發(fā)實力”,既是品牌營銷新策略,也是“真金白銀”的投入結果。
01
“大單品”是美妝品牌基本盤
“第二增長曲線”是可選項
盤點今年上半年美妝上市公司的財報,可以發(fā)現(xiàn),“核心品牌”和“大單品”是當前美妝企業(yè)保持穩(wěn)定增長的基本盤。如貝泰妮、珀萊雅、巨子生物、華熙生物、上美集團等美妝企業(yè),均呈現(xiàn)出這一趨勢。
今年上半年,貝泰妮集團旗下核心品牌“薇諾娜”實現(xiàn)收入22.60億元,占公司總營收的比重高達95.46%。
珀萊雅旗下核心品牌“珀萊雅”,營收達到28.89億元,對總營收的貢獻占比達79.87%。其中,珀萊雅“大單品”雙抗、紅寶石、源力三大產品系列是支撐品牌營收的主力。
巨子生物旗下核心品牌“可復美”總營收達到12.3億,相比上年同期增長101%,占總營收比例達76.6%。
華熙生物的“功效性護膚”業(yè)務線實現(xiàn)營收19.66億元,占主營業(yè)務收入比例為63.92%;旗下四大品牌中,潤百顏對營收貢獻最大,達到6.3億元。
上半年,上美集團旗下核心品牌“韓束”的營收首次突破10億元,達到10.28億元,占企業(yè)總營收比例達64.8% 。上美股份也依靠韓束品牌毛利率的提升帶動了公司整體利潤高增。報告期內,該公司實現(xiàn)營收15.87億元,凈利潤1.01億元,同比增加60.7%,毛利率69.0%,同比增加4.1個百分點。
不同于電商的“爆品”邏輯,品牌“大單品”往往是能夠穿越市場周期的明星產品,具有市場前瞻性、技術領先性和用戶忠誠度等特征。除了醫(yī)療器械類產品外,大多數(shù)護膚、彩妝類“大單品”都會經歷數(shù)次產品迭代。
自2020年提出“大單品策略”以來,珀萊雅依靠雙抗、紅寶石、源力三大家族獲得了持續(xù)的營收增長。根據(jù)財報數(shù)據(jù),今年618期間,珀萊雅品牌成交金額獲抖音美妝排名第6、國貨排名第1,珀萊雅雙抗3.0系列在618購物節(jié)期間銷售量破百萬。
作為貝泰妮集團旗下核心品牌,薇諾娜的多款明星單品也在今年618獲得高增長。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經典王牌產品“薇諾娜舒敏保濕特護霜”全渠道銷售62萬支,皮膚學級防曬單品“清透防曬乳”在全渠道銷售110萬支,舒緩修護凍干面膜全渠道賣出1200萬片。
“可復美膠原棒次拋精華”,巨子生物旗下上市近兩年的大單品,在今年618期間全網(wǎng)銷售超過3500萬支,GMV同比增長700%以上,榮登抖音年度精華金榜TOP1和天貓爆款單品榜TOP3。
華熙生物旗下潤百顏的大單品“屏障修護系列”、“光損傷修護系列”和“抗時光修護系列”,銷售貢獻也超過50%。華熙生物在財報中還特別提到,報告期內有多款大單品銷售收入過億,大單品產品/系列占比繼續(xù)提升。
在“主推品牌”和“大單品策略”的基礎上,各家美妝企業(yè)也在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具體押注什么品類實現(xiàn)增長,主要取決于市場需求和企業(yè)基因。
比如說,珀萊雅和丸美選擇從細分品類切入,在彩妝、底妝品類上投入較大精力。
從半年報來看,珀萊雅集團旗下彩妝品牌彩棠、頭發(fā)洗護品牌Off&Relax、護膚品牌悅芙媞單品牌收入分別增長78.65%、94.17%、64.80%。其中,彩妝品牌彩棠的銷售收入達到4.14億,對總收入的貢獻占比達到11.4%,成為集團第二大品牌。
丸美集團旗下彩妝品牌“戀火”營收達到3.07億元,對總營收貢獻達到29%,同比增速達211.42%。
貝泰妮圍繞“皮膚學級護膚”延伸出四個品牌,除了敏感肌護膚品牌“薇諾娜”,還有嬰幼兒護膚“薇諾娜寶貝”、高端抗衰品牌“璦科縵”和專業(yè)祛痘品牌“貝芙汀”。不過上半年,薇諾娜寶貝和璦科縵的銷售額僅占到集團營收的3.7%。
在核心品牌“一葉子”和“紅色小象”增長放緩的情況下,上美集團于2022年5月推出嬰童功效型護膚品牌“Newpage一頁”。2023年上半年,Newpage一頁收入達5900萬元,較2022年上半年增長209.1倍,為總收入貢獻占比提高至3.7%。
同樣需要關注的是,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也有可能讓公司目標陷入“失焦”狀態(tài),導致增長放緩。例如,今年上半年,華熙生物旗下品牌潤百顏、夸迪、米蓓爾和BM肌活的營收同比下滑2.04%、10.10%、16.81%和29.62%;功效性護膚品業(yè)務的收入也同比下降7.56%。
華熙生物對此做出回應,稱公司主動放慢發(fā)展速度,對四大品牌進行全面梳理,深度審視業(yè)務健康,并進一步培育和提升關鍵能力,包括聚焦品牌定位、優(yōu)化渠道結構,強化大單品戰(zhàn)略、數(shù)字化運營等。
02
抖音電商帶來顯著增長
2023年是“線下重啟年”
從主營銷售渠道來看,十家美妝企業(yè)中,除了上海家化和敷爾佳的線下收入占比超過50%,其余品牌公司的線下收入占比都不高。電商依舊是美妝的主要銷售渠道,尤其是以抖音為代表的直播電商平臺,對品牌營收的貢獻增長顯著。此外,線下渠道開始復蘇,大多數(shù)企業(yè)開始重視線下渠道的布局。
以珀萊雅、貝泰妮、巨子生物、水羊股份、丸美股份半年報數(shù)據(jù)為例。
今年上半年,珀萊雅線上渠道持續(xù)增長,線上收入達到33.3億元,占比提升至92.03%;線下收入占比從2020年的29.99%收縮到今年上半年的7.97%,銷售額也在逐年減少。
貝泰妮旗下品牌的主營渠道以天貓、抖音、京東等自營旗艦店為主。上半年,貝泰妮線上渠道銷售收入為17.43億元,占整體營收的73.92%,同比增長7.15%。
其中,薇諾娜天貓旗艦店營收6.89億元,同比下滑4.66%;京東系的銷售額較去年同期下滑4.91%,銷售達1.33億元。而在新興渠道抖音電商,薇諾娜上半年的銷售額達2.65億,增幅達32.47%,占主營業(yè)務收入比例上升至11.26%。
上半年,巨子生物通過DTC店鋪的線上直銷收入約為9.78億,占比60.9%;面向電商平臺的線上直銷收入為6808萬元,占比4.3%,其中天貓、抖音等平臺增長顯著;線下直銷收入3710萬元,占比2.3%。直銷渠道合計收入10.83億元,同比增長111.94%,經銷商銷售收入5.23億元,同比增長10.34%。
水羊股份上半年在抖音電商的營收4.97億元,同比增長137%,開設網(wǎng)店數(shù)48家;淘系渠道營收7.57億元,同比下降-13%,目前網(wǎng)店數(shù)量達288家。財報顯示,水羊股份以淘系、抖音為代表的自營渠道收入占比從2017年的47%提升至2022年的66%。其中,抖音渠道雖然體量仍不及淘系,但增量明顯。
丸美股份上半年線上渠道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8.45億元,同比增長58.97%,占公司總營收的比例為79.8%;其中以抖音為主的線上直營同比增長119.53%。
互聯(lián)網(wǎng)口碑和行為數(shù)據(jù)研究機構用戶說發(fā)布的《2023年上半年美妝市場復盤》顯示,上半年抖音平臺美妝銷售額為500億-750億元,同比增長60.44%。另一家第三方機構歐特歐咨詢的數(shù)據(jù)顯示,抖音化妝品大類下8個細分品類的Top30,一共有210個品牌,其中80%以上的品牌獲得增長,包括韓束、珀萊雅、丸美、可復美、肌活、薇諾娜、璦爾博士等國貨美妝品牌。
2023年也是國貨美妝的“線下重啟年”,盤點美妝上市企業(yè)的半年報可以發(fā)現(xiàn),各大品牌紛紛布局CS、OTC分銷、自營零售和新零售/即時零售等渠道。
珀萊雅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其銷售費用為15.80億元,同比增長41.46%,主要投入方向是新品牌孵化、線下渠道及海外渠道探索。
珀萊雅已經進駐了135家購物中心和141家百貨,上半年其線下日化收入實現(xiàn)了5.64%的正增長。在上半年的業(yè)績交流會上,珀萊雅對外透露,下半年將調整線下組織架構,將線下作為品牌形象提升的重要渠道。
貝泰妮的半年報顯示,其線下渠道銷售收入為6.15億元,占主營業(yè)務收入比例也從去年同期的20.28%上升至26.08%,在線下渠道上重點投入“自營零售”和“OTC分銷”渠道。
上半年,貝泰妮共計新開線下直營店37家,關店1家。截至2023年6月末,貝泰妮旗下直營店數(shù)量達到113家,線下自營模式主營業(yè)務收入為1383.8萬元,雖同比增長了515.46%,但僅占主營業(yè)務收入0.59%。
OTC分銷也是今年的重點。薇諾娜與超過7.4萬家終端OTC藥房合作,合作的連鎖藥房品牌數(shù)量超過550家。上半年,貝泰妮OTC分銷渠道銷售模式實現(xiàn)主營業(yè)務收入2.96億,約占主營業(yè)務收入12.53%,占線下渠道收入比例則為48.07%。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上半年,上海家化的新零售業(yè)務快速增長,增速約34%,占國內線下業(yè)務比重約26%,創(chuàng)下新高。經過近幾年對新零售的探索和實踐,上海家化已成為餓了么、美團、京東到家等的前十大供應商。
03
營銷和研發(fā)“雙向投入”
科研實力塑造品牌長期價值
為了保持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場占有率,巨額的營銷投放幾乎是美妝企業(yè)的標配。
目前來看,美妝上市公司的銷售費用率普遍保持在40%-60%。2023上半年,美妝上市企業(yè)TOP10的銷售費用總計達97.47億元,銷售費用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在40%左右。
韓束品牌母公司上美股份的銷售及分銷開支為8.51億元,在收入中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48.2%攀升至53.6%。對于營銷費用的大幅增加,上美股份表示,銷售費用的增加主要為提高品牌曝光度、把握新渠道機會,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及渠道建設投入所致。
貝泰妮上半年銷售費用為10.97億元,占營業(yè)收入的比重為46.3%,同比增長17.8%。財報顯示,銷售費用的增長主要是隨著公司銷售規(guī)模增長,持續(xù)加大了對營銷人員費用和倉儲物流的投入,品牌形象推廣宣傳銷售費用增長與銷售規(guī)模增長基本匹配。
珀萊雅上半年的銷售費用為15.8億元,占營業(yè)收入的43.56%,同比去年增長 41.46%。珀萊雅對此解釋為:“主要系本期形象宣傳推廣費(新品牌孵化、線下渠道及海外渠道探索)。”
2023年上半年,巨子生物銷售費用為5.55億元,占營業(yè)收入的比例為34.6%,同比增長高達110.3%。巨子生物在半年報中表示,銷售費用的增長主要是因為線上直銷渠道快速擴張,使得線上營銷費用增加所致。
華熙生物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4.77%,而銷售費用微增2.4%。華熙生物在業(yè)績報告中提到,“公司主動進行戰(zhàn)略調整降低發(fā)展的速度,造成了銷售收入增速的下降。”
但明顯向好的趨勢是,幾乎所有美妝上市企業(yè)對于研發(fā)的投入只增不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展現(xiàn)“研發(fā)實力”不僅正在成為主流的品牌營銷策略,也是企業(yè)“真金白銀”的投入結果。
今年上半年,國貨美妝上市公司持續(xù)增強科研投入,10家公司的研發(fā)投入合計近7億元。
國際美妝品牌的研發(fā)費用率主要集中在1.5%-3.5%之間,比如歐萊雅近五年平均為3.3%,寶潔約為3.2%。今年上半年,很多國貨的研發(fā)費用率已逼近國際品牌的上限。美妝上市企業(yè)目前的研發(fā)投入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建立品牌研發(fā)中心、自有工廠以及外部聯(lián)合實驗室,二是從事自主化妝品原料開發(fā)和生產。
今年3月,貝泰妮新中央工廠正式投產,年產能達50億元。在上半年財報中,貝泰妮也指出,其創(chuàng)新原料研發(fā)中心正在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同時其獨立的醫(yī)療器械研發(fā)部正重點開展二類、三類醫(yī)療器械的研發(fā)、生產轉化和注冊申報工作。
今年4月,水羊智能制造產業(yè)園正式開園,該產業(yè)園被業(yè)內譽為“擁有全球單體面積最大的美妝生產車間以及研發(fā)中心”,包含基礎研發(fā)、配方開發(fā)、質量檢測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共16個實驗分室,具備從原料到產品的全方位創(chuàng)新研發(fā)能力。
今年6月,“瑞金醫(yī)院-逸仙電商集團醫(yī)學護膚聯(lián)合實驗室”揭牌建成,雙方將共同開展皮膚疾病的機制研究和功效護膚產品研發(fā)合作;8月,逸仙電商與科絲美詩建立的工廠逸仙生物科技正式運營投產。
今年7月,華熙生物宣布和山東大學合作創(chuàng)立“華熙生物-山東大學干細胞與皮膚組織再生研究中心”,同時繼續(xù)與江南大學、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校機構合作,延續(xù)進行4項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及2項山東省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
除此之外,華熙生物財報也顯示,其目前在研原料及合成生物研發(fā)項目共121個,華熙生物北京合成生物學國際創(chuàng)新研發(fā)中心也進入高效運營階段,已實現(xiàn)合成生物生產菌種的快速迭代,超10個產品進入中試階段。
盡管高端國貨美妝品牌的建設道阻且長,但通過半年報可以看到,作為行業(yè)“領頭羊”的美妝上市企業(yè)正在通過底層的研發(fā)、產品、渠道能力,塑造品牌的長期價值。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