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后,鍋圈面臨三大挑戰
來源/一刻商業
作者/麥卡
提到“吃火鍋”這件事,很多消費者最先想到的,除了海底撈、巴奴等線下火鍋門店,還有鍋圈這個靠火鍋食材出圈、被稱作“在家吃飯第一股”的新品牌。
11月2日,鍋圈食匯成功登陸港交所,發行價格為5.98港元/股,當日股價盤中最高上漲約4%,漲至6.22港元/股,之后有所回落。截至11月13日,鍋圈收盤價為6.10港元,市值達167.07億港元。
登陸資本市場的鍋圈,正面臨著更多審視的目光,與更多的競爭對手。實際上,自疫情紅利消退后,鍋圈再難復制高增長,也面臨三大挑戰——產品單一、門店擴張放緩、市場需求下滑。
作為定位“在家吃飯”餐飲品牌的鍋圈,主打產品僅限于火鍋及燒烤,品類擴張和多場景布局一直在進行,效果卻不顯。再加上后疫情時代,人們回歸常態,在家吃飯不再是主流場景,鍋圈很難再“一條腿走路”。
除此之外,極為依賴加盟店的鍋圈,加盟店貢獻收入超過90%,但其加盟模式還未成熟。過去數年門店數量大量增加的背后,關店率也在上升。
鍋圈在一個恰當的時間點成功上市,但仍需要向市場釋放更多且深遠的價值。達成百億市值的如今,是鍋圈最巔峰的時刻,還是其邁向千億市值的起點?
紅利期過了,鍋圈能否靠預制菜狂奔?
過去三年,借助疫情下居家經濟的紅利期,鍋圈得以實現高速增長。
鍋圈成立于2017年,經歷了三年發展才開出1700家門店,但2020年初疫情到來,僅在十個月內其門店數量便增長至5000家。疫情爆發后“在家吃飯”場景逐步取代線下就餐,鍋圈也開始了超級進化之路,展現了猛烈的擴張勢頭。
如今人們的生活逐漸恢復常態,在家做飯的生活方式還將延續,但整體需求下降的趨勢凸顯,需求暴漲的現象很難再重現。
疫情曾將鍋圈送上發展的快車道,但市場環境不會保持不變,如今紅利期的消失,也讓其很難再復制過去的高增長。
據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2023前四個月,鍋圈實現營收分別達29.6億元、39.6億、71.7億、20.78億,凈利潤分別實現-4329.2萬、-4.61億、2.41億、1.20億。鍋圈于2022年首次實現盈利,2023年前四個月保持盈利,但實現的利潤并未覆蓋前兩年的虧損。
為了尋求新的增長路徑,鍋圈一頭扎進了預制菜賽道。過去數年,其從主打火鍋食材發展到燒烤場景,如今又延伸至預制菜場景。
鍋圈董事長楊明超此前表示,速烹菜將成為鍋圈到家的第三場景,通過預制食材的方式,讓消費者在家用5分鐘的時間完成烹飪。
然而,無論是To C還是To B市場,預制菜都很難撐起鍋圈的新故事。
今年以來,圍繞預制菜的爭議不斷產生,這一市場主攻的年輕消費群體對預制菜食材新鮮度、性價比、食品衛生等方面提出質疑,甚至開始學習如何甄別并避免預制菜。
To C市場需求降低的同時,盒馬、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玩家也在對該市場發起進攻,相比鍋圈,它們更具流量優勢、產品性價比優勢,也已吸引大量年輕購買力。
當下,預制菜市場主要靠B端市場、服務中小型商家,如主打“小碗菜”、便當、團餐等餐廳存在大量預制菜需求,但這一市場的競爭也尤為激烈,已誕生年收入超百億的企業,如擁有百勝、麥當勞等快餐企業客戶的品牌圣農。另外,許多餐飲企業并不依賴于第三方供應商,紛紛成立了獨立團隊、自研標準化產品。
目前,鍋圈對B端市場的擴張處于剛起步的階段,預制菜市場也需要企業有足夠的資金投入、供應鏈實力等,才能具備一定競爭優勢。
楊明超和鍋圈團隊是開連鎖火鍋店出身,有豐富的餐飲、連鎖方面的經驗,但進入萬億規模的預制菜市場,等于要在新的市場開始戰斗,鍋圈想要探索出一個在家吃飯的第三場景并沒有那么容易。
萬店規模之下,加盟商能賺到錢嗎?
鍋圈以七年內開出超萬家門店的速度,證明了自己的擴張能力,也在較為分散的“在家吃飯”市場成功占據一席之地。然而,其極度依賴加盟商,公司業務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難免面臨品控管理以及盈利能力的挑戰。
據招股書顯示,截至今年10月11日,鍋圈的門店數量已經達到10025家,而截至今年4月30日,公司擁有的直營店只有6家。同時,鍋圈的營收主要來源于加盟店,過去三年占總營收的比例均超90%。
不過,區別于依賴加盟模式的企業,鍋圈的營收構成中,僅有少部分來自對加盟商提供的綜合服務,極大部分來自銷售產品。
也就是說,加盟店的經營情況,將直接影響鍋圈的業績表現。鍋圈也在招股書中提及,公司的經營業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等加盟店的業績,表現欠佳的加盟店(如總數重大)將對公司的收入及盈利能力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盡管鍋圈已經狂奔到萬店,加盟店卻并不一定能賺到錢。其中困境可以簡單概括為兩種:門店過于密集和季節的桎梏。
鍋圈的產品銷售極具季節性,寒冷的月份為高峰期,其他月份則需要依靠飲料、一人食、即烹餐包等產品支撐,但這些多樣化產品并未受到用戶的歡迎,銷售情況并不樂觀。
門店密度方面,在地圖軟件上搜索發現,隨著鍋圈門店數量的增多,單店之間的距離可以近至1公里,這也導致一家門店輻射范圍內的用戶群體,與其他門店大量重復,也影響了單店的營收。
從近年來鍋圈的閉店情況也可以佐證——門店過于密集一直是關店的主要原因,今年以來,鍋圈的擴店速度變慢了許多,2020-2022年以及2023年前四個月,開設的新加盟門店數量分別是2883家、2762家、2631家和754家。閉店數量卻不斷增加,從2020年的28家上升至2022年的279家,而今年僅前四個月便達到132家。
除此之外,鍋圈要想推動單店盈利走向成熟,還要解決品控問題以及強化背后的供應鏈優勢。
加盟模式下,企業在產品品質管理上會面臨更多難題。鍋圈也明白這一點,自收購或控股了數家食品加工廠后,鍋圈的大量食材都打上自有標簽,加盟店銷售的產品更為標準化。
鍋圈上市前募集資金的一部分也被用于增強供應鏈能力,招股書中提及,其中“40%用于提高產能及效率增強公司的供應鏈能力,10%用于建立產品研發中心以及升級和購買相關設備。”
接下來,鍋圈還需進一步平衡單店盈利和擴張速度。此前其宣布,計劃在今年新開約2500家新加盟店,即門店數量在今年年底增至超過1.1萬家。隨著進一步擴張,鍋圈的盈利能力也將受到更大的考驗。
鍋圈需要更多時間優化擴張模型,讓門店擴張形成正循環,并證明自己擁有持續盈利的能力。
行業門檻低,鍋圈如何應對后來者的圍攻?
鍋圈的出圈,得益于踩中疫情“在家吃飯”的趨勢,在一個規模較大、發展極快的市場加速成長,但隨著越來越多玩家進入賽道,鍋圈很難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保持領先的位置。
如今看來,盡管經歷了六年的發展,但鍋圈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還不夠大。
從產品制造方面來說,鍋圈主要通過購買加工或未加工的食品,再通過加盟商出售給消費者。盡管鍋圈一直強調深入上游產業,自建核心產品供應鏈,但大量食材還是依賴于采購,截止2022年末其仍與279家食材供應商合作,整年采購費用達到63.97億元。
這也導致鍋圈的產品同質化嚴重。鍋圈的火鍋、燒烤食材的產品品質、產品多樣性、產品包裝等,與其他火鍋食材店相差無幾,并未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差異化的品牌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鍋圈將自己定位為“品牌”,自有品牌產品占比超過95%,無法通過與第三方合作以擴充產品,自然在產品多樣性上受到限制。
比如火鍋場景下主打的肥牛品類,美團優選上擁有來自7種來自不同品牌的產品可供消費者選擇,鍋圈上的產品則僅有4種。
除此之外,從門店主要分布于社區周圍這一點可以發現,鍋圈面向的是門檻較低的低價市場,但經一刻商業對比發現,鍋圈產品在性價比方面并未形成優勢。
火鍋主打的肥牛產品方面,鍋圈200g規格的售價低至16元,同規格的產品在美團買菜、興盛優選等渠道低至9元;蝦滑方面,鍋圈120g規格的低至16元,同規格的產品在其他渠道低至7元;毛肚方面,鍋圈150g規格的低至17元,同規格的產品在其他渠道低至4元等。
為何鍋圈已經擁有萬店、形成規模優勢,卻不具備成本優勢?這是源于原料采購、門店運營、物流運輸等在內的繁雜鏈路中,產生損耗的環節非常多,而鍋圈還無法對全鏈路進行高效管控。比如物流方面,截止2022年底,鍋圈的物流運輸和中轉倉儲均完全采用外包方式。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鍋圈還未做到“既好吃又不貴”,質優和低價兩者之間的平衡并不容易,同時也還需進一步滿足消費者對多樣化產品的消費需求。
這也是鍋圈駛入更為廣闊的市場的重要一步。鍋圈因創立最早、擴張較快而擁有一定先發優勢,但未來對門店、場景、供應鏈的深入程度,才是它能否笑到最后的關鍵。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