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被熱捧的今天,線上線下結合的電商故事卻總是能夠引起資本市場的無限興趣和猜想。
-
我覺得應該征稅,從技術上講也不存在問題。應征稅的理由有三:一是維護公平的競爭環境。在線下,你開一家再小的店,稅也得一分不少的交,不管你賺錢還是虧損,那么對電商賣家同樣應該如此,這是市場經濟體系下應有的公平,從歐美國家來看,也是大勢所趨;二是將電商賣家納入征稅體系,有助于加強監管,可減少假冒偽劣及價格欺詐等現象,否則中國電商始終是假貨的代名詞,也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三是適當提高準入門檻,規范運作。有些行業應該具備一定的從業資質,要有門檻、有規則,但電商消除了門檻,打破了規則,讓這些行業處于無序的發展狀態,這并非好事。
-
這次事件也有幾個不爭的事實:
1、沒人認為沃爾瑪在中國不行了,但其僵化也是有目共睹的;
2、沃爾瑪文化中一直強調沃爾瑪大家庭,這次事件的文化傷害和心理傷害大于職業影響,深信企業文化,愛之越深,痛之越深;
3、此次事件解聘的基本都是本土高管,沃爾瑪進入中國市場,培養的第一批本土高管蕩然無存,這是沃爾瑪本土化的成功還是失敗呢
-
截止去年底,沃爾瑪在華開店406家,員工總數應有數萬。裁減區區100多人,占比微不足道,不應無限放大。且店有關有開,人有出有進,此自然之理也。當前零售市場形勢嚴峻,減員增效實為企業“過冬”應有姿態,關店也是企業正常的調整行為。但“過冬”不是冬眠,企業在某些領域收縮,也會尋求新的發展機會。因此,我更愿意把沃爾瑪的裁員看成一種適應新常態的調整,而不是一個轟動性或標志性的事件。事實上,這也遠遠稱不上“大裁員”。
-
對便利市場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對便利企業來說是利空消息。怎樣決策取決于企業定位與顧客導向。
-
實體超市電商:我們都是實體+電商的模式,對于我們擁有實體零售的企業來說,不可能放棄實體,去做電商,那樣就本末倒置了,我們所謂的O2O也好、電商也好,事實上都是為我們的顧客提供更多渠道的購物而已,所以商品既要有百姓日常所需的商品,也要有線上專供商品,線上的特色商品事實上是給我們日常生活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的商品,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品質和生活的情調而已。
-
好文,實體零售業不可能消亡,創新改革迎合才有出路。
-
今年的雙11,天貓、京東等各大電商強勢備戰,最終天貓以 571億成交額創下網上零售交易新高,沖擊著實體零售商場。對此U箱認為不要以一個數字去判斷電商就可以一統江湖,實際上是有90%小淘寶戶是虧的,只有10%才賺錢,純粹電商和實體絕對不是敵我關系,更多是考慮如何通過電商、網絡品牌把便利性、支付便利發揮出來。實體零售商還是有非常強大的優勢,我們需要借助互聯網改造線下流程,積極靠攏線上,打通線上與線下。
-
筆者總結的很到位,目前電商看似是發展很好,但是像便利店這樣的業態,電商是無法抗拒的,而且現在一些大的平臺電商都在尋求一些便利店合作,試圖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問題。
-
網購不一定真便宜,我說你說沒用。這個認知掌握在消費者心里,實體零售商怎樣破解電商商品便宜這個命題,獲得消費者認同,實體零售的好日子才能真正到來!
-
是真的,昨天歐尚中國66家門店同時啟動雙十一大促銷,場面極其瘋狂,幾乎所有門店紡織品都被洗劫一空,截止昨天21:30歐尚營業額突破一個億,雙十一歐尚單日營業額突破1.15億
-
產品質量問題一直存在,很多網購的用戶嫌退貨難,又因為價格低所以就不當回事了。
我買了一次就不敢再買了
-
國家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對電商免稅,但也并未出臺專門征對電商的稅收政策,不然去年蘇寧總裁張近東為何在“兩會”上提電商征稅提案?美國參議院通過《2013市場公平法案》之后,為何我國專家紛紛探討中國電商是否應被征稅的問題?
國家稅務總局雖然實行了《網絡發票管理辦法》,為電商征稅提供了法律技術上的支持,財政部等13個部門也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電子商務健康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將繼續加強電商企業稅收管理制度研究,但尚未建立電商稅收法律制度,對征稅的對象、稅率等問題也沒有明確。
事實上,我國對電商的征稅制度尚未建立,大量的電商都未被納入現行稅制體系,相關機構并沒有對與實體店稅負能力相同的網店征稅,稅收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對部分既有實體店、又有網店的零售企業來說,有的地方是征收部分稅款,但總體來看,事實上享受免稅的電商相當多,即使少數被征稅的電商,也享受著極大的優惠,比如已交營業稅可退40%、增值稅退7%、所得稅退18%等等。
不少電商事實上享受著免稅政策,有的賣家規模已經相當大,也實際享受免費優惠,對于困境中的實體店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不公。在線下,你即使開一家十幾平的小店,各種稅收一樣都不能少。
電商做到現在的規模,應該被征稅,也可以被征稅。
-
我也感覺嘿客很有潛力,只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沉淀,來培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便利性在最近一個階段將會是零售的主題曲,爆發點。
-
說的好,高成本,銷售下滑,電商擠壓,不是徹骨生死之痛,難有精細化,科技化,人性化的零售業出現。最近談轉行的多,談觸網的多,談大的人太多,談細節、成本、精細管理精準營銷的不多見。贊你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