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接管達達第一年,營收近百億
來源/電商報Pro
作者/李迎
達達全年營收94億,虧損20億
2022年是達達和京東加快融合的一年,而并入京東體系為達達帶來的變化,也體現在了財報數據當中。
3月9日,達達集團公布了2022財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業績。
財報顯示,達達集團第四季度總營收為人民幣27億元人民幣(下同),和2021年同期相比增長 31.9%,調整后經營利潤率同比改善超17個百分點。
而從全年維度看,達達集團2022年總營收達94億元,同比增長36%;凈虧損為20億元,而2021年為25億元。虧損有所收窄,并且在2022下半年實現正向自由現金流。
(圖源:達達集團財報)
接著具體來看看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兩大主營業務的表現。
2022年,京東到家平臺總交易額(GMV)達633億元,同比增長47%,凈收入同比增長53.5%達到62億元。
此外,京東到家平臺活躍消費者達到7860萬人,活躍門店數超22萬家,同比增長超50%。
(圖源:達達集團)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10月,京東聯合達達發布了全新即時零售品牌“小時購”,整合了京東體系下即時零售相關的業務,由達達集團來承接運營。
小時購的表現也尤為亮眼,第四季度延續了高增長態勢,GMV同比增長超80%,作為重要入口之一的同城頻道,GMV也同比增長超3倍。
而得益于連鎖商戶同城配送服務訂單量增加的推動,達達快送平臺凈收入達到32億元,同比增長 11.9%。
更為驚喜的是,2022年達達快送的活躍騎手數量突破了百萬大關,同比增長超40%。
(圖源:達達集團)
各項關鍵指標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和京東深度協同的達達體現出了足夠的韌性。
達達京東,融合破局
2014年,蒯佳祺創立了達達公司,主營眾包型即時配送業務,靠著給O2O平臺提供外賣配送服務迅速建立了規模。
但真正讓達達駛入了發展快車道的,還是在2016年與京東到家合并,成立了達達集團,形成了“即時物流+即時零售”的協同發展模式。
2020年,達達集團正式在納斯達克上市,搶先成為“即時配送第一股”,京東也是第一大股東。
和京東到家合并后,達達大部分營收都來自京東,2022年京東到家的營收占比達到了66%,再次創下了新高。
而創下新高的背后,是達達與京東在去年加快了全面融合的步伐。
去年2月,京東增持達達集團,交易完成后京東持有達達約52%的股份,后續達達開始并入京東報表。
3月份時,京東零售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成立了同城購業務部,負責人為達達集團副總裁何劍輝,向京東零售CEO辛利軍匯報。
同城業務是2022年京東零售的四大重要業務方向之一,與供應鏈大中臺、全渠道和搜索推薦并列,被京東內部員工稱作“四大必贏之戰”。
作為京東同城零售的主力軍,為了更好地服務京東整體的戰略安排,8月份時蒯佳祺自愿讓出了達達集團首席執行官和公司董事會主席的管理位置,何輝劍升任總裁,辛利軍擔任董事會主席,達達集團被徹底并入了京東體系。
可以說,達達和京東是互相成就,達達需要京東的流量,京東的即時零售離不開達達的運力支持。
即使京東有豐富的線下供給和強大的電商物流供應鏈,但卻缺少走街串巷的同城配送能力,而達達為京東補上了末端配送運力這一環。
去年雙11期間,達達僅用時9分鐘就完成了京東小時購全國首單配送,開場10分鐘,全國超500個縣區市的消費者收到了由達達快送騎士送達的商品。
(圖源:達達集團)
而達達的海博系統、達達優揀等技術,也為零售商、品牌商提供數字化轉型的支持和運營解決方案。
2022年,與京東到家合作的品牌商超達到280家,活躍門店數超過22萬,這些實體門店帶動了達達營收的大幅上漲。
不僅如此,繼搜索、同城頻道入口后,達達進一步實現了京東首頁推薦流的LBS化,為小時購帶來更多流量。
除此之外,去年下半年,京東到家開辟了“京東買菜”入口,在年底時還推出了“生鮮小店0傭金”招商活動,面向全國1800多個市縣的所有生鮮商家開放。
根據規則,社區生鮮超市、水果店等符合條件的線下門店都可申請入駐京東到家,開通在線銷售業務,由達達負責配送,平臺不收取任何傭金,利潤全部歸商家所有。
不斷提高消費者對平臺的生鮮消費心智,重新殺回生鮮電商的京東,也為達達帶來新的機會。
在今年的京東零售表彰大會上,辛利軍提出了2023年京東零售2023的四大必贏之戰,同城業務連續兩年被列入其中。
同城業務被放到最高的戰略層面,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意味著達達的未來依然有著很強的確定性。
同城配送增收不增利難題還未解決
據央視新聞報道,2022 年我國即時配送的訂單超過 400 億單,同比增長 30% 左右,市場規模達到約 2000 億元。
即時配送市場廣闊,但在高速增長的背后,即時配送平臺卻普遍面臨著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達達集團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凈虧損分別為14.49億元、18.78億元、16.7億元,三年累計虧損49.97億元。
上市后虧損還在擴大,2020年至2022年,達達凈虧損分別為17.05億元、24.71億元、20.08億元,六年時間達達的虧損已經達到了111.81億元。
無獨有偶,順豐同城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除所得稅前虧損方面,分別虧損3.62億元、5.73億元、7.69億元。
(圖源:順豐同城招股書)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居高不下的配送成本。
去年達達配送的活躍騎手數量突破100萬,運營與支持成本也相應上漲,從2021年的51.4 億元增長至57.4億元。
而作為規模最大的外賣配送平臺,美團也還未解決配送成本的難題。
2021年,美團活躍騎手為527萬人,年度配送相關成本681.8億元,但配送服務收入卻只有542億元。
配送成本居高不下,但旺盛的需求之下,用工缺口還是在不斷擴大,平臺還是要不斷地招工。
面對這門低毛利、難掙錢的苦差事,為了降低配送成本,即時配送平臺們也在不斷優化配送效率,比如推動運力調配的智能化、無人化。
去年達達的無人配送累計完成超8萬個商超即時配送訂單,成為國內最大的商超無人配送應用方;美團的無人機配送在去年12月完成訂單量也累計超過10萬單。
“2023 年我們有信心在保持收入增長勢頭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盈利能力。”
與京東深化合作所釋放的協同效應,為達達帶來新的機遇,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達達也看到了盈利的曙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