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菜鳥極兔或將赴港上市
來源/電商報Pro
作者/吳昕
快遞巨頭齊聚港股
順豐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在市場上傳得正盛。
傳言稱順豐控股已經選定了高盛、華泰證券和摩根大通等機構擔任財務顧問,負責在港二次上市事宜,計劃籌措30億美元。時間上,可能最早在本月提交招股書,在年末完成上市工作。
如果消息屬實一切順利,這將是今年港股市場上最大的公開發行之一。
2023年以來,關于快遞物流企業奔赴港股市場上市的傳聞不絕如縷:
2月份,有消息稱極兔計劃于今年下半年在香港上市,可能至少籌集10億美元。而這條攪動快遞江湖的鯰魚,在吞并百世快遞后估值已經達到了1300億人民幣,背后站著包括博裕投資、高瓴資本、紅杉資本、騰訊控股等國內一線的機構投資人。
但相比于打法高調激烈的營銷和擴張手段,極兔在上市一事上保持著謹慎態度,選擇在塵埃落定前“不對市場傳言或猜測置評”。
另一樁煊赫的傳聞則關于阿里與菜鳥。3月28日,阿里主席張勇一封全員信宣布其中“1+6+N”組織變革。估值接近2000億的菜鳥,憑借成熟完備的業務打底,距離獨立融資上市只有一步之遙。隨即就有消息傳出,菜鳥已開始籌備上市事宜,或將成為阿里旗下第一批上市企業。
菜鳥方面則迅速回應稱“目前尚無明確規劃和時間表”。但山雨欲來,樁樁件件的信號疊加,快遞行業的熱鬧實在遮掩不住。
就在5月1日,三通一達中穩占鰲頭的中通快遞正式成為港交所與紐交所雙重主要上市企業。2020年,已在美股上市的中通籌謀在港掛牌,進一步擁抱多地資本,意圖借力夯實業優勢地位,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隨著這次“雙重主要上市”的完成,更多國內資本能涌入中通,為未來發展提供支持。
對于順豐來說,赴港二次上市的意圖,也在于此。
順豐加碼,水到渠成
2022年在黑天鵝的沖擊下快遞行業在風雨飄搖中竭力穩住陣腳、謀求發展,隨著疫情陰霾一掃而空,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連續幾個月回升,從業務總量到運營效率、固定投資等一系列指標向好,顯露出供需兩端回暖的態勢,整個行業迎來春天。
另一方面,是價格戰的基本終結,讓整個行業重回良性競爭軌道,步入深水區。
為了進一步鞏固行業地位,構建護城河,每家快遞企業各顯神通卻又殊途同歸,大抵都圍繞著科技賦能、服務品質和拓展網絡這三點布局。
3月30日,順豐主動加磅服務質量,在全國600城實行“派件不上門,承諾必賠付”服務承諾。這是去年9月5日順豐在全國50個主要大中城市推出該承諾以來,再度狠抓上門服務的又一舉措。
考慮到中國不到700個的城市數量,順豐已經把這樣的高質量服務推廣到了全國絕大多數城市。而支持順豐加碼服務的底氣,在于科技融合調度、在于行業內較高水準的人工成本也在于這幾年來再度優化的倉庫和網點布局。
隨著行業內卷加劇,每一點服務質量的提升,都是快遞企業于尋常看不見的地方,對成本、效率、技術等多個維度的進步體現。
而無論是提升科技應用水準,還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都少不了真金白銀的投入。順豐憑借高客單價的行業生態位,長期把持著較高的凈利潤水準,也依然期待獲得更多外部資金,撬動更多領域實現提升。
除了國內比拼服務質量外,無論是繼續打造空網,提質提速,還是擴張其供應鏈及國際業務,順豐從多維度構筑行業護城河的舉措,都需要海量后續投入支撐。許多布局在短期內甚至難以見到成效,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港股二次上市,吸納更多資金,頗有益處。
順豐創始人王衛曾在十多年前直言上市的利弊:“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順豐也缺錢,但是順豐不能為了錢而上市。上市后,企業就變成一個賺錢的機器,每天股價的變動都牽動著企業的神經,對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是不利的。”
時移境遷,順豐已在2016年中借殼上市深圳A股,并成為首屈一指的快遞龍頭,期間有過市值6000億的高點,也經歷了蒸發3000億的低谷,2021年一季度近10億的罕見虧損更是讓王衛不得不親自公開致歉。但股市浮沉,終究沒有影響順豐的行業地位。
以開放著稱的港股國際化程度有目共睹,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量國際資本進入。對于這兩年來經營穩健、利潤走高、業務規模增長的順豐來說,在此二次上市并不困難,只要合規走完流程,這次上市幾乎水到渠成。
極兔菜鳥,境遇不同
但還在行業里浮沉的極兔面臨的局面就更加艱難些。一方面極兔是首次上市,另一方面則是業績承壓,高速增長為經營狀況埋下了許多短板有待補足。
憑借價格戰異軍突起的極兔,借力背后資本大舉開疆拓土,從格局底定的快遞江湖中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收獲了可觀的市場份額,合并百世快遞后甚至超越了三通一達的圓通,成功坐四望三。
但價格戰偃旗息鼓后,極兔沒有打造出太多核心競爭力,以加盟制發家的成長模式暴露出在經銷商和消費者兩端的薄弱。
直到今年年初,極兔方面配送慢、客服效率低、快遞丟件等問題依然難以解決,甚至屢次登上熱搜。事實上,這些短板的根本,就在于極兔極致的成本控制,讓服務質量的天花板天然受限。
按理來說,登陸資本市場是極兔當前最佳的破局之道。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放在極兔這里頗為恰當。
有媒體報道稱2022年下半年,極兔的日均單量在3500萬單至3700萬單之間徘徊,失去了驟起時的高增速。
如果不能拿出合適的解決辦法,向資本市場展現極兔補足短板和找尋新一輪的增長的行動力和可能性,高達1300億的估值可能沒辦法真正轉化為市值,甚至面臨“上市即破發”的尷尬境地。
此外,上市之前極兔需要在招股書上披露近三年的業績數字,這些數字關系著極兔上市的成功與否。
亟待上市帶來新鮮現金流的極兔,難以承受上市失敗的負面影響,因此一定會在這一年花費大力氣重新整合資源、降本增效,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謀求市場青眼。
這也意味著極兔的上市消息雖然釋出,但更多動作還在水下醞釀,需要等到這一輪后端建設基本完成,成本控制和服務質量均有所提升后,才會正式登陸港股。
另一家估值高達1850億的菜鳥,在上市之路中更加氣定神閑。
今年3月份,菜鳥聯合天貓超市,宣布在杭州實現“半日達”,這項接近行業能力極限的“1212模式”服務隨后推廣到北京等城,據悉將在今年年末落地全國20城,覆蓋所有人口千萬級城市。
背靠阿里,菜鳥有著其他競爭對手難以比擬的數字化能力和大規模自營供應鏈積累。在業務持續性、現金流、市值等財務要求上,菜鳥方面理論上不存在什么困難,就連獨立的員工持股計劃也應該基本完成。
中信證券分析,菜鳥正處在需要引入外部股東的階段。在整個快遞行業回暖的大環境下,菜鳥上市的節奏可以走得不疾不徐。
綜合來看,現今快遞行業扎堆港股的狀況,意味著各大企業都在嘗試捕捉更多機會,資本市場也看好快遞物流的未來發展。融資需求反映行業內新一輪競爭正在醞釀,港市這一特殊的地理區位,則表明國內快遞服務品質和出海業務是這新一輪比拼的重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