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快遞網點轉賣,加盟干快遞不賺錢了
來源/電商頭條
作者/老電
大量快遞網點在閑魚上轉讓
快遞這個市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據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5月,郵政行業業務收入累計完成5963.9億元,同比增長12.2%。其中,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4496.8億元,同比增長12.3%。
截至6月24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達600億件,比2019年達到600億件提前了172天,比2022年提前了34天。
與行業整體增長速度相契合的,是快遞巨頭們的加速擴張與行業競爭。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菜鳥、極兔、順豐,紛紛傳出上市的消息。京東物流也接連調整組織架構,更換了新一任的CEO。看似低調的三通一達,也在悄悄通過各種方案提升服務質量。
整體來看,快遞行業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但是在平臺巨頭之間的競爭背后,作為最直接承受行業競爭壓力的快遞網點和快遞員們,卻是另一種境況。
今年年初,網傳韻達快遞倒閉2400多個網點,多地派送不及時的消息甚囂塵上。有大量網友反映韻達快遞在未收到貨的情況下顯示已被簽收。隨后韻達官方否認了這一消息,表示“客服不受理”、“營收不盈利”、“公司要倒閉”皆為不實謠言。
我們在閑魚等平臺看到,當下就出現了不少一級、二級網點轉讓的情況,轉讓金額可高達數百萬元。從地域分布來看,全國各省基本上都有,而且從大城市到小城市到縣城都有分布。
比如一個位于廣州的韻達快遞承包區,日派件量在500左右,轉讓金額為2萬元。
眾所周知,快遞行業分為直營和加盟兩種模式。
像是順豐、京東物流,就是快遞直營模式的代表,這類企業的快遞員待遇較好,有五險,有加班費。
而在加盟模式中,快遞員和快遞網點的經營情況,則相對較差。我們熟悉的三通一達、極兔速遞就是加盟模式的代表。
我們發現,在閑魚等平臺發布轉讓信息的不止有一級加盟網點,還有二級網點,乃至小區內的驛站等諸多形態。
相較于一線的快遞員,快遞網點的老板不僅承擔著派件的壓力,還兼具網點投資、人力管理、處理投訴、水電物料等多項任務。
有快遞站老板三個月,就虧損了30萬。他們曾經算過這樣一筆賬。
投資一個快遞網點,押金需要近20萬元,加盟費則為約10萬元,再加上轉讓費、房租、設備物料投入,前期投入就達到70萬元。
正式運營的時候,營收的主要來源是派件收入,和數量無法保證的代寄件業務。在一件一塊多的配送費用中,快遞員要拿走0.9元左右的派費,網點最終只能拿到0.3-0.5元的費用。
幾毛一件的快件,和四處都是開支的網點經營交織在一起,快遞網點的生意就像是小學數學題中那個一邊放水,一邊進水的游泳池一般。
在單一的營收來源之下,池子里的水位線,似乎正變得越來越淺。
快遞網點的生意不好做了
一邊是行業整體營收,整體業務量的持續攀升,另一邊卻是快遞網點和快遞員的賺錢壓力。
這其實是一個很吊詭的情況,為什么加盟干快遞這個生意,越來越難賺錢了呢?
綜合市場競爭和網點轉讓老板的評論,我們發現原因其實錯綜復雜。
首先最關鍵的原因是快遞公司之間的行業競爭。
一方面,快遞網點的數量逐漸走高,分布區域變得越發密集;另一方面,低價戰,使得派費收入走低。
根據國家郵政局公布數據,2022年快遞服務營業網點23.1萬,但在2007年,快遞營業網點僅4.7萬。
尤其在加盟制快遞全國擴張的壓力之下,快遞公司在快遞運力,末端網點等方面投入巨大,使得市場上出現階段性的產能過剩。
同時快遞行業迅速變化的競爭態勢,也使得一些過剩的網點面臨被合并、被優化的局面。
最近兩年行業內的兼并收購事件就有:極兔收購百世國內快遞業務,京東收購德邦物流,極兔收購順豐豐網等幾個大事件。
其中,百世和豐網都是加盟制快遞網絡的代表。
今年5月12日,順豐控股公告將豐網業務轉讓給極兔速遞。這場被外界評論為極兔、順豐雙贏的收購案,但是也有很多豐網的加盟商們感到“被拋棄”。他們在退網、整合中遇到兩難。
豐網一季度凈虧損1.43億元
至于直接影響從業人員營收的低價競爭,我們這里就不再贅述。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快遞公司加大布局、并購雙贏、低價競爭的背后,出現的市場波動,就傳導向了網點和底層快遞員們。
除了快遞公司之間的競爭之外,另一個影響網點經營的重要因素是快遞行業在十余年時間里的高速效率迭代。
十年前,單一快遞員的日配送單量也從幾十件,擴大到四五百件,甚至上千件。一件快遞的配送速度,也從一個星期以上,加速到隔日達,乃至半日達。
如果不考慮從業人員的話,只看單量的極速上漲,配送成本的降低這些核心數據,不難得出快遞行業效率提升的印象。
但對于網點經營者和快遞員來說,技術的迭代,效率的提升,并沒有帶來收入的大增,反而是經營壓力的增大。
以兩項技術的演進為例,其一是電子面單,其二是自動化分揀機。
結合大數據和電子面單,包裹分揀能縮減到2秒每件,同時結合自動化分揀機的落地,自動化倉儲中心漸漸擺脫了低效耗時的人工分揀流程。
提高效率的同時,使得網點和快遞員也融入了這一套“緊密算法”中,按照系統指示,完成一天的工作。
同時為了追求更優質的服務和更快的配送速度,快遞公司還會在技術應用中,持續優化各項考核指標:簽收率、投訴率、好評率……
但人力終究不是緊密的機器,總會在實際派送過程中遭遇種種特殊情況,而一旦上述考核指標不達標,迎來的后果只有兩個字:罰款。
甚至有行業傳聞,快遞公司靠罰款實現營收、利潤雙增長。
據《2021年中國快遞員權益保障問卷調研》顯示,54%的快遞員每個月收入少于5000元,42%的快遞員每個月收入在5000到10000元,月入過萬的快遞員僅占4%。
近六成快遞員每月被罰200元以上,27%的快遞員每月被罰200元-500元,26%的快遞員每月被罰500元-2000元,還有4%每月被罰2000元以上。
最近幾年時間里,經常能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快遞員們對“罰款”的吐槽,行業中也曾多次報道過這種“以罰代管”的嚴苛模式。
因為從結果來看,僅通過提高KPI考核指標和優化罰款機制的話,并不能真正提高快遞的整體服務質量。反而會將服務問題,傳導至網點和消費者之間,進一步激化矛盾。
就是在這樣的平臺競爭,技術發展,嚴苛考核的大背景下,快遞網點和快遞員被擠壓在服務質量與配送營收之間的夾縫中。
總結下來只有兩個字,心累。
如何破解快遞網點經營難題
進入2023年以來,三通一達、菜鳥、極兔等快遞公司都開始將發展重點放在“提高服務質量”,保證送貨上門等層面了。
6月28日,中通宣布,中通標快將于即日起正式在北京、上海等全國66個大中型城市,推出“標快送貨上門,承諾不上必賠”的服務。
中通表示,如果未按標準送貨上門,最終將會賠付收件人1張6元標快無門檻優惠券。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賠付標準,比順豐還多一元。
對于用戶和消費者,這當然是好事情。但是對于壓力極大的網點經營者和快遞員來說,無疑又增加了新的工作壓力。
如何破解快遞網點的經營難題,實際上和提升快遞行業的服務質量,是一體兩面的問題。
最簡單有效的方式當然是像直營快遞公司一樣,一切營收虧損和考核均由快遞平臺負責,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也完全不存在加盟快遞網點經營的難題了。
菜鳥最新推出的菜鳥速遞自營快遞業務,就是這個方案的一個例子。
而對于通達系和極兔等快遞公司來說,顯然并不適合。他們需要的與加盟上之間通力合作,真正幫助從業人員提高工作效率和收入,改變“以罰代管”的經營現狀。
在技術應用和考核方面,過去更多關注快件的配送時效、準確送達率、派件的業務量等數據。
比如在網點的財務、人力資源管理、客服等方面,其實平臺也可以做到技術下放和效率提升,降低快遞網點在多重業務交織下的經營壓力。
圓通方面從2022年起,就將“分公司數字化標準化”定位為“一號工程”,在財務、人資、客服等方面,自主研發了數字化系統“網點管家”,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及服務質量。
數字化技術不止局限在派件、算法、考核上,也可以用在提升管理效率等方面。改變“以罰代管”的局面,是其中的核心內容。
除了在快遞平臺方面需要做出改變之外,從快遞網點自身來看,其實也已經探索出一些解決方案了。
在社區團購的風潮下,很多網點、驛站開始與社區服務結合,做起了副業。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一般快遞網點會順帶提供社區服務。如:干洗、打印、繳費等等;
其二,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平臺的加速擴張,也讓很多網點接入了社區團購、生鮮電商的服務鏈條;
其三,由社區團購,衍生出更多社群服務,網點可以用戶引導到微信等私域社群中,團購商品、房屋租賃、培訓機構、家電維修、桶裝水配送等本地化服務都可以通過社群開展;
……
快遞網點本身的營收來源單一,做副業,借助站點本身的流量屬性,擴充營收的多元化,能夠進一步增強快遞網點抵御行業波動的能力。
綜合來看,快遞平臺的競爭、并購、低價戰,看上去十分波瀾壯闊,激動人心。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在行業波動之下,直面經營壓力的快遞網點和快遞員們的生存現狀。
快遞平臺不應該完全用罰款來進行管理,應該更好的發揮數字進步給行業全環節帶來的效率提升優勢。
未來的快遞網點會變得輕松嗎,我們拭目以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