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快遞靠自提,送貨上門成為行業最大難題
來源/電商頭條
作者/風清
你有多久沒收到過送貨上門的快遞了?
不知從何時起,大多數快遞都不再提供送貨上門服務了,取而代之的是將快遞放到各種代收點,讓消費者自取。
近日,安徽省郵政管理局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省88.84%的用戶日常主要從快遞自提點、自提柜、物業代收點、門衛室等收取快遞。這充分說明快遞不送上門已發展成非常普遍的現象。
二十年來,飛速發展的電商帶動了快遞行業發展,如今發達的快遞已經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地區,送貨速度也提高到了一天甚至當日送達,服務日臻完善,唯獨送貨上門方面不僅沒有進步,反而大不如從前。
送貨上門,這個最開始天經地義的服務,如今變得越來越棘手,成了快遞行業最大的難題。
那么,是什么讓送貨上門變得難以實現,這個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不送貨上門”同樣也是需求
快遞之所以難以送貨上門,問題首先出在需求上。一部分消費者有送貨上門的需求,另一部分有送貨不上門的需求。
對于居家辦公、老年人、殘障人士等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中的消費者,送貨上門是相當重要的需求。
某些小區,特別是樓棟較多的老式小區,快遞柜設置的較少,快遞驛站等代收點也較為集中。某些邊緣的單元,步行至代收點需要500米以上,十分不便。如果是較輕的小件就算了,遇到一個人都拿不動的大件,如何拿回家都是問題。
更何況,部分腿腳不便的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并沒有單獨外出的能力,快遞無法送上門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遇到極端惡劣天氣,出門取快遞的體驗就更差了,無論是冬天寒風刺骨的北方,還是夏天酷熱難耐的南方,取快遞都不是件情愿的事。
此外,寄存到代收點還會產生很多衍生問題。比如快遞柜的超時收費就讓許多消費者惱火,明明給自己添了麻煩卻還要掏錢;還有拿快遞的高峰期在便利店代收點排隊取件,不僅耽誤時間,還影響了正常購物的消費者;至于丟件、拿錯件等問題,就更不用說了。
但另一方面,對于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家的上班族、學生來說,快遞送上門反而成了多余的服務,快遞代收點才是他們的剛需。
對于這部分消費者來說,回家路上順便取個快遞并不是一件麻煩的事,家中無人簽收快遞才是頭痛的問題。在排隊等電梯、地鐵人擠人的日常面前,取快遞的辛苦簡直不值一提。
此外,還有部分消費者出于不想泄露個人信息的目的,根本沒有填詳細的家庭地址,直接填的代收點。他們的需求,完全與前面那一撥人相反。
多元化甚至相互矛盾的需求,對快遞公司來說是相當棘手的。有時候分辨不同需求的成本,甚至要高于滿足需求的成本;流程上增加幾個步驟,被用戶基數放大后復雜度會呈指數增長。
于是,很多快遞公司采取了“一刀切”方案,讓服務向下兼容。甚至在輿論上,讓那不同需求的兩撥人對立起來,無法形成統一意見,導致問題遲遲無法解決。
錢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
其實,需求問題只是表層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送貨上門的成本太高了。
對于快遞員來說,送貨上門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以三通一達為例,一線城市快遞員的每票派件費為1-1.2元,二三線0.8-1.0每票,縣城鄉鎮0.5-0.7甚至更低,其中還不包括交通工具涉及的郵費和電費。
至于派件量,一個快遞員每天大概能做250-350票,雙11等極端情況能做500-600票。但如果要送貨上門,派件速度將大幅降低,每天可能只能派50-100票,同時會擠占收件時間,而收件費才是快遞員賺錢的大頭。
更何況,送貨上門還附帶有溝通成本。要知道話費是由快遞員自己出的,溝通占用的時間可能都夠派一單快遞了。多種因素影響下,送貨上門會讓快遞員收入大量減少,高強度體力勞動卻只有三千月薪的工作,想必沒人愿意做。
那么,順豐的送貨上門落實得更好,是因為給快遞員的工資更高嗎?其實也不盡然。順豐的確派件費更高,每票1.6元以上,重件另計,還有各種提成。但其有嚴格的區域劃分,并根據該區域的整體單量分配相應的人數,從而保證每個快遞員的工作量都盡可能平均。
如此一來,每個順豐快遞員的日常派件數基本不過百,即使想干更多的活也難有機會,自然能保證及時溝通和送貨上門。
有人問,為什么不能都像順豐一樣通過雇傭更多的快遞員實現送貨上門呢?因為快遞件的單量太大了,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截至6月24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達600億件,相當于每個月都有100億個快遞發出。
其中,來自電商的快遞業務占了大部分比重。而淘系、拼多多等電商平臺普遍實行包郵,使用三通一達的運費基本在3元以下,而順豐則要8元以上。很多賣小商品的商家單價可能只有幾塊錢,無法承受高昂的運費。考慮到消費者已經習慣包郵的服務,運費也難以漲價。
還是那句話,羊毛出在羊身上。送貨上門無法實現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費者支付的費用只能達到“送到代收點”,如果要上門只能額外付出更多費用。
總之,快遞行業的現狀,是消費者、商家、平臺相互妥協的結果,本質上是由市場決定的。既要高質量服務又要低價格有違經濟規律,因此無法實現。
落實送貨上門是行業的必然要求
那么,送貨上門這一棘手的問題,注定無法解決嗎?
其實并非如此,目前各大快遞公司仍在尋找解決的方案,并有了一定的進展。
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案,是為由送貨上門需求的用戶提供定制化服務,當然也會收取更高的服務費用。
比如中通快遞就推出了高端快遞產品“中通標快”,目前已覆蓋全國349座城市。6月28日,中通快遞宣布標快服務升級,承諾送貨上門,不上門則賠付6元無門檻券。
另一種解決方案是將選擇權前置到消費者的“下單”環節,按需配送,多的費用由平臺補貼。
比如今年3月6日,菜鳥宣布將追投30億元補貼菜鳥驛站站點,繼續強化送貨上門服務。消費者可以在下單時選擇是否送貨上門,不需要額外付費。
這種模式看似美好,但實際效果如何、能否長期持續仍是一個未知數,甚至有可能是爭奪市場份額的另一種“價格戰”。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呼吁,建立消費者的“黑名單”制度,將惡意投訴、無法按約定時間接受快遞的消費者納入黑名單,減少運力的浪費。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的進步或許能夠優化配送服務的流程。比如派前電聯環節的缺失這一問題,未來可以由AI解決,在不占用快遞員時間的情況下充分了解用戶的需求。
可以說,送貨上門這一難題難就難在復雜度上,涉及需求、成本、技術等多個方面。因此想要解決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各方人員都在為解決這個問題努力著,行業的必然會朝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