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西子和華為的“高端局”
來源/深瞳商業
撰文/河馬君
同樣是國貨,同樣是“高端”路線,為什么花西子與華為的輿論反饋完全不同?
華為發布會開完,不知道多少朋友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我是認真思考了的。
這本質,暴露出的是國貨“高端化”進程中的一些根本問題。
花西子在社交媒體的急速“隕落”,已經成為現象級事件。隨著輿論繼續發酵,其“公關信”被指責毫無誠意,董事長發朋友圈送出一萬支眉筆,但網友表示“你就是送云南白藥也抹不平我心里的傷痛”……
深度捆綁的大主播李佳琦,則傷筋動骨地掉了100多萬活粉,甚至引發人們對“大主播時代”終結的進一步想象。
隨之而來的,則是精心(原協和品牌)、蜂花、活力28等“老牌國貨”借著花西子事件“東風”實現營銷破壁,以“物美價廉”為核心標簽重新進入公眾視野。
網友們也因此反應過來一些問題:國貨到底應該追求高端溢價嗎?
“新國潮”“新國貨”的口號也持續近10年了,國貨攀爬“高端”的進程究竟如何了?
9月25日,華為在孟晚舟歸來的日子舉辦新品發布會。
發布會避開電動車和mate60系列手機,重點講了新手表、新pad和智慧屏,號稱開啟“巨幕手機”時代的V5 Pro售價高達36000,但因為是華為,大家大多隱忍不發。
一個小場景可以看出情緒點所在:
余承東出場時觀眾高喊“遙遙領先”,B站彈幕瘋狂刷屏,這個“被動”成為華為Slogan的詞包含了許多東西,普通人或許說不清中美貿易科技戰的深刻內涵,但樸素的愛國主義足以讓他們對芯片國產替代過程中“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艱辛和暢快感同身受。
回到新國潮的大方向,接下來,它究竟是重拾“物美價廉”,還是堅持向高端進發?
一、國貨高端化本身沒錯,但花西子到底為何碰壁?
回頭看花西子的這一次“超級輿論危機”,李佳琦讓消費者“反思一下自己”是導火索,卻很難說是危機根源。
而且說到底,這是“主播圈”的危機而不是品牌方的。
花西子的口碑崩盤,在于群眾逐漸意識到,超級主播長期宣稱的“利用議價權把價格打下去”極有可能是個謊言,緊接著發現原本應該提供更高“性價比”的國貨,克價竟然比國外大牌還貴。
——如果說李佳琦背刺了直播間里愿意用時間換實惠的姐妹們,那“高端國貨”則在價格上背刺了滿以為自己擁抱了高性價比的消費者。
花西子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生品牌,迅速成為價格比肩國際大牌的美妝國風領頭羊,過程當然很復雜。
大主播流量、自病毒式裂變、出色的設計和宣傳,都起到比較關鍵的作用,但花西子和眾多國產品牌遇到同樣的問題:追求高端化和品牌溢價,真的錯了嗎?
就商言商,追求利潤本身肯定不能算錯,消費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優質高價”,但這里有一個玄而又玄的微妙尺度:
作為商家,如何去告訴消費者“我要多掙你的錢”這個很容易造成抵觸的事實。
許多國貨在沖擊高端時,帶有一種“產品主義”的自信,覺得我的品質比西方頂級品牌甚至奢侈品都不差,再打點情懷牌、民族牌,賣高價完全沒有問題,甚至帶有“憑什么國貨就該低價”的情緒。
但事實上,那些藍血品牌的生命線,不止于產品力。
寶馬車主發現車子燒機油,大家會自嘲“買到正品寶馬了”、“德國味兒”,這種明知性價比不高但接受的情緒,長城汽車就營造不出來。
至于愛馬仕、LV這些頂奢,更不會受困于“性價比”這種相對概念。
眾所周知,性價比是可以逆變的,當LV本身就等于身份區割線,LV只在和同為藍血品牌的愛馬仕之間有常規意義上的“性價比”。
而它和眾多輕奢、普通品牌包之間出現“逆性價比”,也就是相對價格越高,對消費者越有吸引力。
所謂奢侈品,有一個蛻變的過程,早期的LV品牌是一個街邊作坊,主打的也是“經久耐用”這樣的消費屬性。
但作為奢侈品的LV,它的核心價值是長期出于西方文明的中心地帶,品牌逐漸和諸多文化符號發生關聯,最終形成厚重的品牌價值壁壘。
一個新的箱包品牌想要越過LV這座山,需要復刻并超越的并不是皮革工藝或箱包質量,而是漫長的時間、長期被推崇,所賦予的符號價值。
早年間部分輿論中的逆向民族主義,同樣是國貨沖擊頂端品牌的一大障礙,年輕時習得的觀念總是不容易改變。
最近,某發展研究基金會主任說“指甲刀也是德國日本的好用”引起軒然大波,煉鋼第一強國,中國指甲刀性價比明明無敵,該主任的體感出現巨大偏差,根本在于“思想鋼印”不容易去除。
花西子遇到的困境,有“非典型”的部分,也有典型的部分。非典型,在于這個品牌是通過互聯網營銷和新國潮外觀設計迅速占領市場,它的品質并沒有和傳統國貨拉開差距。
也就是說,花西子在基本技術和性價比上,并不像傳統的國貨那么扎實,從來也沒有“實惠”過。
而在美妝這個“玄學”成分比較重、難以定量分析的市場上,想靠流量去撼動品牌壁壘和思想鋼印,花西子則和幾乎所有國貨面臨相同的困境:根本沖不動。
二、華為高端化吃到的時代紅利,花西子為何就沒吃到?
中國有許多產品技術水平很高,甚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譬如生產端的高能激光光源、超大型鍛壓機、風力發電機組……
但在消費端看來,華為的確是那個Special One。最近的麒麟回歸,更加充滿傳奇色彩。
在被制裁以前,海思在芯片設計生產領域壓住高通,華為在通信設備領域抗衡思科、在電子消費終端追趕蘋果,這已經算是奇跡。
誰也沒有料到,華為不但沒有被制裁壓垮,還在連高品質光刻膠、氫氟酸都買不到的逆境中,跑通7nm等效工藝的去美化生產鏈路,帶著麒麟9000S強勢回歸。
原本用來嘲諷余承東的“遙遙領先”,硬生生被拗成了華為的民間Slogan。
用戶顯然非常吃這一套,哪怕明知道麒麟9000s可能不如蘋果3nm工藝的A17,單憑華為“不跪”的硬骨頭,也要買一臺Mate60pro支持國產。
客觀來說,麒麟回歸當然不是華為靠一己之力辦到的。
華為和海思不但吃到了中國在國力騰飛階段的工程師紅利,還獲得了國家的鼎力支持,02專項的參與單位多達近千家,清華、西工、華科等國內top院校和諸多專業研究所無條件支援華為的芯片生產,中電科、中國移動等國企巨頭給它做配套保障……
華為新手機的衛星通信模塊,如果不是中國衛通等國企鼎力合作,也不會成為抗衡蘋果的科技利器。
所以,華為是吃了天量時代紅利的,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工業領域整體蛻變,都成為華為攻堅高端市場的底蘊。
而另一方面,華為的對手沒有時間壁壘。
以蘋果為例,它替代諾基亞成為手機產業的霸主,也不過區區十幾年時間,我們這代人是親眼看著蘋果從一家PC制造商變成智能手機頂端品牌的,如果蘋果可以這樣崛起,那為什么華為不行呢?
華為的高端化阻力比其它品類要小得多,電子產品是一個幾乎赤裸的技術競爭領域,大量的拆機、第三方測評使電子產品的“性價比”對消費者來說幾乎是可視化的,SOC跑分、通信基帶、屏幕品質、鎖不鎖幀……都可簡潔明了測試出來。
所以華為可以盯著“高端”的蘋果打,只要測試結果是準確的,不需要太多文化認同就可以比肩舊巨頭。
蘋果不是沒有品牌護城河,但比起LV來,不管操作習慣還是品牌溢價,其護城河無疑是有可能渡過的。
而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華為,是看起來最有可能渡河的那個。
充滿科技創新活力、逐漸積累起工業美學的華為,有一個堅強的身體——9月25日發布會上,人們看到了“鴻鵠”系列芯片,海思蓄勢待發的昇騰系列AI芯片,都構成了這個“身體”的鋼鐵核心,得益于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積累。
華為的這個“身體”極度強勢,在不久的將來全面實現芯片自主后,這個身體的威力無疑有更大期待空間。
三、從比亞迪到安踏,國貨還難以單獨“破壁”高端化
然而,在商業世界中只有鋼鐵身軀是不夠的,產品力的構成有實體部分(性能),也有虛擬部分(體驗)。
在性能和體驗之外,意識有時候也反過來影響物質。
這兩年,國產電動車的“彎道超車”熱度不輸華為,比亞迪以摧枯拉朽的姿態在國內市場壓過了大眾、豐田等傳統巨頭。
蔚小理等新勢力持續更新三電和舒適配置,華為也湊熱鬧搞出了L2.99級別的智能駕駛,人們明顯能感覺到面對性價比爆表的中國電動車,BBA等“舊勢力”已經“不會玩了”。
自動泊車下放到10萬級新能源,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幾乎實現了無接管行車,國外巨頭整個是懵的,豐田倒騰半天推出的插電車BZ4X在互聯網上被花式侮辱,銷量也很慘淡。
按照這個產品力,國產新能源一定有信心徹底占領高端市場吧?但事實并非如此。
比亞迪在越過30萬這條價格線以后,銷量就變得很一般;
蔚來車主雖然嘲笑BBA是“雜牌電動車”,但蔚來自己的銷量也只是差強人意;
而看似無所不能的華為,受限于未能整車直接下場,合作伙伴機械部分缺少積累等原因,問界M5和阿維塔11兩款擁有頂級智能的新能源產品都未能達到外界預期……
電車已經是當下“國貨”最強的增長點之一了,產品力不可謂不強,技術不可謂不先進,但高端化依然面臨透明天花板。
群眾在比亞迪賣15萬的時候,可以高呼迪皇無敵,可一旦它比特斯拉貴,選擇就很誠實。
就像蜜雪冰城被爆出衛生問題的時候,粉絲可以留言說“它才六塊,什么質量我不知道嗎”,低價還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真正與BBA同價位競爭的時候,比亞迪這個品牌很難說是個正資產……
比亞迪的困惑和美妝、護膚、時尚領域的諸多國貨是一樣的,國貨的品質(至少在電車上)沖高端沒有任何問題,比亞迪出U8“仰望”這款車就是炫技的。
但有一層透明墻壁,阻擋了國貨的高端化。一樣甚至更強的質量,賣不到競爭對手80%的價格,這個市場并不公平。
王傳福在今年8月比亞迪第500萬臺電動車下線儀式上動情落淚,說國產車要一起努力一個都不能少。
這是“老大”的胸襟、中國企業家的情懷,但同時,也反映出比亞迪沒有信心單獨“破壁”。
歸根結底,問題只能放到綜合國力不斷上升的大趨勢中去解決。
鴻星爾克在某個品牌秀中,將主流品牌的LOGO都打在了屏幕上,你可以說這是一種愛國營銷,但作為運動品牌,鴻星爾克肯定也意識到了……
肯定也意識到了透明天花板的問題,產品力已經可以對標耐克阿迪了,性價比上明顯占優。
現在的問題是,在商業文化層面,如何得到一個和耐克阿迪用“性價比”對決的公平機會。
即使是“天選之子”華為,也同樣需要考慮這個問題。等到真正解決了芯片自主問題,技術層面對蘋果全面優勢,鴻蒙生態也逐步完善,華為要的其實也只是一個公平對決的機會。
“新國潮”推進的過程中,肯定會出一些問題,洋品牌有的質次價高、專賣情懷等毛病,國貨也會有。
甚至D&G、蘋果等牌子的傲慢,國貨在高端化過程中也多少沾染了一些……
但正如有人為華為Mate60系列算的帳一樣,這一款高端手機推出,使臺積電、三星、蘋果等企業的營收紛紛受到影響,而華為僅靠這款手機分配給國內產業鏈的利潤將高達2000億人民幣。
這還沒有計算未來可能大量外銷得到的貿易順差,最終,國產品牌的高端化是有利于國內實體經濟發展,有機會讓全民受益的。
真正等到國貨集體破壁之后,市場甚至不需要因為“國貨”高看任何品牌一眼,它只需要遵循自己的基本特性——公平就可以了。
我相信,這才是國貨“高端局”的下半場,這一天到來的日子,希望不會太遠。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