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超市自有品牌爭奪白熱化
出品/聯商翻譯中心
來源/Forbes
編譯/松柏
如今,美國失業率降低,就業機會增多,消費者支出“強勁”。然而,民眾仍然籠罩在信用卡債務、住房成本和汽車維護等難題的陰霾之下。在道明銀行(TD Bank)最近的一項調查中,超過一半的受訪者(51%)表示,食品雜貨和其他必需品占據核心支出。
看到消費者收緊口袋,美國主要的超市零售商紛紛加注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s,以下簡稱PB),以期吸引客流和鞏固忠誠度。一股PB產品熱潮由此席卷美國超市業!
自有品牌其實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據全美自有品牌制造商協會(PLMA)披露,隨著PB產品質量的不斷進步,加之整體通脹走熱,2022年美國PB產品的銷售額增長11.3%,接近知名品牌增長的兩倍。其中,PB產品的銷售占比為20.5%,這意味著,在全美售出的每五件產品中,就有一件是PB產品。另外,PB產品在2022年的銷售額占比創歷史新高,達18.9%,過去5年來的遞增率更是高達40%。
數據截至2023年1月1日,共52周。數據來源:PLMA。制圖:聯商翻譯中心
沃爾瑪旗下自有品牌Great Value和Equate做了很好的示范。在聯合利華和寶潔等供應商紛紛宣布提價之際,沃爾瑪反其道而行之,通過自行吸收價格上漲的成本,以維持產品的相對低價。如此一來,沃爾瑪的PB產品在無形中斬獲了“高性價比”的聲譽,并且籠絡了那批“降級消費”的高收入人群。
雖然沃爾瑪在該領域優勢明顯,但競爭也愈演愈烈。美國本土兩大折扣商達樂(Dollar General)和美元樹(Dollar Tree)是其主要競爭對手之二,店面更小,風格極簡,大多分布在美食“荒漠區”(沒有沃爾瑪等主要零售商分布的區域,食品資源相對匱乏)。這兩家連鎖品牌各自投資20億美元,用于改建和整修門店,以便銷售更多的食品雜貨。
達樂還宣布,在旗下1.9萬家門店中,其中1萬家門店將銷售果蔬和生鮮商品。據睿視(Coresight)的數據,在2022年消費者購買食品的零售商排行榜中,達樂和美元樹擠進前五。
德資折扣商Aldi也想從中分一杯羹。上個月,該公司宣布收購近400家位于美國東南部的Winn-Dixie和Harveys超市,并給它們披上Aldi的外衣。據悉,這家以銷售低價PB產品的品牌計劃在年內新開門店至2400家。
即使是亞馬遜,旗下主營全食超市(Whole Foods)和亞馬遜生鮮(Amazon Fresh),也希望摘掉身上固有的標簽——曾被戲稱為“全額工資奪取者”,從高端專業的食雜零售商轉變為親民的鄰里超市配送商,以期銷售更多生活必需品和以Aplenty和Happy Belly為主的PB產品。
在電商領域摸爬滾打多年,亞馬遜在最后一英里配送上具有獨特優勢,而沃爾瑪的食雜業務主要依賴于4600家實體店,因此,亞馬遜也希望利用這一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更有甚者,從Costco開市客與Sam’s Club山姆之間的食品價格戰可見一斑。“熱狗套餐”(一根熱狗、一杯可樂,其中可樂還可以無限續杯)已經在開市客銷售長達近40年,價格一直十分穩定,即1.5美元,山姆亦如此。攤開來說,這個價格是沒有利潤可言,但一直是兩家零售商宣傳的一個噱頭和賣點。
開市客餐吧售賣的1.5美元熱狗套餐。圖源:Reader’s Digest
然而,就在去年感恩節前,恰逢假日零售繁忙的前夕,山姆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格局,宣布將價格降至1.38美元,成功發起一場營銷戰,引發大量媒體“免費”宣傳。
今年假日季又將來臨,不知各位市場玩家會帶來什么新的對策?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