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上的預制菜,無人生還
來源/有數DataVision
撰文/嚴張攀
2023年的預制菜,活成了一個形容詞。
預制菜身處輿論漩渦,“預制菜進校園”“預制菜占領商場”爭議不斷;預制菜喜提“人類飼料”,即便是曾經被稱作“世紀假藥”的可樂也沒這個待遇。
幾乎沒有哪一種消費品像預制菜這樣,盡管人人喊打,但卻仍擋不住銷量節節攀升,創業者和餐飲老板前赴后繼。
預制菜儼然成為了“全民公敵”,但放在10年前,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以標準化之名,預制菜也曾讓餐飲業和消費者皆大歡喜。不管是90年代的排隊明星肯德基、麥當勞,還是在CCTV循環播放的三全湯圓、思念水餃,這些都屬于預制菜。
預制菜不是一件新鮮事,如今卻處在風口浪尖上:不僅是消費者滿腹怨言,還有餐飲老板夾縫求生,預制菜公司步履蹣跚。
預制菜到底哪兒錯了?
01
預制菜為何無處不在
預制菜惹眾怒,首先是因為它無處不在,讓人失去選擇。
因為進入門檻低,它是小老板們創業的首選,把自家廚房擴大個幾倍,就能開出一個家庭作坊。我國現存6.4萬家預制菜相關企業,僅2020年就新增1.26萬家[3]。
與此同時,預制菜還吸引來了眾多跨界玩家。干家電的格力、賣房子的碧桂園、送快遞的順豐紛紛入局,就連放貸翻車的羅敏也想借預制菜翻身。
預制菜炙手可熱,無非是因為兩點:一,市場足夠大,極具想象力;二,做預制菜,實在是太賺了。
在其它消費品公司在降低預期,努力保住營收的同時,預制菜行業卻在飛速發展。
去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4]。按照這個速度,一眾研究機構直接給出了大膽預判: 未來7年超萬億,最終實現3萬億規模。
此外,做預制菜比放貸還掙錢。2022年,“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營收僅為7.98億元,凈利潤1.43億,凈利率高達17.9%,比2021年消費金融行業第二的“馬上消金”還高出了4.1%[5]。
而這樣一個龐大且天花板足夠高的市場,卻是有品類沒品牌的。這就意味著,不管是品牌創業、渠道商下場,甚至跨界做預制菜,都有干出一個大品牌的可能性。
預制菜不出意外地成為了新消費浪潮里的明星賽道。2021年雙十一,麥子媽在李佳琦直播間爆賣了幾萬份水煮牛肉,一舉成為天貓“速食菜”類目TOP1。同年,淘寶+天貓的方便速食/速凍食品一共賣出235.23億。
遲遲難以盈利的盒馬和叮咚,也在預制菜上找到了突破口,紛紛下場做起了自有品牌預制菜。
前者有盒馬工坊,賣魚片、牛肉片等即烹菜,也賣酸湯鍋,羊肉湯鍋等即熱菜;后者多品牌并行,既有“拳擊蝦”專攻爆款小龍蝦,也“蔡長青”把鹵雞爪,鹵鴨脖等熱門鹵菜一網打盡。
相較于賣海鮮和鮮花,預制菜顯然更好賺。以叮咚旗下的預制菜品牌“拳擊蝦”為例,券前毛利率超過了33%,而一般超市的生鮮毛利率僅為13%~19%之間。
奄奄一息的傳統商超,也指著預制菜起死回生。世紀聯華創立了農華原味和農華小灶,主打一個品類齊全;精品超市Ole則瞄準了月薪5萬的高級白領,推出了佛跳墻、溏心鮑魚、干制魚膠等高端菜品。
中式預制菜祖師爺的三全食品趁勢拓品,在餃子、湯圓之外做起了微波炒飯和小酥肉等產品;在上游養豬養扇貝的新希望、獐子島,紛紛建起了預制菜產線,前者的“農家小酥肉”一年賣出10多億。
眾聲喧嘩的預制菜市場迎來了空前繁榮。2019年,預制菜規模僅2445億,相比4.7萬億的餐飲市場,占比僅為5.2%;僅僅三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增長至4196億,在餐飲市場的占比接近10%。
看上去,預制菜形勢一片大好,只有消費者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02
“現制”,是一場幻覺
“5999元一頓飯,7成都是預制菜”[6]“在餐廳花大錢吃預制菜,是嫌我沒有微波爐嗎?”[7]
預制菜讓消費者怨聲載道,不是因為難吃和不安全。而是以為花錢買現炒,實際卻是預制菜,總感覺自己被騙了。
江蘇省消保委的一項調查顯示,七成消費者不知道自己點餐吃的是預制菜,超九成的消費者認為商家應該告知是否使用了預制菜。
當預制菜大行其道,商場里的餐廳都在賣著同樣口味的蛋黃雞翅、糖醋里脊、剁椒魚頭時。做不到“現制”的餐飲老板們,只好用“表演現制”來撐場面。
陳香貴里的精神小伙現場拉面,盡管小菜都是預制的;吃飯皇帝大則直接把餐廳變成廚房,服務員現場表演炒菜;費大廚的透明廚房掛著鮮肉,但仍然和海底撈共用了蜀海供應鏈[16]。
一篇廣為流傳的《預制菜避坑指南》里,手把手教人辨別預制菜:小飯店還能整出好幾頁菜單,妥妥的預制菜;菜品外熱內冷,是電磁爐一鍵速成的;紅燒肉不能降低甜度,也一定是預制的[8]。
與其說是避坑預制菜,不如說是消費者想要個明白:既然是預制菜,就別裝現制了。
“表演現制”的佼佼者莫過于袁記云餃,它原本只是一家起源于廣東韶關的餃子館,卻憑借透明檔口里包餃子的大媽,取代了東北餃子王,成為了席卷全國的頂流。
高喊著“現包現煮更新鮮”,袁記云餃短短3年間火速開出3000多家門店,遍布一二線城市街頭巷尾,成為了打工人鐘愛的性價比之選。
一份餃子20多塊,比速凍水餃更貴,但比喜家德便宜的多。在眾多20多元的炒面炒粉麻辣燙里,袁記云餃的價格優勢并不突出,卻手握著“大媽現包”這張王牌,讓吃膩了料理包的年輕人難免為此上頭。
只不過,袁記云餃嘴上承諾“上架貨品超過2小時未賣出,會立刻下架絕不售賣”。背地里,餃子餡卻是調味凍肉、餃子皮也是半成品,統統由總部統一配送到店,只有“包餃子”這個動作,是現制的[9]。
得知真相的消費者大夢初醒,直接在微博刮起輿論風暴: 既然都是預制菜,為什么我不吃更便宜的三全呢?
盡管對消費者的抱怨心知肚明,但很大程度上,餐飲老板們也別無選擇。
一方面,連鎖餐飲品牌指望著預制菜來實現標準化,進一步擴張門店規模。另一方面,預制菜不僅能夠降低后廚的面積,還能節省70%員工成本和30%配送成本[5],儼然成為“三座大山”壓頂之下的唯一出路。
而對于那些以外賣為生的個體戶而言,只有兩分鐘出餐的預制菜,才能滿足用餐高峰期2小時接單上百份的要求。
在勢不可擋的預制菜進程里,傳統的廚師-配菜-服務員的鏈條被瓦解了,高油高鹽的料理包取而代之。本來憑借著手藝吃飯的餐飲從業者也不得不低頭,在效率面前放棄個性,成為預制菜產業鏈里萬分之一的“下游”。
03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預制菜不僅困住了餐飲老板,也困住了一眾殺入預制菜市場的創業者們。
由于進入門檻低,預制菜創業一般都會選擇從餐飲消費里的明星單品開始做起,但其生意也會隨著市場熱度下降而衰落。酸菜魚、豬肚雞皆逃不過速生速死的宿命。
太二曾憑一己之力帶火了酸菜魚這個單品,巔峰時期太二的翻臺率高達4.9,排隊三個小時才能吃上。
在太二成立之初的2015年,全中國的酸菜魚市場加起來也不過52億元;但隨著太二越來越火,全國酸菜魚門店數量在三年間迅速翻倍至3萬家,規模也突破了百億[10]。
眼見酸菜魚門口大排長龍,心思活絡的老板們另辟蹊徑: 想辦法讓消費者在家里也能吃上酸菜魚。 在人們只能關起家門消費的那段日子里,酸菜魚順勢從餐飲品牌的后廚走進了各大電商渠道的倉庫。
經過市場驗證的酸菜魚不僅是叮咚、盒馬的暢銷頭牌,也是預制菜創業者的發令槍。羅敏的首場抖音直播直接拿酸菜魚當噱頭,一毛錢一袋,豪送10萬袋;2022年,酸菜魚成了抖音爆款,市場規�?耧j至71.2億元[11]。
然而,網紅單品總逃不開過氣的宿命。市面上的酸菜魚越來越多,價格越來越卷,反而越難賣。2022年,太二的翻臺率一度跌至跌至2.6;自2023年3月至今,廣州佛山多個預制菜商家的冷庫中,有200萬斤的酸菜魚魚片沒有賣出[10]。
一位投資人曾在預制菜峰會上這么評價酸菜魚: “你們認為酸菜魚是一個大品類,消費者吃酸菜魚的時候認品牌嗎?消費者憑什么記得你?” [12]
酸菜魚并非個例,在轟轟烈烈的預制菜創業潮里,多的是失敗者的尸骨。
2022年1月,陸正耀帶著舌尖英雄喊出“萬億廚房革命”的口號,僅僅兩個月拿下了16億融資;但僅在半年后,“舌尖英雄”各地門店陸續傳出倒閉消息,“2天營業額300元”[13],加盟商血虧。
低價引流、教育用戶、快速擴張,舌尖英雄復刻了瑞幸速度,卻沒能復制瑞幸的逆襲劇本。
事實上,預制菜最初的走向和當初的咖啡市場極為相似,它在一級和二級市場“兩頭熱”,被投資者看好的理由相當一致: 參考美日先進經驗,還有很大的滲透率提升空間。
2022年,我國預制菜的市場規模已經高達4196億元,但滲透率卻不到15%[14],相比美、日等預制菜先發國家超60%的滲透率,萬億市場猶如一個不用踮起腳就能摘到的桃子。
只不過,撐起日本和美國預制菜市場的,不是八大菜系、百道菜品,而是最簡單的薯條、漢堡肉、炒飯、炒面。
以日本市場為例,如今市占率超20%、年產值超千億日元的日冷食品,其發家史就是從一款平平無奇的冷凍炒飯開始的。
2001年,日冷耗時多年研制出了本格炒飯,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這款冷凍炒飯不僅完全還原了炒飯的口感,更是做到了絕對的低價——吊打上班族套餐的吉野家,甚至一些泡面還要便宜。即便在幾輪漲價后,今天的價格也不過329日元。
泡沫經濟破裂后的日本,“極致摳門”的消費者用便宜量大的冷凍食品來代替正餐。這款物美價廉的炒飯得以盤踞暢銷榜第一長達22年之久,一年賣出百億日元,由此奠定了日冷食品稱霸預制菜市場的基礎。
日冷做著不起眼的便宜主食,卻用規模效應獲取了大眾消費這個基本盤,同時也賺走了整個市場最多的錢。
這套“日本經驗”在中國并非不可復制。速凍米面行業里,三全和思念合計把控著超40%的市場份額[15]。流水線每小時產10萬個的速凍餃子打敗了連鎖餃子館,率先統一了南北人民的味蕾。
預制菜并非一無是處,它是餐飲工業化進程的必然結果,是效率的體現。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大公司出品的預制菜,往往也比蒼蠅館子更有保證。
有速凍水餃珠玉在前,很難說中國人注定不愛預制菜。只不過眼下火熱的預制菜市場似乎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一眾品牌潛心研究佛跳墻、酸菜魚,在C端賣的不比外賣便宜,在B端省了后廚的功夫,卻也狠狠地刺了消費者一刀。
預制菜前進的車輪轟轟烈烈,消費者是不是只能坐等被碾壓?
同樣對美食挑剔的法國人給出了另一個版本答案:最早明年,法國將出臺法規,強制要求餐廳標明“預制菜”。
說到底,我們想要的答案也不過如此——有權選擇不被預制的生活。
參考資料
[1] 預制菜:食品工業化趨勢下的藍海,中金公司
[2] 小酥肉:餐飲工業標準化的縮影,中金點睛
[3] 預制菜走向頂流!我國現存6.4萬家預制菜相關企業,企查查財經
[4] 2022年中國預制菜產業發展白皮書,艾媒咨詢
[5] 羅敏砸錢的預制菜,還預制了你高血壓的命運,FoodTalks
[6] 漩渦中的預制菜,還能飛多久,新品略財經
[7] 預制菜,全面占領中國商場,浪潮工作室
[8] 備受爭議的預制菜,為什么讓人難以接受,大象新聞
[9] 網友崩潰稱“吃了幾年居然是預制菜”,知名公司回應,南方都市報
[10] 魚片原料爆倉了,預制菜爆款酸菜魚涼了嗎,界面新聞
[11] 被罵上熱搜的預制菜,有那么可怕嗎,企鵝吃喝指南
[12] 資本游戲做不好預制菜生意,財經雜志
[13] 探店真實的舌尖英雄:2天營業額300元,餐企老板內參
[14] 重新定義“預制菜”,迫在眉睫,海報觀察
[15] 預制菜行業深度:中式餐飲“工業革命”,民生證券
[16] “吃個辣椒炒肉排隊2小時”,現場表演切肉的費大廚快成北上廣白領食堂了,Vista氫商業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